孩子在家谁都不怕,在学校却乖乖的?


  306       306

  2019-04-16

   朋友家的女儿今年6岁,幼儿园大班,小的时候还挺乖巧,这两年脾气变得很怪,在家谁都不怕,乱发脾气。但在学校却是乖乖的,简直就像两个人。真不知道怎么办?学习上考试越难越考得好,越简单越是考得马虎,不用心。

  这种情况很多家长都可能遇到:孩子在家里谁都不怕,只要一去学校就乖乖的了。而且只听老师的,只怕老师,只要一提老师,父母的要求都能乖乖地完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鲜明的对比?老师们靠什么获得了孩子们的敬畏?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个原因

  老师给孩子树了明确的规矩

  而父母没有

  ◆ 学生们在学校里有哪些规矩呢?来一起看下。

  这些规矩是必须做到的:

  按时到校。

  衣服整洁。

  见到老师要问好。

  课前准备好书、准备好笔。

  坐姿笔直。

  认真听讲。

  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放学后按要求完成作业。

  ◆ 下面这些规矩是不能违反的:

  上学不能带零食。

  上学不准带手机。

  不准说脏话。

  不准动手打架。

  上课不能交头接耳。

  不做小动作。

  不能影响别人听课。

  类似的规矩还有很多很多,要总结和提升一下的话,那就是孩子日常行为规范。

  有了这么一套规矩,老师面对班上几十个孩子才不会慌,才能掌控局面,保证一切井井有条。

  再反观绝大部分家庭,哪有这么明确的规矩?现在大家都一起回想下,你能清晰明确地说出家里的3条规矩吗?家里有成文的规矩吗?

  第二个原因

  老师给孩子兑现了明确的奖惩

  而父母没有

  光有规矩远远是不够的,因为仅仅写在纸上的规矩都是空话,只有真正付诸实施的才叫规矩。

  在学校里,规矩的实施就是奖惩。从幼儿园开始,就有让我们又爱又恨的小红花。表现得更好,除了累积更多小红花,还能升级变成大红花,最后还能拿到那飘着香气的真红花。

  这些红花不仅奖励给你,而且最重要的是:昭告全班,让你那小小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其他一切奖励也都是这朵小红花的升级:表现好可以拿到奖状,可以领到奖品,还可以站在全校学生面前讲自己的光荣事迹。

  只要表现好,规矩一定会兑现。老师不会轻易许诺,只要许诺后一定会兑现。

  可反观很多父母呢?很多时候都是轻易许诺、从不兑现。

  最小的事:你快点吃饭,吃完这一口就让你看电视。结果,没有。

  大点的事:你快点写作业,写完了可以下去玩了。结果,没有。

  更大的事:你好好学习,如果考试进步了就给你买IPAD。结果,没有。

  这至少带来了两个问题:

  ◆ 其一,很多许诺是不应该的,孩子做一些事是必须的,不应该许诺给奖励,比如做家务。

  ◆ 其二,随便许诺后却不兑现,一点点蚕食了孩子对你的信任和尊重。

  日积月累后,你再说什么话,孩子都不会相信了。这一点都不奇怪。

  兑现奖励只是一个方面,而兑现惩罚则更为重要。

  在学校里,孩子在某方面犯了错,老师会及时对照规矩给出惩罚。

  反观父母对孩子,很多规矩下的惩罚措施都是摆设。孩子没按照求做,哭闹耍赖,只要闹腾得厉害一点,大多数家长都会心软屈服。别说惩罚了,反倒变成孩子要挟父母了。

  长此以往,父母口中所谓的规矩,哪还有半毛钱作用?逢人还抱怨:我们给孩子立规矩了呀,可就是不管用啊。

  真是这样吗?

  第三个原因

  老师给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而父母没有

  这话怎么说呢?就是老师给孩子们传递的都是积极正面的形象,要求学生做到的事,老师会身先士卒;而父母很多时候却把自己当成了局外人,只要求孩子如何,却从不要求自己。

  ◆ 来看看老师的工作状态

  要求学生不能迟到,老师就会提前先到。很多值班老师和校长,往往都提前很多就到学校门口等着学生。

  要求学生不能上课随便讲话,老师也有自己的原则。上课不能接打电话,手机都不准带入教室。

  ◆ 再看看很多家长的日常

  要求孩子不玩游戏不玩手机。结果呢?自己成天拿着手机不放。就连吃饭时,都忍不住要摸几下。这样怎么能阻止孩子玩手机?

  要求孩子不看电视。结果呢?孩子写作业时,自己在客厅里看电视。还开怀大笑。这样怎么能让孩子安心学习?

  要求孩子认真写作业、求进步。结果呢?自己对工作毫不上心、天天倒数。这样怎么能让孩子从你身上获得正能量?

  老师给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至少是以身作则的示范。所以老师批评学生时,孩子愿意听,因为老师就是比我做得好啊。

  家长没有给孩子树榜样,反倒是反面典型。你再去要求孩子,孩子有足够的心理优势反驳你:你自己都做不到,还来要求我?

  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幼儿园有一套系统、固定的规章制度,老师实行奖惩,并以身作则,幼儿在长期遵守的过程中,心理上形成了定势,从而转化成一种习惯行为。

  而在家就不同了,没有各种规定的约束,加上孩子一哭闹,家长就容易妥协,孩子完全不需要自我控制,所以就变得“不听话”了。

  那怎么做才能改善这一情况呢?

  ◆ 1、建立生活规律,制定行为准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根据幼儿园制定的作息时间和一日常规,家长也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规则,起床、睡觉、吃饭、学习、户外活动都尽量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并坚决执行。

  千万不要孩子一哭就心软,这样做也是为了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对孩子的习惯养成很有帮助。

  家长可将良好的行为举止制定成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让幼儿通过反复执行内化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性行为。

  例如:

  吃饭之前要洗手;

  吃饭时要坐在固定的位置,不许乱跑或边吃边玩;

  幼儿长到可以上桌了,应要求他等大人到齐后一起开饭;

  喜欢的菜不能拉到自己面前;

  每次要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

  吃完后把碗筷、椅子放好……

  玩具、看过的书要及时整理归位;

  未经允许不能乱动大人的东西;

  家里的电源插座、危险物品要教幼儿识别,禁止接触……

  家中来客要懂礼貌,大人说话不插嘴;

  客人面前不哭闹;

  乐意把玩具、食品拿出来与小客人一同分享;

  随父母外出做客要主动叫人、问好;

  不大声喧哗;

  接受礼物、食品要道谢;

  不得到主人许可不乱动人家的东西,绝对禁止随便开人家的抽屉……

  尊重长辈,与长辈见面要主动打招呼;

  做游戏、下棋要遵守既定的规则,不能因为怕输而耍赖……

  整理

  立家规,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 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力所能及;

  ② 循序渐进,不要一下子太多,幼儿记不住;

  ③ 标准一致,不可朝令夕改,让幼儿无所适从;

  ④ 坚持不懈,使幼儿习惯成自然;

  ⑤ 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好榜样。

  ◆ 2、提出劳动要求

  劳动不仅能使幼儿增长知识、锻炼意志、增强责任心,而且可以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尊重他人劳动等良好品质。

  幼儿劳动应从自我服务开始,从小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般来说:

  3岁学会用匙吃饭、穿脱袜子、收拾玩具;

  4岁学会刷牙洗脸、穿脱衣裤、系鞋带;

  5岁学会用筷子吃饭、整理自己的抽屉。

  另外,可视幼儿的年龄大小规定他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例如:

  2岁的幼儿可以帮大人拿递小物品;

  3、4岁的幼儿可以分筷子、端饭;

  5、6岁的幼儿可以折衣服、叠被子、买小商品等。

  ◆ 3、要有明确的奖惩制度

  奖励和惩罚,一样都不能少。

  生活中,家长们往往只注重了奖励制度,对于惩罚,不是忽略了就是不忍心。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这样的:孩子做的好,及时表扬;孩子表现的不好,适当小惩罚,孩子才会进步。

  但是,对于上面提到的劳动等情况,幼儿乐意做事,而且非常负责,但由于能力和经验的不足,常常会好心办坏事,因此,要有耐心,多指导,多鼓励,千万别说“帮倒忙”、“越帮越忙”之类的话打击的孩子的自信心,或者任意给予惩罚。

  ◆ 4、请老师帮助和鼓励

  为保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家长平时应该和老师勤于沟通,相互了解孩子在不同环境里的习性和表现。家长发现孩子的问题后,不应该遮“丑”,而是要积极了解原因,和老师一起帮孩子调整状态,使孩子的两种不同表现接近,最终接轨、融合。

  面对孩子的不配合,家长还可以这样和孩子交流:“你在幼儿园的那颗星星是怎么得的?”孩子会说出是因为自己吃饭表现好,这时家长可以进一步激励他:“你想不想再得一颗?今天自己把饭吃了,明天早上告诉老师再奖励一个小星星, 好吗?”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1号环洋大厦二层
京ICP备13049583号-2 版权所有北京红缨时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