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孩子不论怎么看都讨人喜欢,他们不需要家长操什么心。
在一群孩子中总是最出众,最独立自信的。他们就是家长眼中“别人家的孩子”。
其他家长凑过去问他的父母,父母的回答看起来并没有运用什么特别的教育方式,孩子似乎是自己就长成了参天大树。
估计所有家长都希望自家孩子能受到命运之神垂青,成为这样可遇不可求的孩子。
但实际孩子天资过人是一件小概率的事件,更多时候孩子的成长是与家长的付出紧密相关的。
那家长付出的越多对孩子越好,是这样吗?
并非如此,因为努力的方式很重要。
家庭教育中,家长越“无为”,孩子越“有为”。
在家中,家长不给孩子喂饭,让他自己吃饭,孩子出现的独立进食的行为就是“有为”。
孩子不愿意喝水,家长也不要逼着孩子喝水,等孩子口渴了,想要喝水,自己端起水杯喝水,这就是“有为”。
即使是在班级中,老师越“无为”,孩子越“有为”,如果老师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孩子还能做什么呢?
当然了,这些道理听起来都很简单。如果懂得道理就能解决问题,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如果以“无为”的方式去育儿,给孩子机会自己去做事情,他们自然就“有为”了。
但“无为”并没有说的那么简单,“无为”也是有技术含量的。
可能在家长看来,如果在幼儿园中老师表现出“无为”,那不就是什么事情都不做,那要老师有什么用呢?
那是家长没有看见“无为”背后的“有为”。
作为家长,我们不能只看见“无为”行为,却看不见“无为”行为背后,成人是怎样设置了一个对孩子来说恰到好处的环境,是怎样根据不同孩子的情况给他们不同的工作示范。
这种“无为”的行为,远比直接包办孩子的“有为”,难一万倍。
同样,在家庭生活中,你看到的是一个妈妈让孩子自己吃饭,孩子把食物撒得满地都是的“无为”。
你没有看到的是,这个妈妈为孩子进行了很多的抓握训练,来帮助他精细动作的发展。
你没有看到的是,为了让孩子对吃饭更有兴趣,她尝试不同的菜谱,花了很多时间在菜式的创新上。
面对妈妈这样的“无为”,比给孩子看动画片要“有为”一万倍。
再比如,你看见一个妈妈看见自己的孩子在穿扣纽扣的外套,一直扣不上纽扣,妈妈却在一边冷眼旁观的“无为”。
但是你却没有看见这个妈妈多次遏制住自己内心的冲动,提醒自己,“不要插手,不要说话,再等一会,给她一些时间”。
这样“无为”的行为比起抱怨孩子“我教你那么多遍,你怎么就是记不住呢?”然后自己动手把孩子衣服纽扣,扣上,比起这样“有为”更为艰难。
其实家长“无为”的行为远比“有为”需要付出的努力更多。这种“有为”的“无为”,才是我们对孩子最大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