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要求和发挥幼儿自主性之间并不矛盾。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规则的建立是集体教育幼儿的需要,同时有益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幼儿生活和活动能力的提高。而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不是幼儿想干什么都行,也是有限度的,要以幼儿的健康成长为基础,以有利于幼儿发展为前提。
那么,怎样让常规培养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呢?首先,我们在制定幼儿的常规时要考虑哪些规则在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基础上是可以有自主性空间的,哪些规则如果让幼儿自主了就会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例如,在洗手的环节,要求幼儿按照正确的方法、步骤洗手,使幼儿养成基本的卫生习惯。这个环节就不适合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而在洗手之前的环节中,有的幼儿游戏完成了可以选择先洗手,而游戏没有结束的幼儿可以选择后洗手,而不是“一刀切”,都要让他们按照教师统一的要求去做。这个环节可以给幼儿自主的空间。
遇到特殊情况,教师也要特殊对待。允许幼儿在一定的限度范围内进行自主选择,非但不会破坏幼儿行为习惯的一致性,反而会让幼儿更加理解规则的重要性,更加有责任感。例如,在一次制作恐龙模型的教学活动中,有个小组的恐龙做得非常复杂,眼看要成功了,上操的预备音乐响了。孩子们用渴求的目光看着老师,和老师商量能不能允许他们做完再去上操。教师和其他小朋友商议后答应了。这个小组随后用最快的速度做完,然后迅速跑到楼下,自动站在队尾,加入到做操的活动中。那天他们的操节动作最标准,神情最投入。
在常规培养的过程中,适时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让幼儿感受到遵守规则的乐趣,更容易把规则内化为幼儿的活动需求。这才是我们进行常规培养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