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处境不利儿童缺乏学前教育机会, 因此,世界各国将提高他们入园率作为普及学前教育的重要指标。许多国家通过直接干预为这些儿童提供学前教育机会,形成以中央政府投资举办为主、地方政府负责项目管理和部分经费筹措的办园模式。美国的“开端计划”、英国的“确保开端计划”、澳大利亚的“学前教育普及计划”和古巴的“教育你的孩子计划”等,都是此类典型项目。
破解普及贫困农村学前教育的难题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普及“好吃的肉已基本吃完”,剩下农村贫困儿童入园的“硬骨头”。由于首个三年行动计划主要是在县城和乡镇建园而不进村,使得农村贫困地区的儿童还缺乏早期教育机会。新的三年行动计划将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定为65%,但却没提解决另外35%的急需学前教育的农村儿童的具体措施。普及学前教育必须要啃贫困农村地区儿童入园的这块“硬骨头”。
我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680个县, 多是山区或高原地区,生活着我国70%的贫困人口,有大约900万4至6岁的适龄儿童,他们是最需要学前教育帮助的群体。在贫困农村地区如也采取在县城和乡镇建正规幼儿园的办法,投入大、普及慢,贫困农民家庭无力送子女入园。根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调查,一所200名儿童的正规幼儿园建设成本为400万元,即每名儿童建园成本2万元,如果让680个贫困县剩下的1/3即300多万儿童都上正规幼儿园,需要中央和地方财政再投入600亿元。此外,幼儿园的运行也是地方财政的一笔不小的开支。而送孩子到城镇上幼儿园更是农民家庭极大的负担,在贫困地区很难实行。以革命老区甘肃省的华池县为例,公办园设在城镇,民办园为利润也不进村,家长只能带孩子到城镇入园,租房陪读。一年的成本,包括房租、生活费以及幼儿园的费用,高达8000元到1万元,贫困家庭只能“望园兴叹”。为贫困农村儿童提供学前教育是政府的责任,也应该是新三年计划的重点。
解决贫困农村儿童学前三年教育问题比较简便可行的办法,就是送教到村。2009年以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地方政府合作,先后在青海、云南、贵州、湖南、四川、山西、新疆等7个省(区)的9个县设立了665个幼教点。目前在点学习的儿童1.7万名,各试点地区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超过90%。经过专家评估,项目促进了幼儿语言、动作、认知等多项能力的综合发展,显著缩小了与城市幼儿的差距。青海省乐都县(现为区)自2009年实施项目,目前幼教志愿者队伍基本稳定,5年来已有3500名贫困山区儿童从幼教点升入小学,他们在学校表现远好于没有接受学前教育儿童,而与来自公办园和民办园儿童相差无几。
我国集中连片的680个贫困县有大约10万个行政村,其中有6万个还有村级小学或教学点,只需给予资金支持,用幼教志愿者替代年龄偏大的小学老师,很快可以将原来小学化的学前班,改造成“幼教点”。另外的4万个村也可以聘用幼教志愿者,利用闲置的小学校舍,开办幼教点。估算10万个幼教点每年所需的经费仅为30亿元。而为300万儿童在城镇建幼儿园,要花费600亿元,这笔钱可以支持10万个幼教点运转20年。
政策建议
1、大力建设村级幼教点,争取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90%。力争经过3年的努力,实现680个贫困县每个行政村有一个幼教点,每个点一年投入3万至5万元(基金会试点期间每个点一年3万元,地方在扩展项目时倾向于提高经费标准)。建议将正在制定的《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中“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改为“90%”。
2、大胆创新幼教志愿者管理体系和用人机制。幼教志愿者由教育局管理,但纳入共青团志愿者系列。对他们实行聘用制,加强培训,购买养老、工伤、生育及失业四险。对于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志愿者,在公办幼儿园招聘和公务员选聘时,优先录用。这样做既解决一部分农村中职女毕业生就业,又迅速提高那些最需要的、最贫穷的地方学前三年教育的普及率,使最贫困的人口直接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