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性原理
“相似性原理”是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发展规律的一个基本原理。
相似的定义
相似就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同于变异的辩证统一。在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同和变异。只有同,才能有所继承;只有变异,事物才能往前发展。相似绝非等于相同。
相关的几个概念
1.相似块
为了研究及表述的方便,我们把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称之为“相似块”。人们对外界的认识常常要依赖它的存在。人们大脑中的“相似块”不是静止的,它一方面和感觉器官输入的信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和其它“相似块”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产生新的“相似块”。这些新的“相似块”的组合,就是形象思维中经常出现的想象、直感的基础。
2.“变异”与“差异”
相似定义为同与变异,其变异不是差异。差异是变异的结果,变异是差异产生的原因。我们认为,要研究事物之不同或差异,正要从事物由相同到变异的相似过程中去研究。万变不离其宗。
差异:比较论。
变异:相似论。
3.“个性”与“共性”
有人说,搞相似性就是只研究共性,不研究个性。这是对相似性的不了解。个性从何而来?根据相似性加上一些变异。父母遗传、言传身教的相似性,同学、伙伴的相似性,知识结构的相似性等。锻造了一个人自己的个性。还不是相似性吗?搞相似性正是更好地搞个性。
4.相似的三个关系
现象相似与本质相似的关系
静态相似与动态相似的关系
宏观相似与微观相似的关系
研究相似性,不仅要研究现象的相似,还要研究本质的相似;不仅要研究静态的相似,还要研究动态的相似;不仅要研究宏观的相似,还要研究微观的相似。
5.相似的三条规律
相似运动律:不论自然界还是人类思维,由简单到复杂,有低级到高级的运动都是在相似的同与变异中进行的。
相似联系律:一切事物都是以相似性为中介而联系的。
相似创造律:一切创造,无论是自然界的创造还是人类的创造,都是基于某种相似性而进行的。
相似性原理最核心的认识论、方法论是哪些东西呢?
不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的思维,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都是在相似的同与变异中进行的;一切事物都是以相似性为中介而联系的;一切创造,无论是自然界的创造还是人类的创造,都是基于某种相似性而进行的。
结论:
相似性是事物共性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相似性是事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相似性是自然界和人类创造的基础。
“相似性原理”在建构幼儿学习“动力系统”、“能力系统”、“知识系统”中的应用
如何理解“动力系统”是“知识系统”、“能力系统”建构的目标?
相似性原理认为,人的大脑,不管显意识还是潜意识,都是按照相似性进行激活、联系、匹配和重组的,这是大脑信息加工的必然运动形式。人的兴趣产生于情绪中枢。
当客观对象与人在其生活、学习、经验中所建构、积累、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经验单元(即相似块)相似匹配、相似激活、相似选择时,兴趣油然而生。
如何理解“能力系统”是“知识系统”抵达“动力系统”的一座桥梁?
兴趣有直接兴趣、间接兴趣之分。
由于孩子的提问往往是他在生活、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或疑惑,此时此刻,客观对象与相似块相匹配,兴趣油然而生。受兴趣驱使的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是自己成长的主人。这些可都归结为幼儿的直接兴趣。
在现实生活中,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
一是孩子的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直接兴趣若遇到困难得不到及时的支持,或者,我们提供给孩子的东西一成不变,则孩子的兴趣迅速衰减。
二是有些东西,很可能孩子刚开始接触时他并不感兴趣,而我们大人依据我们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认定孩子在他那个年龄段应该学,那怎么办?
直接兴趣,教师贵在尊重、呵护,引导;
间接兴趣,教师贵在培养,贵在主动借助“相似性原理”,解决问题。
作为中介的相似块应该相似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与学习,相似孩子的生理发展、智力发展、社会及情感发展特点,相似动物性(看待动物、植物拟人化),相似孩子的好模仿、好户外活动、好奇、好合群、好成功、好称赞、好动好游戏等特点,并做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难度砍台阶、有梯度),化枯燥为有趣,化腐朽为神奇,循循善诱,再辅之以激疑、提出问题、跳起矛盾、造成悬念,孩子的兴趣由此产生。
如何理解“知识系统”是“能力系统”、“动力系统”建构的载体?
我们要注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国外优秀文化中汲取精华,滋养我们的幼儿。在某一个阶段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收获!优质的教育是肯定有收获的。
相似性原理告诉我们,幼儿擅长三种记忆:事件记忆、对韵文或韵律一类东西的记忆、对事物整体的记忆。
(校对:张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