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缨产品 | 金牌园长 | 杨瑛博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首页 连锁 家长会申请区域培训入园指导申请权威发布工作提示常见问题大型活动加盟感言培训集锦培训信息招聘信息园长风采园所美图培训分享
新闻 园长 管理经验业务培养家长工作意外伤害办园特色品牌战略计划总结国外幼教政策法规岗位职责规章制度后勤与保健招生策略教师稳定
产品 教师 教学教案教学经验环境布置课件素材家长工作主题活动计划总结观察记录蒙氏教育多元智能保育员   男教师   奥尔夫   幼儿园论文

试论健康的特质与内涵

时间:2009-02-18 16:48来源: 作者: 点击:
  
从哲学层面讲,健康意味着个体的一种不断生成的未完全确定的开放状态,而不是一种封闭的状态;健康意味着个体的自我规定和自我发展的自由、自觉、自为的存在,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存在;人类除了追求有限的自然生命的健康,还要追求无限的精神生命的健康,而正是后者才使得人类的生命与健康具有了永恒性。虽然目前对健康的理解还存在着分歧,但本文仍然力求勾勒出健康之特性。 1、健康是整体性的。无论是最原始的健康概念还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都为健康注入了生理、心理及其它层面之内涵。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研究人员在进行学校健康教育研究(School Health Education Study,简称SHES)时,将健康作为SHES的最高层次目标,认为“健康”必须强调其“完整性(Wholeness)”,包括:①每个学生应有学习到合乎科学理论和学习心理的健康知识的机会;②健康是一种动力过程(dynamic process),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应该能充分发挥他的潜能,即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身心、社会都和谐幸福的情境。哈尔伯特·邓恩(Halbert Dunn)认为“健康”这个词已被扭曲,应以“高层次的健全”来取代“健康”。他的解释是“健全(wellness)与一般所谓的良好健康有很大的差异。良好的健康只是没有疾病的消极状态而已,在这种状态下,个体与环境和平共处。而个体的高层次健全则是指个体在其外在环境许可的范围内,以统整的功能去发挥其最大的潜力。“(吕磐等编著《卫生教育概论》,大洋出版社,1997年9月,上册第17页)一些心理学家和医学专家不满足于健康的生物学意义,在1988年国际心理卫生协会年会上,明确赋予健康以社会学意义,认为健康的定义必须包括“道德品质的提高”(《大众医学》1995年第4期第41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这样“健康”还指个人能服从社会的规范,并适当地参与社会活动,而“生病”则包括不服从社会规范,无法参与社会活动。因此疾病在这里就被看成是一种行为上发生的偏差,重病人无能力服从于社会,而社会就因此必须帮助他恢复这种服从的能力。由此可见,人是自我组织着的开放系统,健康是人与环境之间、心与身之间关系和谐的结果。 2.健康是动态性的。美国健康教育学家科纳千叶(Cornacchia)、奥尔森(01sen)及尼克森(Nickerson)认为健康包含了多元的现象,无法简单定义。健康乃有机体从良好健康(good health)至不良健康(bad health)或从完好(wellness)至疾病(川ness)连续谱上所呈现的状态,其间有许多变化。日本学者根岸龙雄、内藤雅子关于健康之“量的假说”也赞同了科纳干叶等专家的观点,认为将人类像黑白棋子一样分明地划为“完全健康”或“完全疾病”是不可能的,疾病与健康的概念应是连续量的变化。健康与疾病之间并不一定存在明确的界限,个体表面上不生病也不等于健康,因为人体内可能潜伏着病理性缺陷或其他方面的功能不全。另外,有些疾病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宿主就已病人膏肓,如肝癌、肺癌。现代医学为此拓展了健康概念,提出了“亚健康(又称为‘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即机体虽无明显或明确的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代谢缓慢、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的实践表明,介于亚健康状态的个体是相当多的,且亚健康状态极有可能发展成为各种疾病。但是,如果人们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自己身心不断的变化,就有助于防患未然,使机体转向更为理想的健康状态。本文以为健康之动态特性的揭示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先,它否认了令人高不可攀的“绝对健康”,其次,它说明了没有疾病并不意味着健康,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着多种可以相互转化的状态,再次,它强调了健康是生生不息的创造过程,健康的生命并非完全由自然给予,而需要个体的积极参与,健康状况因个体自身活动而不断发生变化。理解健康之动态特性,有助于人们不断朝向高层次的健康目标迈进。 3.健康是客观性的。个体身心是否健康,可以运用一定的客观指标加以衡量。身体健康与否可以通过形态指标、生理机能指标、生化指标等进行测定。目前,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个体心理是否健康的把握也越来越趋向客观,例如,衡量个体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智力发展状况,就可以通过越来越客观的测试加以评定。 4.健康是主观性的。个体是否健康,一方面可以通过客观指标判断,另一方面个体的主观感觉亦是反应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米尔顿·特里斯(Milton Terris,1975)认为健康有两项主要标准,除了客观标准外,还有主观标准。主观的标准是指个人健全的感觉,客观的标准是指个人有行使身体功能的能力。与其他观点相比而言,这种观点特别强调健康的自我知觉,这样,“许多严重残障人士在健康的等级上排名就相当高了;反之,许多‘临床上健康’的人士,如果有严重的抑郁症或自杀,那么他在健康的排名上就要敬陪末座了”(吕磐等编著)《卫生教育概论》,大洋出版社,1997年9月,上册第13页)。强调健康的主观性,实际上突出了健康的心理层面。 5.健康是调适性的。健康意味着有机体能够有效地适应内外环境,有效地对付各种身体威胁的挑战。根据微生物学家勒内·杜博斯(Rene Dubos)的观点,真正的健康,“不仅指个体在当时能适应良好,同时也应具备抵抗未来威胁的能力。如体内已有某些传染病抗体的儿童比起无抗体保护的儿童更健康”。(吕磐等编著《卫生教育概论》,大洋出版社,1997年9月,上册第15页)因此,健康指对疾病的有效抵抗与对生活环境的良好适应。 通过对健康特性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理解健康的深层涵义。 健康具有共有前提:个体身体基因来自父母,相互之间有许多相同之处,如身体器官组织的构造,运动、呼吸等各大生理系统的主要功能等。健康至少意味着身体构造与功能的健全。 健康有个性特征:同为健康者,也有高矮胖瘦、活泼深沉等不同表现形式。 健康含不同层面:身体完善为健康基础层面,心理适应为健康关键层面,道德高尚为健康高级层面。这些层面具体到某一个体既可呈现出一致性,也可呈现出非一致性,其间关系错综复杂。 健康呈可变状态:健康乃遗传基因与生存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前者有可能随着个体年龄之变化而产生异变,而后者随时都在改变。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健康状态亦常常有所变化。 健康需自我努力:个体如果不再自觉自愿地努力地维护和促进健康,健康随之便会远离他或她。 健康为人生之本:健康是专注学习、高效工作及愉快生活之必要条件,失去健康,人生目标则难以实现。 儿童健康是指儿童期各个器官、组织的正常的生长发育,能较好地抵抗各种急、慢性疾病,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儿童健康的获得需要成人的关心和教育,也需要儿童力所能及的自我努力。笔者以为,儿童健康具有以下特性。 儿童健康主要包含身心层面的健康。对于儿童个体而言,身体的健康与心理的健康不可截然分开,尽管两者的外在表现常常并不一致。 儿童健康首先指儿童身体器官组织的构造正常,各个生理系统的主要功能良好,没有明显的生理缺陷。 儿童各个器官的大小、重量的变化以及身高、体重的增加速度,对于不同的儿童可以不完全一致,同一儿童的不同时期也可以不一致,但总体发展水平必须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与同年龄儿童的发展水平接近。 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是智力发展正常,因为正常的智力水平是儿童生活、学习、交往的基本条件。 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是社会适应良好,主要表现在能较快适应托幼机构新环境、新生活。 总体地看,无论是儿童的身体发育还是心理的发展都应呈上升趋势,否则应视为不健康。 _uacct = "UA-670247-6"; urchinTracker();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推荐内容

加盟红缨 | 红缨产品 | 金牌园长 | 杨瑛博客 | 新闻中心 | 园长资源 | 教师资源 | 战略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1号环洋大厦2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58851550 传真:010-58851526 Email:web#hoing.net

北京红缨教育集团 Copyring 2013 Hoi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