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园地

《指南》的现实价值与实施过程中的可能误区

《指南》的现实价值与实施过程中的可能误区

文/叶平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和幼儿的良性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使广大的幼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贯彻落实这一重要的指导性文件,避免贯彻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区,本文拟对《指南》的现实价值和可能误区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现实价值

  “关于《指南》的作用,从直接的意义上来说,在于最大限度地促进3-6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帮助他们为入小学做好准备,为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现将《指南》对不同主体的长远影响和现实价值分述如下。

  (一)《指南》对不同主体的长远影响

  随着人们对《指南》的深入理解和贯彻,《指南》将会对不同主体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对幼儿园教师而言:

  《指南》可帮助他们理解不同领域的核心价值,纠正教育误区,作出科学的教育决策,建立专业理想和专业自信,有效促进其专业发展。

  对于家长而言:

  《指南》不仅可以帮助家长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建立合理的预期,而且提供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教育方法和对策,将有效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

  对于全社会而言:

  《指南》使人们不仅认识到学前教育的价值,而且对3-6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特点有了清晰的了解,因而将会营造发展学前教育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在谈到《指南》的作用时,很少有人提到其对幼儿园教师职前教育的作用。

  笔者认为,《指南》对职前教育的影响也将是深远的。

  在培养目标方面:《指南》将会强化职前教育“面向实践”的培养目标;

  在课程改革方面:《指南》将会推动五大领域教育、幼儿园课程、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等课程改革;

  在教育实践环节:《指南》将会有效提升学生观察幼儿的能力,提高学生面向实践、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二)《指南》的现实价值

  1.树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观,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各种乱象

  “学前教育小学化”不仅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而且影响幼儿园的正常教育和学前教育质量。

  这一现象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是家长和社会没有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的独特价值,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理解为尽早进行“小学化”教育,对幼儿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强化训练。

  在这些错误观念的影响下,各种兴趣班应运而生,各种强化训练和名目繁多的所谓“教育”大行其道,出现了对幼儿进行过度开发、“小学化”教育和片面教育的各种乱象。

  纠正这些乱象,简单的政令是难以奏效的。《指南》通过文件的形式规定了3-6岁儿童的应知应会,引导家长和社会各界(包括小学教师)正确认识学前教育的价值和应然方向,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和学前教育质量观,从观念上抵制“学前教育小学化”。

  同时,《指南》对学习品质的重视也使家长重新反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伪命题,反思究竟是让孩子侧重知识技能的学习重要,还是让孩子拥有好奇、自信、学习兴趣、积极主动、认真专注、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重要。

  论及此,有必要了解一下发生在美国内华达州的一桩诉讼案:1968年,一个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

  当妈妈了解到这是幼儿园老师薇拉小姐的教育所致,就愤怒地将薇拉小姐所在的幼儿园告上法庭,理由是教师教孩子一个字母,却断送了孩子的想象力,孩子原本可以将“O”想象为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物体,现在却被局限了。

  因此,幼儿园应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一万美元。这桩看似奇怪的诉讼案最终以伊迪丝母亲的胜诉而告终,因为陪审团认为孩子的想象力必须得到保护。

  反思我国,众多的幼儿园何止只教孩子一个字母?26个字母、拼音、计算、识字等“小学化”的东西似乎都可以随便拿到幼儿园里来教。

  许多家长认为,与知识技能相比,想象力等素质是微不足道的品质。这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作为教育者,应重新认识想象力之类学习品质的重要价值,尽快回归学前教育的正途,避免出现舍本逐末、好心做坏事的所谓“教育”。

  当然,要真正遏制“小学化”的各种乱象,仅有家长观念的改变是不行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观念改变以及大力进行改革是非常关键的。

  相信《指南》在这些改变和改革中也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2.推进家园共育,提升学前教育质量

  学前教育是一个大的系统,既有幼儿园教育,也涵盖家庭和社会中的学前教育。

  与以往的文件不同,《指南》不仅针对幼儿园教育,而且指向整个学前教育,力图为所有学前教育的实践者、研究者和管理者提供方向和引领。

  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其影响可能会改变家庭教育的局面,也会改变整个学前教育的社会环境。

  目前,我国幼儿家庭教育的局面令人担忧。

  一方面表现为“高期望”和“低管教”家的“高期望”不只是不切实际的问题,而是错误的期望,偏离正确方向的期望。

  “低管教”是指家长由于缺乏教育能力对幼儿进行包办代替或娇生惯养的放任教育。

  另一方面表现为“高期望”、“硬管教”即在“高期望”的驱使下,由于缺乏教育能力,对幼儿进行简单、粗暴的高压教育。

  例如,孩子上了兴趣班没了兴趣和自信,而家长却软硬兼施让孩子就范,以孩子的兴趣、好奇、自信等终身受益的学习品质换取所谓知识技能的获得。

  《指南》各领域目标和不同年龄的典型表现,可以帮助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建立合理的期望,将家庭的学前教育引领到正确的方向上;同时,《指南》的“教育建议”可以帮助家长对幼儿进行切实可行的适宜教育,改变放任或高压的教育方式。

  家长期望和教育能力的改变,将会带来家园共育的良好局面。

  许多幼儿园反映,幼儿园教育之所以不能科学实施,主要是家长观念和需求的影响。如果家长的观念和需求与幼儿园一致,家园共育就不是一句难以落实的口号了。

  在《指南》的引领下,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建立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合理预期,利用各年龄的典型表现评价、判断幼儿的发展状况,借鉴其教育建议对幼儿进行科学、适宜的学前教育。

  在共同遵循的政策文本指引下,家长与幼儿园教师为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展开对话、研讨和交流,真正做到家园共育。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家园共育追求的效果不仅仅是“5+2>7”,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幼儿园的5天教育中有家长的积极参与介入,家庭的2天教育中也有幼儿园教师的独特贡献和专业引领。此外,在《指南》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幼儿教师应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如对各领域教育核心价值的把握,对幼儿关键经验的理解,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认识,对幼儿观察的分析和评价以及各领域教育价值的实现等。

  这将激发幼儿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营造良性互动的学习研讨氛围。

  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贯彻实施过程中的可能误区

  对《指南》的理解和贯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会伴随各种误解和误区,下面将从两个方面着重分析《指南》目标理解和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区。

  (一) 理解简单化、片面化

  《指南》各领域的教育目标是按领域--子领域--发展目标的层级呈现的,五大领域的划分、子领域的分解、发展目标的确定均基于大量已有研究成果。

  《指南》力图反映幼儿各领域学习与发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以发展目标的形式体现各领域的核心教育价值。

  幼儿阶段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教育选择就显得更为重要。教育目标和内容的选择是首当其冲的。这一论题就是确定什么知识(经验)最有价值的问题。

  正如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所谈到的那样:“我们认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并不在于这个或那个知识有没有价值,而在于它的比较价值。”

  他指出:衡量知识价值的尺度就是为了人们“完满的生活”。这一

  尺度并不过时。学前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为小学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为人生的完满生活打好基础。

  在选择什么知识(经验)最有价值时,应着眼于孩子的美好人生。显然,《指南》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选择了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关键的领域和目标。这些目标旨在使幼儿获得关键经验。

  所谓关键经验,就是对幼儿发展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经验,这些经验在幼儿的经验系统中起节点和支撑作用,有利于经验的建构、迁移及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如果我们在把握各领域目标时,以“关键经验的获得”为指导去把握《指南》的教育目标、观察幼儿及发展课程,则会事半功倍。相反,假如表浅片面地理解目标,就很容易偏离目标。

  例如,在健康领域,有的教师将“具有健康的体姿”理解为只是预防肥胖症,没有体会体姿与健康的关系。

  实际上,《指南》将健康的体姿分为身体形态和健康姿势两个方面

  l 身体形态不仅仅是身高、体重问题,而是反映了幼儿身体健康和发育的整体状况;

  l 健康姿势不仅关系脊柱骨骼的发育,也关系身体内脏和大脑的发育,幼儿阶段是健康姿势发展的关键期。

  因此,必须全面深入理解指南,把握关键经验和核心要义。

  (二) 强化领域教学而忽视整合课程

  《指南》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五大领域来表述教育目标和教育建议,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五大领域是幼儿学习与发展所需;

  二是与《纲要》保持一致;

  三是借鉴他国的政策经验。

  这样表述更便于教师理解和把握每个学习领域相对独特的核心价值、教育要点、学习方式和指导策略,更好地利用《指南》组织幼儿的一日生活,使幼儿得到全面、理想的发展。

  然而,有些教师可能会因此误认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应该分领域进行,分领域的集体教学比幼儿的一日生活更重要,从而陷入强化领域教学忽视整合课程的误区。

  要避免这一误区,必须辩证地认识和处理领域教学和整合课程的关系。

  幼儿园的分领域教学具有分科教学的特点,可以提供一些概念(经验)体系,使幼儿在概念(经验)的关系中去认识事物,发展能力。

  如社会领域分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个子领域,人际交往又分为交往动机、交往技能、个性发展和尊重关爱他人几个递进发展的关键经验等。

  把握这些关键经验和概念体系,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各领域的核心价值,便于教学分工和工作安排,促进幼儿的发展。

  同时,分领域教学可以培养幼儿的思维,帮助幼儿形成一定的概念关系。但是,分领域教学可能会有一些弊端:

  1把《指南》中列举的知识经验视为客观的、必须掌握的东西,从而只关注目标是否实现,忽视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2遵循一般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忽视现实生活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尤其是每一个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造成与幼儿的实际发展相脱离,忽视幼儿的个别差异。

  所以,要辩证地认识幼儿园的分领域教学。

  整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突出“主题”和“问题”,强调课程与幼儿的生活相融合,更好地调动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活动中探索、理解和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所以,整合课程是一种值得倡导的课程类型。

  整合课程有四种整合方式:

  第一,不同学科或不同领域的整合,如语言和科学领域的活动、艺术和语言领域的课程等;

  第二,幼儿发展方面的整合,如“我的身体”、“我健康”等都是围绕幼儿不同的发展进行的整合课程;

  第三,主题的整合,如“春天”、“我的朋友”等围绕一定的主题所展开的活动;

  第四,通过幼儿园环境的整合,如幼儿园某个区域角的活动,幼儿园种植区的活动等均属此类。

  从上述四种整合方式来看,幼儿园的主题活动、区域活动乃至围绕幼儿发展的幼儿园一日生活都可归为整合课程。要很好地发挥这些整合课程的作用,要求教师必须避免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避免简单追随幼儿经常变换的兴趣,使幼儿的学习不能深入;

  二是对课程进行简单拼凑,追求表面热闹。

  要避免这些问题,必须把握不同领域的核心教育价值、幼儿领域学习特点和表现以及相应的教育规律, 这正是《指南》所解决的问题。

  所以,无论是进行分领域教学还是实施整合课程,《指南》都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在分领域教学中,要了解不同领域的核心教育价值、幼儿应获得的关键经验。

  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生活、兴趣和发展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对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灵活选择课程类型。既重视幼儿的生活和兴趣,又关注不同学科领域的关键经验和概念的发展,真正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