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园地

当前幼儿园结构游戏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析

当前幼儿园结构游戏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析

文/周红梅

  一、当前幼儿园结构游戏存在的问题

  (一)游戏的时间安排不合理。

  当前幼儿园设置的结构游戏场所中,全园共用的主要有:结构游戏专用活动室、活动区、户外玩沙池等,大多有固定的游戏活动时间安排,一周内每班幼儿最多可去玩的机会也就1~2次;班级的结构游戏场所主要有固定的结构游戏区和桌面游戏等,由于数量有限(如结构区每班多为1~2个),幼儿人数又相对较多,因而,每周平均每位幼儿去玩的机会也只有1~2次。综合来看,幼儿每周人均共有2~3次的结构游戏机会,每次仅有半小时左右。而且,幼儿进入结构区后,去掉前期的构思、分工、搬材料等准备工作,玩了一会儿,规定的半小时很快就到了,又要匆忙收拾材料,因而往往玩得很不尽兴;加之有些幼儿园还把结构游戏的时间安排在家长来园接孩子的时段,幼儿的游戏还会受到家长来园迟早的影响,有时甚至保证不了每次半小时的基本游戏时间。由上可见,幼儿参与结构游戏的实际时间很少,结构游戏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游戏的主题不充实

  主题不够充实具体表现在:主题由教师提示或预设的多,由幼儿自主提出的少。例如,中、大班开展主题结构游戏时,主题大部分由教师提议产生,如“我们的幼儿园”、“马路上的车辆”、“公园”等,这些主题大都是教师站在成人的角度揣摩幼儿的心理和需要提出来的,有些主题幼儿比较喜欢,有些主题他们根本不感兴趣。由于主题大多来自教师,所以幼儿在主题的延伸、发展、变化上无法深入,整个结构的过程显得主题不鲜明、缺乏针对性,幼儿的兴趣不浓,建构的持久性不强。

  (三)游戏的材料不丰富。

  幼儿结构时需通过与材料的互动,在操作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体验。但是结构游戏材料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幼儿游戏的进程和效果。主要表现为:第一,材料形式不丰富。一些幼儿园仅配置了许多美观、现代的玩具,如:积塑、遥控玩具、智力拼板等,而一些传统的、自然的建构材料已被弱化或淘汰。园内已看不到积木、纸盒、瓶罐,更看不到泥土、石头、秸秆等多种结构材料。第二,材料数量不丰富。有的幼儿园配置的同一类型结构材料的数量不丰富,如桌面结构玩具每种只有一篓,满足不了幼儿操作的需要;有的幼儿园中型、大型结构材料严重不足。第三,材料层次不丰富。一些幼儿园在配置结构材料时不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大、中、小班一个样,且不能根据孩子游戏的进程及时增添不同的游戏材料,一年内班级活动区内的材料基本没有变化。

  (四)游戏的指导不到位。

  结构游戏是幼儿创造性的自主活动,教师,应给幼儿提供探索的空间和必要的支持引导。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偏颇和技能上的缺乏,部分教师在指导结构游戏时出现以下现象:

  1. 缺失现象。即教师自己在结构游戏技能方面的缺失,如:不会假想设计、没有掌握正确的结构方法等,因而也就无法对结构游戏进行深入指导。

  2. 放任现象。幼儿结构游戏时,只要不出现安全隐患和特殊情况,教师就放任孩子自发游戏,对孩子的游戏方法和游戏水平不加以观察、指导,不能引导游戏的进一步发展。

  3.包办现象。部分教师不相信孩子的能力,不给孩子动手操作探究的机会,在结构游戏中直接为孩子选择材料、设计造型,有时甚至亲自动手取而代之等。上述现象的存在折射出教师对结构游戏的指导不到位,致使当前不少幼儿对结构游戏技能掌握不熟练,主要表现为:(1)幼儿无法正确识别和掌握结构材料的特征,如材料的形状、颜色、大小、厚薄、轻重、软硬等;(2)幼儿无法掌握材料的结构方法,如镶嵌拼接、排列组合、围合加顶等;(3)幼儿无法看懂结构的平面图,并建构出立体的物体;(4)幼儿无法依据主题合理构思设计出需要构建的物体,如要搭建公园,他们不知道要将公园搭成什么样子,也不能用已有的结构材料拼出亭子、假山、长廊等物体;(5)幼儿无法进行有效分工合作,操作时同伴之间各自为政,不会协作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五)游戏的评价不科学。

  教师在评价建构游戏时不够科学。具体表现为:第一,评价内容简单。仅仅从建构物体的外形像不像、好不好的角度来评价,而对孩子在游戏中的坚持性、克服困难的精神、合作交往的态度等很少予以关注和评价。第二,评价语言笼统或不准确,惯于用一些缺乏针对性的套话。如“你们拼得很漂亮”,“很棒”等。第三,评价主体单一。游戏结束环节,大多以教师的评价为主,没有幼儿的自评和同伴的互评。这些导致了评价对幼儿结构游戏的发展没有真正的促进意义。

  二、优化幼儿园结构游戏的策略

  (一)科学安排,保证幼儿充足的结构游戏时间。

  充足的时间是幼儿开展结构游戏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时间保证,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无法真正调动和发挥。因此,除了园内、班内固定安排的结构游戏时间之外,教师还必须充分把握和利用幼儿来园、晨间游戏、集体活动中、餐前餐后、午睡后、离园前等时间段,灵活地、多形式地引导幼儿开展结构游戏,创造条件让幼儿开展自主性结构探索活动;同时,还可以鼓励幼儿自主安排、自主选择,从时间上为幼儿开展结构游戏提供保障。

  (二)丰富体验,激发幼儿生成有趣的结构游戏主题。

  丰富的生活内容和经验是幼儿开展结构游戏的源泉和动力。只有具备了对实际生活情景尤其是对建筑物造型等的认识,幼儿在结构游戏中才能展开假想和创造。因此,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要注重带领幼儿走进自然、走进社会,使他们对周围生活中的物体和情景有较细致的了解和丰富的认识,并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让丰富的社会环境、美丽的大自然、有趣的生活场景等能够成为丰富、拓展幼儿结构游戏的题材。同时,教师还要充分运用图书、图片、实物、电视、多媒体等,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观察、积累,丰富体验,激发幼儿自主生成有趣的结构游戏主题。

  (三)精选善用,提供幼儿充实、丰富、合理的结构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是幼儿开展结构游戏的物质支柱,也是丰富结构内容、发展幼儿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幼儿只有通过与材料的有效互动,才能建构出反映生活的物体并从中获得愉悦和发展。因此,教师要重视做到科学合理地提供结构材料。

  1. 应根据不同班级孩子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投放结构材料。如:为小班孩子提供体积较大、形状单一、颜色鲜艳、同种数量充足的材料等。

  2. 应根据结构游戏发展进程,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结构材料。如:在游戏“未来城市”中,幼儿已建构了楼房、交通工具等,教师可再提供一些纸盒、积木、竹筒、轮胎等为幼儿搭建航天基地、导弹发射架等提供可能。

  3.应善于多方位开发利用自然和废旧材料。现实生活中有一些自然物品和废旧材料,如各类瓶罐盒子、农作物等,具有外形漂亮、结构多样、材质丰富、可塑性强等特点,只需稍作加工就能成为幼儿结构游戏的好材料。如:牛奶盒装上车轮可变成车子,画上窗户、小门可变成漂亮的房子;土豆既可以雕刻成许多小动物,还可堆砌等;贝壳用来铺马路、做围栏等。对此,教师可发动家长、幼儿一起多方收集多种材料,不断充实到结构区中。此外,还可启发幼儿运用多种方式对一些原材料进行加工,参与创造性的建筑物建构活动,既充实了游戏的内容,又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四)多方引导,培养幼儿的结构造型能力

  掌握一定的结构造型能力是幼儿开展结构游戏的能力保障,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孩子的结构造型能力。一是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引导幼儿观察物体的特征并逐步积累素材。如,屋顶有尖的、平的,还有圆的;车辆有公共汽车、小轿车、卡车、摩托车、救护车等。二是通过集中教育活动、各类游戏活动、劳动、参观、生活活动等,帮助幼儿掌握结构材料的特性和基本的造型技能。如通过科学活动引导幼儿感知木头、塑料、金属等结构材料具有软硬、轻重等方面的特性,以便幼儿游戏时能按材料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材料选取;通过数学活动、生活活动引导幼儿学会看平面图纸和结构方法;通过游戏活动帮助幼儿学会积木的排列组合(平铺、延长、对称、加宽、加长、加高、围合、盖顶、搭台阶等),积塑的插接、镶嵌(整体连接、交叉连接、端点连接、围合连接等),以及穿套编织、黏合造型等技能;通过语言活动提升幼儿的表达能力、思维力、想象力等;通过劳动、生活活动等培养幼儿的分工、协作能力和合作能力等。

  (四)多元评价,增强幼儿主动参与结构游戏的信心和能力

  1.评价目标要定位准确。评价不应该仅仅着眼于幼儿的结构作品如何,而应该以促进幼儿在认知能力、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为追求。以尊重幼儿意愿为前提,对孩子们建构的有创意的作品,要采取鼓励态度;对他们在结构游戏中表现出的坚持性、合作性、创造性等优点,要及时表扬强化。

  2. 评价语言要精当。教师既要善于运用鼓励性语言,促进幼儿结构游戏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提高;还要善于运用富有针对性的语言,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和不足,为其明确努力方向;更要善于运用情感性语言,激发幼儿改进游戏行为,增强其持续游戏的信心。

  3.评价主体要多元化。除了教师的有效评价外,可以让孩子自评,引导他们充分讲述自己的结构过程,也让教师和同伴从中共同分享个体的成功和经验;还可让孩子们互评,接受同伴的赞扬和建议;更可以让家长参与评价,评价前教师先将孩子的结构作品保留在活动室内或拍成图片,让家长观赏、反馈从而参与评价。4.评价方法要多样。可以用语言进行小结评价;也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幼儿的结构作品,边看边进行评价;还可以保留一段时间孩子的结构作品供其他人观摩评价等。同时,教师可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组织评价,也可以在结束后组织评价。

  上述策略能否真正落实,与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适时调整、提高密切相关。因此,幼儿园须注重强化研训,逐步提高每位教师有效指导结构游戏的能力。首先,努力提升教师的结构造型能力。要通过多种培训方式,如结构游戏理论培训讲座、结构技能竞赛、结构游戏沙龙等形式,使每位教师都熟练掌握建构的各项基本技能,如排列、组合、接插、镶嵌等,为指导幼儿进行结构游戏做好技能储备。其次,利用教研活动,组织教师深入探究各种已有结构材料的多元玩法。在对幼儿园现有材料的特点进行分析、把握的基础上,明确每种玩具材料在幼儿能力发展方面的作用,探索出每种玩具材料可能有的多种玩法,如常规玩法有哪些,还能有哪些扩展玩法等,从而为指导幼儿在结构活动中不断创新奠定基础。第三,通过现场观摩、园际研讨等形式,引导教师以多元的身份融入幼儿游戏之中,根据游戏进程灵活胜任各种角色。比如,能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观察孩子的活动意向,对于孩子是否需要帮助、教师是否需要介入、选择什么样的方式介入、介入的最佳时机等问题及时作出判断,并作出有效的支持行为。如:当幼儿构建的“大桥”不稳固时,教师以玩伴的身份介入其中,建议幼儿适当增加“桥墩”;当幼儿对于游戏主题无法深入时,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介入,灵活启发幼儿展开新的设想或激发起新的建构需求,及时推动结构游戏主题进一步拓展,让游戏能继续深入下去;当幼儿游戏材料不足时,教师以支持者的身份为幼儿及时提供所需要的、层次分明的材料和辅助工具等。也就是说,教师在指导结构游戏时要注重发挥幼儿结构游戏的主动性,让幼儿感受到“我的游戏我做主”,把确定主题、选择结构材料、自主搭建、合作搭建的权利交给幼儿,主动做幼儿游戏的伙伴,为幼儿的游戏提供适时的帮助和引导,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