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杜威教育效率意识对我国幼教改革的启示

时间:2009-02-18   来源:   作者:   点击:


  [摘要]杜威认为教育效率集中体现在其社会效率的实现上。他针对教育浪费提出要重视教学主体、重视教育与社会的联系、重视课程教材建设等观点,对当今我国幼教改革颇有启发。   [关键词]杜威;教育效率;幼教改革   教育效率的基本要义可理解为:有效的教育活动,在一定的消耗下,可以获得社会效果的最大化。正如夸美纽斯所说“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美国民主主义教育家杜威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全面系统地观察分析了教育与学校、与儿童、与社会等的关系问题,形成了一定教育效率意识。   一、杜威教育效率意识的主要表现   (一)教育效率的落脚点——社会效率   杜威教育效率意识的理论根源来自实用主义哲学,在他看来,有效有用的教育就是具有帮助发挥“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功能。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与情感的工具,教育效率集中体现于社会效率的实现。“社会效率就是心智的社会化”。他把社会效率具体化为工业生产能力和良好的公民训练能力。有效的教育一方面“应该使受教育者有能力在经济上自谋生计,并有效地管理经济资源”;日另一方面要实现公民效率,即“明智地判断人和各种措施的能力,在判定法律和服从法律时起决定作用的能力”,以及“创作艺术和欣赏艺术的能力,娱乐的能力,有意义地利用闲暇的能力”等。杜威特别强调不同人各有不同利益和社会效用,教育要有效地兼顾自然发展和社会效率。他肯定人的自然天赋是教育效率的前提条件,但更强调人的社会性。   (二)教育效率的致命缺陷——教育浪费   基于实用主义观点,杜威对当时美国基础教育中浪费现象作过一番颇有深度的分析,体现了他的效率意识。他明确指出,“一切浪费都是由于学校和现实隔离开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学校制度的隔离现象。以幼小衔接问题为例,杜威看到当时美国初级小学以“实用”为目的,而中等教育则由“实利”教育延伸而来,两者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代表着不同的教育理想,不利于学校教学的衔接和连贯,造成学校教育资源的浪费。为了更加适合现实的需要,在教育行政管理上,必须将它们融合成一个完全的整体,以保证教育目的的统一性。   第二,课程设置的离心倾向。杜威针对美国教育的现状,认为课程设置的离心倾向有两个表现:一方面课程设置未能紧扣教育目的,以师范学校为例,办学目的是培养人“怎么教”,但是实践中只是学习“教什么”,“结果虽然成为能掌握大量教材的教师,可是对于这些教材怎样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联系起来,却缺乏知识”;另一方面,学科开设忽略了共同的文化修养、心灵训练和实用教育要求,“以致全部课程变成了互相冲突的目的和毫不相关的各种科目的一种完全拼凑起来的大杂烩”。这种互相抵触、重复、不适当的学科现象本身就是浪费,是实现教育效率的巨大障碍。   第三,学校与生活的隔离。学生应该在其学习中学会活动技能,形成一定的观念,使“每一个观念直接或间接地找到经验中的某些用处,并对生活产生影响”。但是在心智训练中.南于忽视了儿童的经验和兴趣,造成“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在校外所取得的经验,而且又不能把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这是学校教育的最大浪费。   (三)提高教育效率的主要途径——教育改革   为了提高教育效率.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活动”“做中学”等改革主张。教育是学校和社会的中介,“社会必须有一种教育,使每个人都有对于社会关系和社会控制的个人兴趣,都能促使社会的变化而不至于引起社会混乱的心理习惯。”因此,杜威主张“学校即社会”,“学校自身将成为生动的社会生活的真正形式。”㈣儿童可以在这个小型社会”或“雏形社会”里,通过直接生活进行学习,以克服社会与学校的隔离,使个人与社会的双重发展达到协调。所以最好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让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教育就是生活本身。   “儿童中心”就是要遵循自然,承认儿童的自然禀赋、兴趣、需要以及经验上的差异。“在学习中,学生现有的能力是开始阶段”,为了保证高效率教育、教学的实现,教育者应把儿童视为教育的主体和主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兴趣、态度和习惯,明确“教师所要做的事,是使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使用他自己的力量”。他把教育看作个体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提倡“做中学”,让学习主体直接作用于客体,在当前情境下解决现实问题,获得一种有助于提高行动效率的经验,获得真正的思维能力。   二、杜威教育效率意识对我国幼教改革的启示   启示一:建立重效率的幼儿教育目的,强化幼教事业发展的效益性原则。   杜威认为教育目的的核心是社会效率。他把教育价值分为两大类:一是有用的实利的社会效率;二是以个体自然发展为基础的、有教养的人格效率。教育不仅要使人们获得职业谋生的经济效用,而且要让“人们主动地关心控制着他们活动的目的,”以达到一种自由境界。教育的责任就是培养社会所需的有效用的人才,用杜威的标准就是既能有效地管理经济资源又具有人格效率。可以说,重效率的幼儿教育目的就是为培养上述人才打下最初始的知识基础和人格基础。   把握幼儿教育社会效率的思想定位,必须回答两个问题:幼儿教育经济效益与教育效益何者为重?幼儿教育知识导向与人格导向如何并蓄?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在成绩显著的现实中,仍然存在一些令人深思的隐忧:办园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育人中“主智”倾向普遍、幼教立法不完善、城乡幼教发展差异显著等。我们从现行幼教体制可以看到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极其有限的幼儿教育经费和幼教师资力量要支持社会需求庞大的幼教事业,因而更需要强化幼教事业发展的效益性原则,克服办园实践中各种形式的浪费。实现效率优先首先要提倡“勤俭办园”,考虑幼儿园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重视以教育效益为导向,促进资源投入的经济效益。其次应把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观建立在育人效率上,办园者要认清“学校中求知识的真正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学得制造知识以应需求的方法”,彻底改变片面追求知识灌输、忽视学生能力素质及习惯养成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为孩子体智鲁美诸方面打下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基础,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   启示二:借鉴“儿童中心”的教育方法。提倡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导向。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在我国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低效现象存在的普遍原因就是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幼儿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兴趣、需要以及习惯的影响。事实证明,有效用的教学活动必定是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重视主体的自行发现、主动尝试和迁移的活动。因此要提倡把知识获得、能力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等整合在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让幼儿在活动和交往中亲身实践,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善于思考的学习能力及合作谦让等人格素养。   同时,教师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另一主体,在选择教学方法方面,要有灵活性和针对性。杜威认为“各种教育方法,对天赋能力的巨大差异,必须认识到生长中自然的不平衡的能动价值,并能认识到这种不平衡性,宁有参差不齐的不规则性,不要一刀切。这种方法最能遵循身体的自然发展,因而证明是有效的。这与我们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提倡的因材施教、异步教学的主旨是一致的。作为教育任务的肩负者,每个教师都可以依据其自身的优势和教学风格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活动组织形式,而且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不应是原有教案的预演,教师在把教学目标和内容具体化时就应考虑如何通过启发作用引导幼儿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启示三:选择与现实相融合的生活化教材,增进幼儿园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导向。   在杜威看来,最好的教学必须有着与现实生活相融合的教材。人们往往强调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而杜威认为“方法就是安排教材,使教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方法不过是材料的有效处理——有效就是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利用材料达到一个目的”.为了使教学方法更有效,前提就是编好教材。   首先,在编制教材时必须注意系统方法和学科的科学性,使教材的德育意义、修养意义、心灵训练及专业训练意义融合渗透为一个整体.减少不相相关的和重复的部分,争取以最薄的书本,让教师懂得如何教给幼儿最有用的知识和能力。   另外,重视教材编捧的心理学化.教材内容上的逻辑顺序要适合幼儿经验及其年龄特征.能够提示教师如何把潜伏在幼儿身体内部p?能力及其幼芽逐步“牵引”出来。   课程编制的时代性问题关系列我国幼教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追求的教育效率是社会效牢和个人效率的统一.使幼儿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现代社会与未来社会的共同要求。良好的课程、教材使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杜威曾抨击传统的学科课程只是从书本到书本,忽视实际带动手机会,忽视儿童自身的兴趣、个性和需要。事实也证明我国长期偏重学科知识课程,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灵活的学习能力,走上社会后适应能力差。我国幼儿教育改革大力提倡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目前主题生成、活动课程等已成为我国幼儿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同时在课程编制上紧扣时代主题,重视同本课程建设,计算机教育、环保教育、人口教育、情感教育、生命教育等时代性内容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今我国幼儿教育新纲要已经把传统的幼儿园六门课程归入了五大领域,强调课程内容的相互交叉与整合统一,这与杜威的看法不谋而合。                     (李 涛 王海珊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