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促进农村幼儿教育自我发展
时间:2009-02-18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编者按:中央教科所在河北和贵州进行了两个阶段近10年的有关农村幼儿教育体系的研究后,从 1999年开始,在河北、贵州、内蒙、山西、天津、江苏等省市的10个县(市),继续开展了“农村幼儿教育发展与提高对策研究”。研究得到了荷兰伯纳德·范里尔基金会的资助。本刊对此课题要作连续报道,将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思考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以飨读者。
★只在搞好农村幼教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政府所倡导的教育平等和教育促进人与社会不断发展的目标。
★在进一步发挥农村幼儿教师人才资源作用同时,提高教师待遇,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是当务之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树立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观念。
新的世纪要开创我国幼儿教育的新局面,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只有搞好农村幼教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政府所倡导的教育平等和教育促进人与社会不断发展的目标。前一阶段的研究结果及近期调查表明,制约农村幼教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村幼教机构中蕴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农村幼教机构在促进农村文化、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其二,现代农村幼教赋予教师的职能更为广泛,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和应用大量新信息。而现行农村教育信息资源缺乏,传递渠道单一。有限的在职培训,仍然强调对知识的单向传授和机械记忆,致使管理人员和教师知识老化,缺乏寻求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和能力,缺乏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许多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以致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组织策略滞后,影响了为儿童终身发展奠定素质基础的目标的实现。
其三,农村幼儿家长往往重视家庭的生活、生产功能,没有真正认识到家庭的教育功能和自身行为对儿童发展的长远影响。而幼儿教师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家庭和社区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场所,没有注重发挥家长“第一任教师”的作用。
其四,由于幼教经费短缺问题难以解决,农村家庭、社区的幼教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大部分地区农村幼儿教育仍然没有跳出 “关门办学”、“依靠政府办学”的基本模式。尤其在贫困地区的农村,“等、靠、要”的状况仍然严重。在进一步发挥农村幼儿教师人才资源作用的同时,提高教师待遇,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是当务之急。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的尊严和应有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会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幼儿教育的发展和提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前两个研究阶段的基础上,力图进一步探索在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建立农村幼儿教育自我发展机制的问题,以获得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一、扩大幼儿教育的内涵,幼教机构实现多中心,教师担当多角色
幼儿教育机构(包括幼儿园、学前班等正规教育形式和游戏小组、亲子活动站、季节性幼儿班等非正规教育形式)是农村地区分布最广、最贴近社区的教育组织形式。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幼儿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将幼儿教育的行为主体从幼儿身上扩展到了家庭和社区,激发和满足了家庭和社区成员,围绕促进幼儿发展而不断生成的各种教育需求,将幼教机构拓展成了引导和支持儿童、家庭、社区发展的教育和服务中心。机构多功能的发挥,将得到社区的广泛支持。这是幼教事业在新时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要使幼教机构成为多中心,就要充分开发幼教机构内现有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这样,教师的角色就应发生变化,从单一的幼儿教师拓展为社区发展所需要的多种角色,如家庭教育者、幼教信息传播者、社区文明生活的促进者等。(请参阅《学前教育》2000年3期《平平淡淡才是真》一文)只有幼教机构实现多中心,教师担当多角色,才能有利于开发机构外资源,以获得多种幼儿教育形式的发展,使非正规教育得以巩固和提高,才能逐步扩大幼儿受教育覆盖面,使更多的幼儿获得受教育的权利。
要充分发挥幼教机构多中心的作用,必须改革农村幼教机构教育活动的组织策略,以自然材料和操作材料进入幼儿学习过程为起点,帮助教师从观念和行为上解决“小学化”、“成人化”的问题。
二、面向社会,促进家庭与社区的共同发展
幼儿的发展需要家庭、幼教机构、社区形成良好的整体环境。因此,大面积提高家庭教育和生活质量,提高家长和社区成员的素质,应成为幼儿教育必须关注并应积极施以影响的新领域。
家庭教育工作要以儿童、家庭、社区的需求和本地实际状况为起点,从家长主动参与机构和家庭的教育实践人手,让家长、社区人们在学会促进儿童发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改善教育的整体环境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教育观念,从而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培养教师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
新的教育及相关信息持续不断地快速传递,影响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教师培训工作应注重向教师持续而快速地传递新的教育信息。同时,还要培养教师学会学习,学会主动寻求、选择、加工、应用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发展的观念和教育改革创新的能力。其着眼点应是“授人以渔”,而并非“授人以鱼”。这样才能使教师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学习新的教育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要保证教育信息的有效传递,就要建立有持续功能的培训机制。农村县、乡中心园应发挥幼儿教育的人才、信息和培训中心的作用,成为培养骨干教师,大量收集和快速传播幼教信息的主力。在此基础上,要利用社区的一切资源,建立适应农村的培训网络,使培训面和信息资源覆盖到每个教师和家长。培训应采用参与式学习的培训方法,强调实践是核心、理论必须能指导实践的基本原则,强调在自己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学习,强调教师既是培训者又是被培训者,以培养教师主动获取信息及有效地应用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促使每一位教师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发展。
四、建立良性循环的投资和评价体系,发挥自我评价、自我管理的良好效益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幼儿教育必须建立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观念。必须从幼儿教育的基础性、福利性、地方性和非义务性特征出发,逐步树立农村幼儿教育是集知识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教育产业”的观念。要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扩大办园自主权,扩大服务内容和对象,降低成本,不断提高政府投资的回报率,从而增强政府增加投资的力度。要让家长认识到,幼儿教育能使幼儿、家长获得长远效益,投资少、收益大,会成为家长、社区和政府共同的投资热点。从而促进农村幼教“成本分担”机制的建立,实现多渠道的稳定投资。同时要赋予幼教机构在资金使用上的自主权,注意把办学效益同机构和教师的自身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有利于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激励机制。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资源的深度开发,是以充分尊重人的权利和承认人的价值为基础的。由于农村幼儿教育社会功能的拓展,教师的任务重,责任大,素质要求高。在这种情况下,以下策略需要深入研究;合理配置农村幼儿教师资源,制定和完善教师资格聘任制,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幼儿教师社会保障机制等。
新的管理、评价观念,是以促进自我发展和共同发展为核心的。要以自我评价为管理工作的“龙头”,让教师、家长和教育管理人员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具有不断观察、反思、调整和改善自身教育行为的主动性。同时,要建立客观评价标准和有效的实施策略,要在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体合作精神,使自我和客观评价协调统一,使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主动适应新形势,从而推进农村幼儿教育的持续发展。
( 摘自2000年第4期《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