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整合课程生成发展的学习观、文化观和教师
时间:2009-02-18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周兢 )
在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当代课程研究者纷纷从传统的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向探讨幼儿如何学,从而出现了注重教师与幼儿在教育过程中互动生成课程内容的倾向。因此,在课程的整合设计中留下互动生成课程内容的空间,让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积极地学习,是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近年来,我国幼教界普遍关注园本课程的建设。但是,现有的园本课程建设存在着一些偏差,在一些地方,园本课程成了幼儿园领导、教师写作和出书的代名词。考虑到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实际,我们提倡建设“非独立”的园本课程。我们设想给教师充分的专业自主权,让教师选择一套比较理想的教材,并以这套教材为基本依据,根据本园特点和儿童发展需要进行园本化教育规划;注重师幼互动,将主要精力放在教育教学上,和幼儿一起在活动中生成新的课程内容。
《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是以台湾信谊基金出版社出版的《小袋鼠幼稚园教材》为基本资源构建的。在这套教材中,每一个课程单元网络树上分别用粗线、细线和虚线表示课程内容的预成和生成活动状况,让教师了解本课程单元可能帮助儿童形成的学习经验,可能进一步探索的信息,以及可能根据需要发展的新的学习内容。这套教材给园本课程建设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一、关于整合课程生成发展的学习观
近年来。国际课程研究中引进了“反思性实践”的概念,重新界定课程领域的种种概念。(1)把课程重新界定为“学习经验的履历”。课程作为个人的经验轨迹,学习活动得以形成、展开的过程,个体的学习经验在课堂上相互冲突与妥协的过程,都有必要设定为研究对象。(2)把学习看作“意义与关系的重建”的实践。学习是“三位一体论”对话实践,即构成客体世界(教育内容)的认知关系、人际关系和自我反思关系互动建构的过程。(3)将教学作为“反思性实践”重新定义。教师也在课堂上展开“意义与关系的重建”,教师通过与教育内容对话,与儿童的多种认识对话。与自身对话而开展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省察和反思。(4)把学科作为“学习的文化领域”重新界定。借助世界范围内新的知识探求结果,重新审视学科领域内容,并将其转换为综合性、现实性的学习内容。(5)把学校作为“学习共同体”重新定义。
以儿童为本的教育哲学和以儿童发展为本的课干旱观念,要求我们将认识儿童学习的特点放在课程研究的首位。因为学习能力对个人以及社会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以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幼儿的学习,幼儿最需要的不是系统、全面的知识。而是学习的兴趣、习惯和不断增长的学习感受力(Bowman,eta1,2000)。在设计《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时,我们以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儿童学习观为基本指导思想,努力用活动的方式来建构幼儿学习的动态过程,促使幼儿存活动中共同发展。在《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中,我们依据以下原则来设计活动:(1)活动具有具体日标导向,(2)活动需要入际互动,(3)活动存在着中介因素,(4)活动需要一定的情景,(5)活动需要预成的计划和生成的空间。可以说,活动整合课程转向以儿童经验为基础来构建课程,给了课程执行过程有效的发展空间。
以儿童发展为本的课程注重儿童的兴趣、儿童的经验以及在活动过程中对课程内容的生成发展。然而,所有实施过整合课程的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如果没有预成的计划,课程实施过程很容易出现偏差。因此,根据我国幼儿教育的实际需要,我们在《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中为教师提供了相当数量的预成活动计划,同时留了可供教师与幼儿共同生成的空间。在每一个课程单元生长树上,粗线表示这方面的内容在预成设计的活动中已经涉及,期望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形成相关经验:细线表示提供的活动已经引导幼儿关注这方而的信息,但是没有组织好的教育活动,存在着生成活动的空间;虚线框也表示有生成活动的空间,教师和幼儿在互动中以根据本地区本幼儿园的环境条件,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经验生成发展新的活动。从总体上看,我们认为幼儿教育课程应当有适当比例的预成活动和牛成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经验逐步加大课程中生成活动的比例,以根据自己的指导经验逐步扩展与幼儿共同生成活动的比例,生成指引作用的教材给教师提供生成发展课程的路径。
二、关于整合课程生成发展的文化观
课程文化多元性的视角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者认为,随着全球社会经济和技术的高度发展,教育的国家界限和族群界限已经被打破,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课程时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开放的观念,从而培养对木来高度适应的人才。通过多元文化教育,我们不仅要让儿童广泛了解来自各种文化的信息,认同各种社会群体的不同特色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儿童获得不同于过去的观念,让他们能以崭新的观点看待各种信息,了解知识生产者的个人、社会、文化和性别差异等经验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影响。近来我国一些幼教研究工作者分析了幼儿教育在2l世纪所面临的科学技术发展、社会关系变化、入口流动等方面的挑战,指出了当代幼儿教育知识观、儿童观和教育观的变化与社会生活发展走向的关联性。我国和世界各国一样,教育的多元文化特征正在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而作为教育载体的课程,承担着让儿童获得各种来自不同社会文化的信息的任务。
当代教育在崇尚文化多元性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文化本土性。任何国家、民族的教育都有着传承主流文化的作用。社会文化学派的研究者告诉我们,儿童从出生起就是积极的自我成长参与者,但是他们的成长是在与父母、教师以及他人的交互作用中实现的,因而他们受到来自周围环境中他人所携带的特定社会文化的指引(R0g0也1990)。这就是说,生活在一定的时代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儿童,应当而且必然在主流文化的影响下成长为特定时代和社会的人。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告诉我们,优质的早期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体现幼儿所处的文化环境特点,给幼儿清晰的社会文化定义,并帮助他们在逐步积累中扩展对文化环境的认识。因为儿童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发展,必然带有这样的社会文化的特质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需要走多元化和本土化并重的道路。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