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试论幼儿园主题活动中的课程整合

时间:2009-02-18   来源:   作者:   点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由此可见,新的《纲要》提出了幼儿园课程发展建设的整合观。整合课程已成为当今幼儿课程的发展趋势。
主题活动与课程整合的三种模式   1.目标导向模式
   
  首先,老师根据幼儿园培养目标,幼儿的基本经验、兴趣需要、年龄特点等选择主题,确立主题活动目标。
   
  其次,围绕主题活动总目标,结合学科识目标确立一、二级子目标。接着,根据子目标选择有关的活动内容开展活动。
   
  最后,根据活动中生成的有价值的内容或幼儿产生的新的知识技能的需要,调整预设的目标,形成新的目标。   2.学习方式导向模式
   
  首先确立主题,创设相应的主题活动环境。
   
  其次,确立学习方式,处理好自主建构与教师引领下学习的关系。
   
  (1)幼儿自主学习方式。在主题开展过程中涉及有关科学、数学等学科教育内容时,或者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时,教师要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操作材料、操作伙伴,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适时适度加以引领和提升。
   
  (2)体验、表达、表现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文学欣赏、美术、音乐等与主题有关的学科教育活动时,大多选用这种学习方式,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以及表达和表现的能力。
   
  (3)操作练习、复习巩固的学习方式。在开展与主题活动有关的生活、体育等教育活动时,教师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和练习获得相关的基本经验,健康成长。
 
  3.能力导向模式
   
  首先,确立主题,提出能力培养要求。其次,根据主题中提出的能力培养要求,融入学科知识技能,老师预设并开展有关的学科教育活动。最后,教师鼓励幼儿动用已有的经验和能力去解决主题活动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发展幼儿的多种能力。
   
  我们认为,应在现实的、具体的、多样化的活动中实现教育整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在现实的、多样的过程中实现整合   1.对活动的开发和创新
   
  良好的活动应该是目标、内容、环境、材料及方式方法等活动的基本要素合理组合的、幼儿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如何才能使各种活动要素有机结合,实现真正的活动整合,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对活动的开发和创新。
   
  活动开发和创新不在于名称的新奇,不在于材料的花哨,而在于活动能真正引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在于能真正符合幼儿的需要,在于能引发幼儿的操作、探究和体验,在于能与幼儿已有的经验建立一定的联系。由此可见,活动开发和创新的基础是对幼儿需要和兴趣的了解,对幼儿原有经验的了解,对幼儿现实生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出发,充分挖掘和利用现实生活中广泛的教育资源,开发形式多样、新颖活泼、具有趣味性的多种多样的活动。这种活动应该能够引发活动各要素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应提倡让幼儿从事探索和发现性的活动,观察和参观性的活动,调查和访问性的活动,交流和讨论性的活动,感受和体验性的活动。避免只站在领域知识的基点上,无视幼儿的需要和兴趣而选择和组织活动的现象。   2.注重活动目标、内容和方法的生成
   
  活动的情境是经常变化的,与当前活动相关的信息也在不断涌现,有些信息与当前的活动有紧密的联系,且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应充分加以利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幼儿可以不断发现新的活动线索,这些新线索,能把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因此,要求教师营造一个有利于生成的氛围,要求教师有一种生成意识和生成能力,对幼儿新的需要、新的兴趣、新的发现有接纳的态度。只有这样,活动的生成才能实现,计划的活动和非计划的活动才能整合,幼儿现在的经验才能与新的经验实现整合。
课程整合中的几个注意点   1.整合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的拼凑,而是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实现的有机融合。
   
  真正的整合并不是由一个个带着主题帽子、独立的认知活动组成的“大拼盘”,而应该是充分挖掘和利用一切资源(如环境资源、家长资源等)实现的有机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不断学习的兴趣,帮助幼儿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新体验,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以小班主题活动“可爱的蛋宝宝”为例,考虑到环境对幼儿的影响,在主题生成后教师立刻创设了相关的活动环境。如在教室一角创设了“谁会生蛋”、“各种各样的蛋”、“蛋宝宝的城市”等游戏环境;在区角活动中投放了“蛋宝宝搬新家”(数学活动区)和“母鸡生蛋”(结构角)等活动材料,让幼儿置身于一个生动的主题情景中,从而自然地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2.整合并不是追求在一次活动中进行各学科内容的简单堆砌,而是努力去实现在主题背景下活动的自然融合。
   
  整合并不是要求在一次活动中囊括所有的学科内容。在主题活动“我爱妈妈”中,为了实现整合,教师在活动设计流程中安排了许多内容。可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却发现小班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有限,且他们的理解能力、表现能力都相对较弱,试图在一次活动中帮助孩子了解多领域的内容是不适合的。为了更好地实现理想中的整合,教师将原本一个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变为一段时间内相互交织的活动内容。可见,要实现真正的整合,就要克服在单位时间内“求快”、“求全”的心理,应该帮助孩子在主题背景下充分感受活动的内容,从而达成自然地融合。   3.整合是在关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及时调整目标和策略、实现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教育是个动态的过程,要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就必须重视生成与预设的关系。在主题活动“我会关心”中,带着课程整合的理念,教师设计了一个美工活动“爸爸妈妈的生日卡”,试图将各种可以涉及到的内容融合进来。但在活动中,孩子自发生成的问题取代了教师原定的计划,使活动变得异常精彩。如一个幼儿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了一个残疾人上车却没人让座,来园后和一些小朋友谈起此事,于是教师和幼儿生成了新的情感体验——“需要帮助的人”。幼儿通过体验蒙眼走路,一只手穿衣服,从中感受到残疾人的不便与痛苦,萌发了关心、爱护他人的情感。
   
  此外,要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整合,教师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首先,必须熟悉和牢记幼儿园教育的长远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这样才能实现科学合理的整合;其次,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这样才能实现适时、适宜的整合;最后,教师还应该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和教育策略,这样才能实现灵活多变的整合。作者:吴建清    来源:《幼教博览》2007.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