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爱吃水果的牛——故事教学研究案例之一

时间:2009-02-18   来源:   作者:   点击:


(北京北海幼儿园 张希)      《爱吃水果的牛》是一个图画故事,主人公是小动物,故事情节拟人化,符合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同时绘画形象生动,主题突出,适合中班幼儿看图讲述,有利于幼儿展开联想与想象,有利于幼儿充分表达。为此,我们把它选为中班故事教学研究的材料。 第一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喜欢文学作品,能够理解故事的意义。 2.有一定的识图能力,能用完整的话表述。 重点提问及幼儿回答: 引导幼儿观察第一幅图。 提问:你在图中发现了什么?这是在哪里?有谁?(重点引导幼儿观察故事的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地点。) 回答:小牛在果园里。 提问:什么样的果园里。 回答:长满水果的果园里。 引导幼儿观察第二幅图。 提问:你在图中发现了什么?他在做什么事情? 回答:有很多水果。主人喂小牛吃各种水果。 引导幼儿观察第三幅图。 提问:在什么时候? 发生了什么事? 回答:晚上,主人生病了。 引导幼儿观察第四幅图。 提问:主人怎么了?看到主人病了,爱吃水果的牛怎么样? 回答:小牛给主人买药,带主人去看病。 引导幼儿观察第五幅图。 提问:小牛在做什么? 回答:小牛在挤各种各样的果汁奶。 引导幼儿观察第六幅图。 提问:主人喝了这么多有营养的果汁奶会怎么样? 回答:主人喝了这么多果汁奶,病就好了,他们都变得很爱吃水果,身体特别棒。 研讨与分析:   第一次活动后,中班组教师开展了研讨,大家认为这次活动中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的提问直接指向图片表现的重点内容,答案是唯一的,并且幼儿只要用一两个词或词组作答即可,这样的提问无法调动幼儿积极思维,也不利于幼儿完整表述。如,教师提问:“这是在哪里?有谁?”依照画面所示,幼儿往往这样回答:“在牛棚里。有牛。”从而不能有效支持幼儿完整讲述。   2.教师的回应单一化,大多只是重复幼儿的答案,而不是向幼儿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或只是以“好”给予肯定,而不是针对幼儿不同的回答给予相应的评价。这样的问答形式制约了师幼互动,也限制了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为此,我们进一步反思、研讨了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看图讲述的目的是什么。我们重新审视并分析了故事活动,认为幼儿阅读图画书的关键是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抓取图片的重点信息,理解图片间的关系,分析图片的大致含义,进而掌握看图的方法,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而教师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幼儿梳理经验,引导他们完整表述图片中表现的内容。   二是教师的提问是为了什么。我们认为提问应该直接服务于活动目标,帮助幼儿逐步梳理思路,最终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而这次活动的提问并不利于幼儿的语言表达,主要因为问题太过细致,限制了幼儿的主动思考和表达。所以,在第二次活动中,我们重新调整预设的问题,并把活动目标定位在培养幼儿的识图能力和阅读习惯,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兴趣。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