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培育随机教研氛围—形成园本教研的三分天下

时间:2009-02-18   来源:   作者:   点击:

上海市宝山区淞南中心幼儿园  
 
  我园历来注重教研组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园教研组曾被评为区先进教研组。自从参加教育部“创建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研究以来,我园对开展“园本教研”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也有了新的推进措施。本文介绍我园寻找“园本教研”的切入点,培育随机教研氛围——形成园本教研的“三分天下”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我们的现状是什么?——对研究背景的分析  从教研的密度来看,我园一直很注重有组织的教研活动,一直把教研活动作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平台,但真因为这类教研活动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而且安排的时间教多,却忽略了另一个教研活动的侧面——教师日常的、随时随地的、带着问题自主进行的教学业务交流。教师们依赖教研活动,把它作为解决教学问题的唯一途径,而没有想到及时通过各种自由组合的渠道来解决,这就会经常丧失解决问题的时机。  

  从交流的态度来看,我园领导非常注重教师开展各类业务学习,鼓励教师走出园门参加培训。到目前为止,约有80%以上的教师都有外出学习的任务。但是,我们经常发现,在教师的教学生涯中,只有当个人实践需要的时候,他们学到的知识,才会充分发挥作用并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而这种结合实践,解决问题的知识建构,只是个体的——他们在教学中的喜怒哀乐,他们分析某个教学活动利弊得失的心得体会,往往不能也不会主动地与同伴沟通,有时虽有沟通,但往往是以人际关系为准则,去确定沟通些什么,沟通的程度,关系好的就说几句,关系一般的则有话也不说。他们受到封建意识——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牢的影响。  

  从课改的需要来看,上海市二期课改给教师们带来了许多实践的困惑,他们是在困惑中实践的。问题天天产生,经常堆积,得不到及时解决。但教师们发现了问题,却常常寄希望于用“听一次专家报告”或“搞一次教研活动的方式去”解决,而没有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寻找伙伴探讨的意识。这就让我们感到,完成新的课改任务确实需要我们在园内培育一种随机教研的氛围,鼓动教师不耻下问,随时沟通,主动地、宽松地开展“三三两两”的教学研讨。  

  我们该研究什么呢?——对项目推进的思考  

  从上述背景出发,我们有了以下一些思考:  思考之一:我们该搭建怎样的教研活动平台,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交流,使她们在个体间的交流中发展,在群体间的分享中提高?  思考之二:我们该创设怎样的氛围,能有效推动我园的教研文化建设,促使教师能自愿地、主动地与同伴交流?  我们感到,在关注有组织的教研活动的同时,还应把推进的重点放在创造随机教研的氛围上,尝试开展“培育随机教研氛围,使之成为园本教研的“三分天下”的研究。

  所谓随机的教研氛围是指突破教研活动的固定模式,营造即时、日常、经常、自主的教研氛围,打破有组织教研活动在时间、人数、参与对象以及教学工作年龄段限制等等的明显界限。  

  我们的愿景是什么?——对项目推进目标的设想  

  我们期望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在园内能呈现以下面貌:  

  1.教师个体——在教师中培育一种遇到教学问题(困惑)能直率地向同伴提问、质疑、求助的意识——不管向谁提问,不怕向谁提问,不讥讽谁的提问。  

  2.教师群体——在教师群体中营造一种随时随地都能邀请同伴——并非刻意的——研讨教学问题的伙伴合作关系。让教学研究在毫无戒备的、轻松自如的心态中进行;经常有教师张贴海报或口头邀请同事,参与自己的教学活动实践和反思,在同一目标下探讨、争辩,及时回答教学问题;时时有人热情回应同伴的邀请,研讨中即使未能达成共识,情绪仍很愉快。  

  3.教室——全园每个教室的大门都是随时敞开的,全园每一个教师都随时把同伴的到来作为一件愉快的事,欢迎她们与自己一起度过教学活动的愉快时光;全园教室的壁垒开始打破,它不再是教师的个人领地,而是建立合作性同事关系的场所。  

  4.教研——对日常教学问题的研究已不再是教研组长的事,也再不是教研活动的事,更不是“照章办事”“例行公事”。教师们能将随时出现的教学问题随时摆出来,自由组合同事,畅所欲言,寻找理念,建构知识,思考教学行为如何跟进;当教师们有困惑需要研讨时,她们不会顾虑彼此间的关系如何,而去客观地选择适宜的帮助对象,有更多的人会主动向他人请教,也有更多的人愿意主动帮助别人。  

  5.教学——每个教师已经不再把日常教学活动看成是工作负担,而是在专业上前进、发展的阶梯;同伴之间对各自教学问题的切磋已经成为教师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随时发生的事情;公开教学也不再成为教师的心理负担,而成为教师行为跟进的载体。  

  我们做了些什么?——对实施过程的思考  

  我园努力为教师搭建三种平台,营造随机教研的分享(信息、经验、成果)氛围,推动个人和集体背景下的随机教研的充分发展。  

  一、造势——搭建宣传平台。为教师搭建多种宣传平台,目的的是在园内有效造势,通过宣传让大家形成共识:随机教研应是教师发展的“三分天下”,开展随机教研,对教师个人和教师群体发展都有帮助。  

  做法一:抓事  

  案例1:一件小事改变了我  自从我园开展案例研究以来,青年教师小王撰写的案例一直成为教师们用来学习的范文,特别让教师们感到可贵的是,她能用心理学的理论剖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又显得非常自然、贴切。学习她的案例以后,有许多老师有所感悟:“她的案例让我们读懂了孩子的行为。”   

  “写好案例可能需要‘天生的’敏感性、理解力、领悟力和表达力。”有的老师有点自叹不如。  

  听了这样的感悟,王老师笑了,她若有所思地看着大家说:“其实,你们应该记得,我以前是根本不知道从何入手写案例的。”她这一说,老师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了话语。小王接着说:“其实,这是一件小事改变了我。”   

  刚开展教师案例研究以来,我们要求每个教师每周要撰写一篇案例。王老师一拿起笔,眉心都挤在一起了。她拿着笔托着下巴,又写又撕,实在无从落笔,这样的动作已持续了许久。  

  在一旁的顾老师看见了就问道:“小王,你有心事吗?”   

  “我不知到怎样写好案例,所以很着急。小王回答说。  顾老师说:“是这样啊。你别着急,把事例说出来,我和你一起分析分析。”   “今天我错怪了一个孩子。我看到桌子上有人乱涂,就问是谁画的,我以为是一个平时一直很调皮的孩子画的,还责怪了她,可后来我知道事实是那个平时一直很乖的孩子画的,这件事给我触动很大,但我不知道该怎样分析。”王老师不无遗憾地说。  

  这时沈老师也过来了,她们在一起讨论开了。  

  沈老师说:“其实这是一个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思维定势问题。做老师的不应该凭主观印象去判断孩子的行为。”   

  顾老师补充说:“是啊,小王,你做案例分析的时候,除了把这一点写上外,还要说说对待孩子的错误行为,应先冷静地了解原因,再考虑教育措施,只有这样,分析和教育才客观。”   

  就这样,王老师经过深思熟虑,写了案例“谁错了。”在教研组案例探讨中,引起了教师们的强烈共鸣。  

  教师误判,孩子有口难辩。这是教育过程中经常发生的问题。为什么大家都没有想到并自我表现教育一番呢?  

  这篇案例写作的成功,让王老师在以后的案例研究中养成了经常邀请身边的同事一起分析、探讨的习惯。被邀请的老师也很乐意参与讨论,给她出出主意。  

  王老师撰写案例的过程,实际上是随机教研的雏形。我们及时抓住这件事逢人便说,到处张扬,使大家都形成一种共识:当自己有困惑的时候,一定要主动请教他人,只要不耻下问,就能使自己获得成功。个人再聪明,终究有限,集众人的智慧,变为自己的智慧,这才是更聪明的办法。  

  为配合随机教研的案例分析,我们还采取了许多宣传策略,如专设反映随机教研动态的墙报、交流随机教研经验的讲台、汇集随机教研成果的“一得集”等,让教师有随时表达通过随机教研解决困惑问题的心迹,也让教师知道园内随机教研的信息。  

  我们还有意引导一些随机教研事例的发展,不断推进。就象导演,我们一方面观察随机教研事例苗子,一方面暗暗引导事例的发展,使之成为一个值得渲染的案例。  

  做法二:抓人  

  案例2:我真的不行吗?  

  年轻的顾老师原先在幼儿园里一直默默无闻,让大家感到惊讶的是,近年来顾老师身上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特别是在教学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得到了同行的一致认可。顾老师在其成长经历的自我介绍中,曾说到这样一个事例:  在一次公开教学活动“我们的城市”中,顾老师无法应答孩子突发的问题,而显得茫然,最终,教学活动以“尴尬”而告终,这件事给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她始终没有放弃,她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真的不行吗?为什么我对孩子突然产生的问题不能应答?”   

  针对这个问题,她悄悄地请教了园内有经验的老师,还在教研组活动中大胆提出了这一困惑。由于她潜心寻找答案,终于在众人启发下,发现了“课堂应答策略,可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锻炼出来,积淀下来。”“这就需要在教学情境中有意识地感悟、‘默会’”这样一个道理。  

  于是,顾老师每天坚持和孩子们聊天——谈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也和老师们“聊天”——谈教学活动中孩子们生成的一个个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她不断思考着、积累着许多师生互动、及时应答的案例,她也养成了主动请教,积极反思的好习惯。有一次,她代表幼儿园到杭州去展示一节教学活动“量一量”,去的前一天晚上,还在向同伴反复请教这个活动的一些细节问题,令同伴无法入睡。

  久而久之,在教学活动展示中,她终于形成了随机处理教学问题,使之成为当堂生成的教学资源这一教学特色。  

  如今,顾老师已经是地区教学能手,也是园内的“三星”教师。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要不断努力,更主动地向同事请教,使自己尽早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顾老师原先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教师”,近几年,她的的专业发展十分迅速的,这已被全园公认。从她的事例中,可以看出她逐渐走向成熟的原因之一是不断请教,经常反思。顾老师的例子震撼了大家,也告诉大家一个道理,无论你现在行或不行,只要能发现问题,积极请教他人,积极思考,不断积累,那就不但能妥善解决问题,而且会成为“反思的实践者”。  我们在园内大力渲染顾老师的专业发展事实,重点突出“不耻下问,主动讨教,定能进步“这十二个字,把随机教研的气氛搞得浓浓的。通过宣传平台的搭建——会议上讲、饭桌上讲、宣传栏上讲,张扬事实,列举效益,使教师们逐渐形成一种潜意识:只有事事处处主动请教他人、只有在乐意互帮互助的环境中,个人才能快速成长。 二、展示——搭建展示平台。为教师搭建多种展示自我的平台,目的是给予教师们一个又一个个当众“亮相”的机会,以充分展示她们个人的实践智慧。通过相互了解,凸现优势,帮助大家在日常教学研究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合作伙伴。  

  做法一:组织自我展示  

  案例3:我能行!  

  会议室座无虚席。今天幼儿园开展一次“我能行”教师自我展示活动。主持人用激昂的话语说:“你行吗?行!那么请站上这个舞台,把你的自信亮出来。”   

  钱老师从容上台,几笔一画,画面上被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漫画。她放下画笔,对大家说:“我喜欢画画,从小就学画画,如果有需要,请来找我,我会帮助你。”   

  张老师在舞台上跳起了“孔雀舞”。她优美的舞姿吸引了所有的老师。她说:“编舞请找我。”   

  吴老师也上台了,下面开始议论纷纷,“她有什么特长呢?”之间她用纸盒做材料,很快做了一幢精美的别墅。她说:“我喜欢制作,看我‘造’的房子还不错吧。”

  殷老师也上台了,大家又议论了:“她跳舞跳得不错,可能要跳舞吧。”殷老师笑了,说:“今天我不跳舞,我想演个小品。”她的小品《婆媳俩》逗得大家捧腹大笑,无不称赞她有表演天赋。
  ……
  在活动“我能行”中,教师们自主、自动地展示了自己的才华,相互了解了各自的优势项目。在展示过程中不但更清楚地了解了别人,也让别人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同伴中究竟有些什么教学资源可以相互配合,一目了然了。  

  在展示中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大家都非常真诚地表示了自己愿意接受同伴帮助,愿意帮助同伴的意愿,这就有意无意地“制造”了一种能者为师,有求必应的气氛,为随机教研创设了“人人为我,我我为人人”的宽松环境。大家看到的不仅是钱老师的绘画,张老师的舞蹈,吴老师的制作,殷老师的小品,……,还感受到了同伴的自信和集体的力量。这种力量足以改变知识信念,足以在教学业务上相互促进。  

  做法二:期盼意犹未尽  

  案例4:“我保留意见!”   

  一次,大班老师围绕数活动“蔬菜汤”开展教研活动。讨论过程中,老师们的意见出现了分歧,之后又发生了争论。  

  问题是由黄老师的发问“主题背景下的数活动还需要强调‘序’吗?”引起的。伴随着她的问题,许多老师说了自己的想法。  

  归纳老师们的不同意见主要有两个。  

  一写老师认为:“还是要强调‘序’的,如果没有‘序’,幼儿就学不好——他们很难把握数的规律;教师也教不好——教什么,什么先教,什么后教没有了依据。”  

  另一些老师认为:“在主题背景下,数活动不需要强调序,孩子有他自己的数经验,当积累到一定的时候,他自己会整理出个序。教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孩子尽可能获得。”老师们你一言我一语,各自都有理由,谁也说服不了谁,大家都表示:“我保留意见!”   

  教研活动快结束了,老师们在这个问题上的争执还在继续着。教研组长只好说:“这样吧,关于主题背景下的数活动是否需要强调序的问题,我们下次再继续探讨,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   

  教研活动虽在规定的时间里结束了,但满怀疑惑的沈老师仍想把问题搞明白,于是,她邀请几位在园外跟随特级教师学习的老师们坐下来,继续讨论下去。……   有些时候,老师们在教研活动中为一个问题争执不下,但教研活动的时间到了,大家必须回班带教。这时,往往有几个老师意犹未尽,仍然讨论得很热烈。我们不但不干涉她们,而且支持她们把问题保留下来,把各自的观点保留下来,把讨论的气氛保持下去,寻找空隙时间继续讨论,并且将讨论的认识“散布”给其他没有能参与的老师。  

  我们认为这是有组织教研活动向随机教研活动转换的好苗头。通常,在有组织教研活动中,如果教师们对某个教学问题畅所欲言,就有可能形成多种意见,如果教研组内民主、积极的氛围较浓,多种意见就会发生争论而各不相让,教师们大有争个水落石出之意。但由于受教研时间的限制,在教研活动结束后,各种不同的意见要么草草了事,要么高高挂起,要么还有几个人边走边议,意犹未尽。如果对意犹未尽的几个教师“添一把火”,支持他们自由结伴,三三两两继续讨论,此种情况一旦形成,则有组织教研活动之后的随机教研氛围就不难推动了。  为此,我们特别关注,特别珍惜有组织教研后出现的随机教研的火花,想方设法点燃它,放大它,使它发扬光大。  

  做法三:支持寻找差距  我们发现,每当幼儿园组织一次公开教学之后,不仅是组织此次教学活动的老师会有所反思,参与听课的老师也会自我教育。  

  案例5:画错的花瓶  

  有一次,骆老师上公开课,指导画花瓶。课后,钱老师说:“我感觉我们的孩子画画技能不错,但想象力不够丰富,而骆老师教出来的每个孩子都能大胆想象,画出来花瓶也和别人不一样。”   

  在钱老师提醒下,听课的老师们发现骆老师的确能让孩子的每幅作品都表现得各不相同。于是,我们就鼓励钱老师去向骆老师请教,还特地让她对全园教师开设讲座。在讲座中,钱老师的一个个生动的教学案例,给了大家很多启迪。  

  钱老师说道:“有一次,我让孩子画花瓶,一个孩子画错了,面对错误,我们通常的做法是让孩子再去拿张纸重新画,而我却没这样做。我对这个孩子说,你虽然画错了,但还可以改得更好。想想看,怎么把你的花瓶画得和别人不一样。这个孩子在我启发下,在原画后面又加了半个花瓶,我一看花瓶画好了,也真的和别人画的不一样了。  从此以后,我教还子们“错上添花”:不但会自己纠错,而且敢于求异,使“错”的变成与众不同的。  

  骆老师的一席话使老师们体会到,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孩子“自行纠错,敢于求异”的意识,有利于打破作画的千篇一律,造就有创新能力的人。  

  自此之后,教师们都会随时寻找自身在教学理念上和骆老师之间的差距,也有许多老师会主动“找骆老师谈谈”,向她请教。  

  找差距能让教师们清楚地发现别人的优势,也能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面对差距,能促进教师去想办法补差。但找到差距后的引导还需要继续,那就是形成一种随时交谈、沟通、切磋的氛围。  

  三、展示——搭建互动平台。搭建多种互动的平台,目的是为教师们创设日常、宽松、有利于随机教研的环境,用显性的、有组织的措施、手段推动教师们主动开展日常的、自由组合的教学研究。  

  显而易见,幼儿园教师的随机教研活动不应该依靠行政手段,用规定次数、时间、牵头人等来推动,一旦这样做,又成为有组织的教研了。但是,在随机教研氛围尚未形成之前,没有行政的启发、推动、支持,光等待教师随机教研的“自然”“自觉”出现显然是不行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所以,我们认为,随机教研必须依靠行政推动,推动的重点是在创设宽松的随机教研环境。  

  做法一:改革教研制度  

  我们开始打破两周一次的、固定的教研制度,给予教研组长和教师们两个研究时空:一个是支持教研组长根据教学需要,自行安排教研活动,另一个是将教师日常自由组合的教学研究纳入教研组观察、管理范畴,给予记录、认定和提升。  

  做法二:创设交流空间  

  我们打算创设专用资料室,每天午餐后开放一小时,鼓励教师在资料室自由组合,边交流教学问题边查资料。  

  做法三:指导交流方式  

  我们有意识地对教研组长和少数骨干教师进行指导,提高组长的交流、沟通意识和艺术,鼓励她们率先“制造”随机教研活动,以“找话题——找知音——找时间”为抓手,渲染气氛,积累经验,获得成果。  

  案例6:一次特殊的活动。  

  一天,许多教师在窃窃私语,“如今的二期课改,都是‘谈话教学’,看不到谁上故事活动,也听不到谁上音乐课了。”组长俞老师感到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困惑问题。教师们回避组织故事活动,这必须解决啊!怎么解决呢?  

  解决问题,必须再现问题。俞老师把老教材中的故事活动“小白杨的围裙”拿了出来,自己率先尝试,还邀请部分教师来观看活动,共同研讨。  活动后她向老师们开宗明义地问:“如何运用二期课改的理念来开展故事教学?这是今天请大家来讨论的主要话题。”   

  一石激起千重浪。俞老师话音刚落,参与的老师们就热烈地争论起来。张老师就问题的设置发表意见说:“问的问题要设置得开放一些,不能像以前一样,老师问一个,幼儿答一个,但这样一来,教学进程就难控制得多了。”   

  沈老师说:“我们可以设置一些开放的环节,如把描述故事情节的三张图片全放部展示给孩子,让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还可以和和好朋友商量一下,把想说的记录下来,这样,孩子参与讨论的主动性就提高了。”   

  由于这次讨论紧紧围绕具体教学案例,“二期课改背景下,故事教学究竟怎么教这个教学困惑问题终于有了解决的转机。  

  俞老师最后总结:“只要用开放的提问设计和低结构的环节设计,故事教学照样能使幼儿获得主动的、创造性的发展。”   

  这次教学研究给了大家很大的促动,教师们都感到,只要有问题意识,只要坦诚地把教学问题摆在同事们面前,随时随地邀请志同道合者开展教研活动,再多的困惑也能逐步解决。  

  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我园部分教研组长已经有了一定的、开展随机教研活动的需求,因而表现得比较主动。她们不再局限于两周一次的、有计划安排的教研活动,而能将教师中的困惑问题,以随机教研的方式来解决,这种随机的教学研究,因为是自主自动的、志同道合的,所以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宽松的气氛中平心静气地研究问题;同时,这次随机教研活动也能看出,教研组长仍然是随机教研的带头人。

  此外,俞老师在组织随机教研的时候,采用了我们曾经指导过的交流方法;先找话题,再找知音,再定时间请老师们一起研究。“找话题”使大家明确实践反思的目的是什么;“找知音”是让每位参与的教师都成为“志愿者“,是心理需求,是自觉自愿;因为是自觉自愿,所以就能挤出时间。这样的随机教研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由此可见,随机教研活动强调的是随机研究的氛围和行动,但为了推动这一进程,行政应该适时、适度地给予培育、引导和支持。  

  我园培育随机教研氛围——形成园本教研活动的“三分天下”的构想还不够完善,我们的愿景也可能过于理想化,我们的做法也不一定能“立竿见影”,但我们坚信:有想法就会有目标,有目标就会有行动,有行动就会有成效。我门期盼着今天这样的推进能够成为明天的现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