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在思维碰撞中,我们的火花闪耀——跳跃区的三

时间:2009-02-18   来源:   作者:   点击:


  幼儿户外运动区域活动,是在“二期课改”背景下,一种有利于孩子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的有效形式。本学期,我们大班教研组针对户外运动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问题,努力尝试给幼儿创设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使幼儿与环境积极互动起来。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与组内教师、园内、园外教师、专家的一次次互动,我们的户外区域正在逐步“成长”。现在就以“跳跃区”为例,谈谈我们对户外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A老师的第一次陈述:在跳跃区内,来自三个不同班级的孩子被分成两组,分别套上跳袋,进行跳跃比赛。只见地上有两条“崎岖”的小路,由相同的材料组成:灌满水的可乐瓶、跨栏、梅花桩、塑料桥等。当教师一声令下:“开始!”红队的第一个队员是徐程辉,他迅速套上跳袋,灵活地绕过“森林”(可乐瓶),跳过“小山”(跨栏),小心地穿过“小桥”,顺利地到达终点。绿队的第一个队员是郁梦华,他个子较矮小,很小心地绕过可乐瓶后,在跨拦前犹豫了几分钟,不敢往上跳,绿队的其他成员都十分着急:“快跳呀!快跳呀!”他一急,用力一跳,没有越过跨栏,摔了一跤。在大家的加油声中,他又试了几次,还是没有成功。可想而知,这一局,绿队输了。在接下来的几次比赛中,几个女孩子都不敢跳跨栏,而且在塑料桥上也都摔了好几次,但是平时爱运动的男孩子都轻而易举地穿过所有障碍。所以结束时,几个男孩子们都说:“太简单了。”而女孩子们都垂头丧气,失去了信心。   问题:男孩认为太简单,女孩认为太难
  ——实质问题:区域运动内容的设置如何满足不同层次的孩子需要,达到运动发展的目标?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组内的老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有的老师认为:“跳跃区内的玩具、材料已经很丰富了,教师应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而不是盲目地更换材料。”但也有老师认为:“跳跃区内的环境和材料并没有满足幼儿活动的个别差异,所以应及时更换。”老师们各持己见,争论得十分激烈。
  经过大家的讨论和建议,A老师也对刚才案例中的现象做了反思:“今天在跳跃区内我投放的材料,其实是在搞‘一刀切’,没有考虑到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面对所有的幼儿都提供了一样的材料,所以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景。”
  ——问题的关键在辩论中清晰了。
  于是,我们一起建议A老师做一些调整,大家你一言我一句,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将两条材料、难度一样的路做适当改进:其中一条降低难度,把跨栏撤掉,梅花桩减少几个;另一条增加难度:增加两条跨栏,梅花桩间距扩大以增大幼儿跳跃时的跨越度,可乐瓶间距缩小以增加绕“森林”时的难度。孩子们可自由选择一条路来运沙包。既增强一些跳跃能力较弱的幼儿的自信心,又给跳跃能力较强的幼儿提供了挑战的机会。
  经过这一次的调整,孩子们玩跳跃区的兴趣明显增强了。跳跃能力较弱、胆子较小的孩子一开始只是重复地过那条难度较小的路,但经过几次同伴和教师的鼓励,也开始尝试向难度较大的路挑战了。只见几个个子较小的孩子用力往跨栏上跳,结果没跳过摔了一跤,爬起来再跳,又摔了一跤,再爬起来,再跳再摔……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得到了一次次的考验。
  ——问题解决的途径是:教研组内人员进行大辩论、互相给以影响。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A老师又碰到了难题。
  A 老师的第二次陈述:时间到了3月底,孩子们在跳跃区里不停地跳着,不到十分钟就气喘吁吁,满脸通红,额头上冒出了汗珠。我请他们休息一会儿。陆陆续续地,他们都坐到了垫子上。当我再次鼓励他们继续跳时,一个个都显得很无奈:“老师,我跳不动了。”“老师,太热了。”“老师,能不能不要跳了啊?”孩子们个个累得不想动弹。   ——问题:孩子跳不动
  ——实质问题是:孩子的运动量如何控制?
  为了得到更多的意见和建议,所以这一次讨论,我们请小、中班的老师一起参加,帮我们多出主意。果然不出所料,大家的思路一下子拓宽了。
  小班的一位老师认为:“幼儿在预先设置好的环境中,自主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展开活动,但幼儿的兴趣会不断发生变化,如果环境构成后就被固定保持不变,幼儿自主的活动就不能充分地展开。”
  中班的一位老师建议:“孩子们反复在两条难度不同的路上跳跃以后,显然已经失去了兴趣,对他们来说,原有的新鲜感和挑战性已经没有了。教师可以增添梯子、轮胎等可以爬、走的多用性材料。”中班的另一位老师认为:“那天的气温很高,孩子们一跳就会出汗。所以,户外活动的运动量应考虑到季节气候的变化,跳跃是比较强烈的运动,比较适宜在冬季开展,像五、六月这种较热的初夏的气候,不宜组织幼儿长时间连续跳跃。”
  正好新青浦幼儿园的老师们也观看了我们的户外活动,所以我们也恳请他们多提宝贵意见。新青浦的一位老师说:“教师要善于找到幼儿兴趣、要求、原有水平与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结合点,及时调整玩具、材料,为幼儿的想像、创造提供较充分的空间,满足幼儿不断发展的需要。”另一位老师提出:“要适当调节运动的密度和强度,做好保育方面的工作,提醒幼儿擦汗、休息等。”他们还建议我们在活动中创设一些情境,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问题的症结找到了。
  倾听了多方建议后,大家集思广义,确定了第二次调整方案:考虑到气候逐渐转热,应适当减少幼儿的运动量,所以重新设计了一条路:舍弃了原先的跨栏和塑料桥,增加了两座荡桥和一座轮胎搭成的“小山”,在一棵树上系上许多水果卡片。这样孩子们走过荡桥、翻过“小山”后就能来到树下阴凉处边跳边摘水果,既练习了一些走、爬、跳等基本的动作,又得到了一定的休息,不再是长时间的剧烈跳跃了。而且那些五颜六色的水果卡片比沙包更能激起幼儿运动的兴趣。
经过第二次活动环境和材料的调整,孩子们十分喜欢翻越轮胎小山,都小心翼翼地往上爬,然后慢慢爬下来。在树下摘“水果”的兴致也很高,由于树下比较凉快,所以尽管不停地跳着但是并没有影响他们的热情,也没有出汗。
  ——问题解决的途径是:小、中班教研组老师、姐妹园老师的共同讨论、互相影响。
  时间到了4月  跳跃区又出现了一个问题:
  A老师的第三次陈述:孩子们在我预先铺好的路上一遍又一遍地走着去采摘“水果”,等所有的“水果”都采完以后,他们觉得无所事事了。他们有的说:“老师,水果太容易采了,我用力一跳就行了。”有的说:“老师,这条路我们已经走了好几遍了,我一会儿就走过去了。”有些孩子开始尝试自己设计一条难度更大的路,他们搬更的轮胎往“山”上压;有些孩子干脆把水果卡片再次挂上去,然后再采……   ——问题:孩子不满足现有的材料。
  ——实质问题:孩子在活动中,主动意识萌发了,怎么办?
  这一次出现的问题,正好在区教研员程敏老师来园指导时发现了。于是我们和程老师一起分析讨论问题出现的原因和改进措施。
  A老师认为,自己给孩子们提供的环境材料和创设的情境都已经十分到位,可能是难度不够才会引起上述问题。一部分老师赞同她的看法,觉得孩子们已经不满足于教师为他们创设好的环境,开始尝试自己动脑动手构建更加富有挑战性的事物。
  另一部分老师则认为,“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促进幼儿主动发展”这一理念,已被幼教界同仁所接受,所以应该让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和布置,真正成为户外活动的主人,而不是教师事先准备好一切,组织幼儿按自己的计划活动。
  A老师又提出疑问:“如果请幼儿自己布置环境,那老师的作用如何体现呢?”
  ——问题的关键点:老师的固有想法和现实孩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程老师充分肯定了我们的老师在户外活动中为幼儿准备了丰富的环境和材料,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同时建议我们可与幼儿共同商量怎样摆放,然后请幼儿一起布置、安排材料,使幼儿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同,也更加爱护。她认为在户外体育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语言非常重要,可以将教育意图蕴藏在不露痕迹的语言暗示中,做隐性的指导,这样的户外活动才是幼儿自主参与、自由结伴、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经过程老师的指导,我们做了第三次调整:教师在场地上放了轮胎、可乐瓶、棍子、梯子、绳子、沙包等材料,请幼儿自己想办法筑路,然后运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教师不再规定“路”的材料和具体长度等,也没有说一定要运那些东西和怎么样运。
  经过第三次方案调后,孩子们在活动中像放飞的鸟儿,寻找各自的兴趣点,有的滚轮胎、有的扶梯子,大家风风火火筑起了路。在运轮胎时,有的两个人合作用木棍抬轮胎,有的四个人抬,边抬边唱:“八只小狗抬花轿 ……”也有的用绳子打结然后拖轮胎。还有的孩子运沙包,有的放在肩上,有的放在头顶上,也有的放在塑料袋里拎着过桥。所有的孩子都乐此不疲地干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俨然已经成为这次户外活动真正的主人。
  ——问题解决的途径是:与专家的共同讨论,在实践中感悟理念。
  总结:经过以上三次演变,我们已经将原来的“跳跃区”改为“轮胎区“,这是根据幼儿兴趣点、发展能力及年龄特点投放材料的结果,也是在户外活动中发展幼儿自主性的良好开端,更是我们年级组的老师和老师之间,和其他年级组老师之间,以及姐妹幼儿园、区幼教专家之间的有效互动的良好结果。
  我们在实践中,感受到只有在这样的交流互动、支持合作,才能让我们每个老师都变的聪明,我们的思维火花才能在碰撞中,闪耀出美丽的光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