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养生就是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时间:2013-05-16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作者:董晓莹   点击:

  健康分享会(1)
  
  主办:北京青年报
  
  协办:大仁健康管理机构
  
  5月8日下午,北京中医医院王国玮副院长,作为《北京青年报》“北青圈·健康分享会”的首场主讲嘉宾来到清华大学,为本报读者和清华老教师们生动解读了我国最早的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的重要养生思路。
  
  养生就是一种习惯
  
  近两个小时的讲座,王院长始终站着,不时走动。“如果不是为了照顾摄像需要,我来回来去走得更多。”王院长说,他习惯走路——办公室的电话摆得远远的;屋子里不要饮水机,喝完一杯要去水房接水;每星期至少在尾号限行那天走路上下班;最简单的爱好是逛商场——走路,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锻炼。“这些都是我的习惯,也可以说是我的养生方式之一。养生没那么难,只要你想着健康的重要性,办公室里也可以进行被动养生啊。当人安逸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生病啦。很多慢性病就是不良生活习惯的积聚,而养生也是一种积聚,只不过是好的生活方式的累积。”
  
  五大养生原则 勾画良好生活方式
  
  《黄帝内经》中讲的五大养生原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做妄劳。” 什么叫阴阳?白天属阳,晚上属阴,动属阳,静属阴,工作属阳,休息属阴。法于阴阳,晚上是属于阴,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夏天谁要是穿羽绒服,你会认为他有病,但是冬天穿裙子的很多见,却没人觉得不正常。应该防寒保暖的季节,非要露着膝盖;该睡觉的时候熬夜,现在违规的人太多了,到四五十岁以后病都来了,就是对你以前违规的回报。
  
  和于术数,就是指每个人都应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现在很多人都做不到,结果因锻炼不够造成的疾病就有可能高发,比如说脂肪肝、肥胖、骨质疏松这些都出来了。现在孩子很小就车接车送上下学,还有上楼梯、晒太阳,这些日常生活中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被很多人躲着。《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早睡晚起,必带日光”,什么意思呢?就是必须晒太阳。
  
  食饮有节,“节”就是要约束自己。我们现在很多都是吃出来的病: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高血脂、痛风,哪个跟吃喝没关系呀?!二十多岁多吃点儿肉很正常,因为消耗比较大,学习事业是上升期;到三十多岁,肉食和素食要对半儿了,各占一半;到四十岁以上,肉食下降,五谷杂粮上升,而且不要吃得太饱。当然每个人可能都不一样,还得因人而异,但“管住嘴”很重要。
  
  起居有常,就是有规律地生活,人才能长寿。在这方面,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做得一般比较好。但是中青年多数因为生活和工作所迫,很少能做到。所以,养生绝不是现在被误解的吃点儿什么就健康了,它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你都得注意才行。
  
  不作妄劳,不要天天加班加点儿啦!中医讲“生病起于过用”,5天+2天,白天+黑天,这就是“过用”!中青年时不理会养生啊,健康啊这些,总觉得自己离老、离病还远着呢,但中医恰恰讲究“治未病”,就是在你没得病时,就要开始调养作息,否则就晚了。
  
  王院长结合他临床上遇到的很多病例,生动风趣地解读了中医养生的五大原则,还以自己为例子,归纳总结为“生活规律化、饮食科学化、运动坚持化、心态平和化”。
  
  用中医的思维 有品质地生活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神形相合”,把人与自然看作息息相关的统一整体。王院长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医思维的精华,以及中医对事物和疾病辨证的态度。“山药是好东西吧?没错,健脾补肾,但吃多了也会大便干燥。”王院长说,以前生活没有现在好,但正因为物质匮乏,节制了人们的饮食,不得不骑车和走路,反而没那么多难治的富贵病。中医养生说到底就是对“度”和“平衡”的掌握。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为什么也会老年痴呆呢?”专家讲完,有人提问。“正因为她是铁娘子,中年甚至老年时脑子和精力一直处于过用状态,而那种紧张、有压力的生活并不是中老年人的健康生活方式。这恰恰说明,条件好也不能弥补中医讲的违规生活和过度消耗带来的问题。”
  
  “我总感到上面一团火,但下肢又冰凉,这是怎么回事?”“老年人怎样预防老年痴呆症?”……很多熟悉王院长的老教授很早就来到会场,都盼着与他近距离交流。互动问答一开始,就收不住了,举手提问的越来越多。
  
  “活到100岁,但后30年都卧床不起了,这幸福吗?所以,要长寿,更要从年轻时培养自己的爱好,到了八九十岁还能走得动,还能品出饭菜的滋味,还爱美,还有自己的乐子,那样的长寿才有品质。怎样做到呢?就要按中医预先防范的思路,遵循刚才讲的那些原则,养足正气,‘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王院长说。采写/本报记者 董晓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