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在角色转换中学会思考

时间:2013-05-20   来源:转载   作者:奚春芳   点击:

  教师小档案
  
  奚春芳,1982年3月出生。2002年专科毕业同年进入冰厂田幼儿园。2007年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2010年参与浦东新区名师后备培训班,担任碧云部年级组长一职。现今工作第10年,参加幼儿园名师后备教研组学习。
  
  教研,不断找寻真实的我
  
  2011年前,冰幼的教研主要是以年级组、教研组两种主要形式呈现给广大的教师,同时也会有一些特色的项目组兼容,比如新教师项目组、实习生项目组等等,为一些特殊群体的教师提供特色的教研方式。作为一个近10年教龄的成熟型教师的我来说,我参与的主要还是年级组、教研组两个组,在年级组中,我扮演的是组长的角色,主要承担着计划的撰写、活动的组织、提升观点等等的穿针引线的工作,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中,感觉自己还是能驾轻就熟,较好地引领着组员共同去研究、夯实自身的教学水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似乎有些一成不变的形式,让我自己都觉得有点闷,如何让年级组组员学习积极性更强、更具问题意识,时时围绕在我的心头。
  
  此外,在教研组这头,由于研究的点都是事先预设好的,所以虽然在讨论、学习过程中很顺畅,大家也都能各抒己见,但还是未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教师的需要,在挑战性方面也比较缺乏;自由度、深度都有些众口难调。因为教研组中教师的年龄层次和教育对象都是不同的,所以在讨论、沟通的话题方面比较散,聚焦的点比较大,人数多,所以每位教师的发言频率不是很充分的。
  
  在这种存在一定问题的教研模式下,我发觉需要找到真实的自己,究竟通过教研我想获得些什么?面对我的组员,她们的需求又在哪里?其实就如同教学一样,了解幼儿是第一步,盲目地参加各种教研,不带着问题去,也不带着问题回来,这样的状态是不积极地,并显然也是徒增了许多额外的负担,会感觉参加教研是种任务,而不是由内而外的需求。
  
  其实,我的困惑也是学校的困惑,如何为教师的专业需求寻求更加适合的教研模式是冰幼教研变革的出发点。于是更加细致、科学的分层教研形式呈现在教师们面前,与以前相比,我不仅参加本部的年级组、教研组,还参与了跨园集合成的“名师后备教研组”,在这个全新的组里面,聚集了幼儿园的最高层面的教师团队,我们研究、探讨的内容会更加深入,氛围也更加自主,教育咨询方面更前沿,当然压力也是不小的,从近一年的教研中,我深深体会到自己在其中不断地成长,获得了心灵上的自由与满足。同时,这些分层教研组的最大优势还在于,大家还有交集,互不分裂。有需要的时候,各组可以自由地结对,进行对同一问题的探讨,各自发表观点,相互补充;有时候,也会各自去研究、再汇合,看看各自的收获在哪里。这样的教研,很自由,让组员在不断地变化角色中全面了解自己,不将自己定位在某一个角色,就如我,我不仅是年级组长,在名师后备教研组,我是组员,在组长与组员的切换中,我获得了很多不同的感受。
  
  组长,原来还有多种做法
  
  以前的我,在理解组长这一角色的时候是不够完整的,总觉得事事都应该有组长来操心,每一次年级组活动,我都滔滔不绝,唯恐冷场,逐渐地,我发现这种我的滔滔不绝不仅没有起到抛砖引玉的示范作用,反而场面更冷,新老师们的发言更少了,究竟是怎么了?压力顿时向我袭来。
  
  名师后备教研组的第一次活动还让我记忆犹新,对组长的印象有了重新认识与定位。那时作为一名组员参加,而且我又是里面比较年轻的,肩上的担子轻了很多,心情也格外的轻松,心里想着:我就是个组员,听组长的就行。心里正乐着,组长黄敏君老师就点了我的名字:请你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上次出去听虞教授的讲座吧。一下子,我的脑袋就懵了,突如其来,于是我硬着头皮上去讲,一开始还是比较紧张的,不过黄老师时不时投来的鼓励目光,还是让我逐渐平静下来和大家共同分享了讲座内容,同时也将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和其他老师做了交流。这次活动也由这一讲座中的观点展开讨论,老师们轮番上阵,用自己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来阐述对于“课程”的理解,我们时而互相质疑、时而相互认同,讨论得十分激烈。活动结束时,黄老师还用表格的形式让我们将自己的一些平时兴趣、阅读的书籍、愿意跟大家分享的经验记录下来,为建立共同资源库做准备。在整个的活动中,其实黄老师的话并不多,简简单单的一些组织语,关键时候的小结、提升、以及对节奏的把握即可,整个状态都是轻松自如,主要是用提问的方式给予大家共同思考的机会,将活动的对象定位在广大的教师,自己做的就是一些必要的组织、节奏的把控、将老师的共识进行梳理,而把更多的话语权给予老师们,这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就是不断地抛问题,引发老师们之间的探讨,激发了教师们的问题意识。同时,作为一名组员,也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我的感悟:作为一名组长,事先的准备需要精心,活动中话不在多,要把时间放给老师们,激发老师们的问题意识,引发热烈的讨论;其次,选择教研的点也需要考虑教师们的需求,是不是老师们都存在困惑的点?是不是老师都感兴趣的,能引起讨论与反思的?是不是幼教界热议的一些话题等等。组长这一角色,就犹如组织幼儿进行一次活动中的教师,需要观察组员们的反应、及时梳理、提升、将问题抛给教师们相互碰撞,激起思维的激荡。之后,我也将自己的这些心得用在了自己的年级组,将组员们推在活动的第一现场,营造轻松表达的氛围,鼓励大家都能畅所欲言,大胆提出自己的困惑,并将我们名师后备组的一些好的形式也介绍给大家,也会用同一个问题让大家讨论,看看不同老师的不同想法,发现很多年轻老师也很有自己的想法,有时候想法更独特,所以分层教研并没有将老师贴上标签,而是让不同的老师在不同的教研组中有不同的角色身份体验,不断地给自己最客观定位,真正了解自己、获得成长。
  
  联动,助我专业不断成长
  
  有了不断完善的教研模式,我发现很多资源都能共通,比如最近几次的年级组与名师后备教研组的联动,就让我很受启发。在一次与中班年级组讨论游戏中幼儿的行为与教师的指导联动项目组活动中,中班组教师和我们共同观摩了游戏,观摩后,我们进行了讨论,黄老师的问题是:请你说说刚才你看到了孩子们的哪些行为?这个问题,一时引起了老师们的激烈讨论,因为大家都觉得有些行为显而易见比较能准确的判断,但有些行为的产生还隐含着许多孩子们内心的成分,不能很快地做出判断,看来老师们不仅看到了孩子们许多丰富的行为,还在不断地揣摩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这就是老师专业的体现。我们以分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发言,在讨论中老师们在教师的介入时机、方法上有了冲突,有的觉得不必要介入,继续观察幼儿的游戏,并重申了游戏对于幼儿的意义,而有些老师认为应该介入,这样能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在讨论到激烈时,黄老师给出了小建议,建议大家都去自己的班级中尝试,并记录下来,下次再来讨论,到底介入后的效果如何,用事实来说话。中班组的教师也这次项目组中活动也积极发言,并分享几次观摩好游戏后的感受、收获的经验,我从她们的身上学到了认真的态度、积极上进的精神,也启发我在开展年级组活动中不仅要组织讨论活动,也要将活动的形式多放在观摩实践上,在提升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落实在实践,提升教师们的实践、反思能力,只有深入课堂,观察幼儿,才能做出最准确的判断,正如华爱华老师说的:“老师们要关注课堂,静下心来看孩子,先学会看,再开始做。”
  
  行走在不同的教研组中,让我看到更多美丽的风景,学到不同老师们身上的闪光点,在不断的思考中积累自己的经验,在自由的角色转换中不断促进我专业的成长,获得许多有益的经验,收获的不仅是专业上的提升,还有与同事间的互相认同感和职业的幸福感。
  
       ——浦东新区冰厂田幼儿园 奚春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