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1-27 来源:学前教育网站 作者:客服中心 点击:次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区域活动,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征,选择和投放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操作材料,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并引导幼儿通过主动探索、交流讨论自主建构多种科学经验。培养主动获得科学经验的能力。要达到此目的,教师在投放科技材料时要掌握一定的原则:
1.针对幼儿不同年龄特点投放材料
在投放科技操作材料时,教师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选择、投放材料。例如,小班幼儿的思维方式以具体直观为主,投放材料时要设置逼真的情境,吸引幼儿参与。同主题的操作材料,数量要多,以满足小班幼儿平行游戏的特点。中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材料投放后,用故事的方式导入更能吸引他们。材料的数量一定要充足,以保证幼儿进行多种选择和组合。大班幼儿的探究观察能力、经验迁移能力、情绪控制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在开展区域活动时,可以直接投入操作材料,再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在观察、比较中发现问题。为了使操作材料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让幼儿在和材料的互动中获得更多的经验,投放材料时还要注意:第一,教师根据培养目标、预设计划投放的一些操作材料,不一定能立刻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疑、创造情景等方式,引发幼儿对材料的关注和探索。第二,教师要引导幼儿关注材料在操作和相互作用中产生的结果和发送的变化,并及时投放适宜的材料给予支持,以满足幼儿保持对探索活动的兴趣。另外,鼓励幼儿对不同的操作材料进行重新组合,使有限的材料体现出无尽的科学价值。第三,材料并不是准备得越充分越好。教师还可以利用材料的缺乏,来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幼儿主动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在跟踪幼儿的探索过程时,及时给予引导和支持。
2.投放材料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幼儿的个体发展水平不同,对材料的需求也不同,教师投放材料时要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并且特别要关注两类幼儿:外向的、活泼的、探究能力比较强的幼儿,内向的、不愿交流表达的,探究能力较弱的幼儿。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多提供一些具有创造性、挑战性的材料,并积极鼓励他们用多种方式去组合材料,用自己的方式去改变已有的操作材料,使简单的材料发挥更大的价值。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要多观察、倾听、鼓励,随时了解幼儿的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及时为他提供所需要的材料和帮助。
3.投放的材料要多元化
为了让幼儿更好的参与操作活动,班级创设活动区域,提供的材料不仅要丰富,而且要具有多元化的探索价值,要涉及教育活动的诸多领域。如:①劳作区,又分为生活劳作、科技探索;②艺术区,又分为:手工制作、美术设计、乐器展示、才艺表演等。并根据各区域的特点,投放适宜的材料,引发幼儿产生与材料交互作用的兴趣。如:a在科技探索区,用废旧材料制作各种乐器,放到乐器展示区展示,参加打击乐表演;b可以用纸杯进行美术设计活动,然后把两个装饰好的纸杯用线连在一起,就做成了能传导声音的小电话。在区域游戏活动中,通过对操作材料的再创造和有效组合,使幼儿的思维空间变成一个连续的整体,多元化发展的网络,进一步促进了幼儿科学素养的提升!
4.投放的材料应与教师要幼儿达到的目标一致
教师投放材料的目的在于让幼儿通过操作材料,探索事物之间的关系,实现自我成长。所以,投放的材料要与教师设定的目标相一致。如,小班幼儿要了解磁铁的基本属性,教师可以在区域内投放手上粘了磁铁的布娃娃,让幼儿用布娃娃的小手去接触各种物品,从而了解磁铁的属性。中班幼儿要感受磁铁的传导性和穿透力,教师在剪好的纸星星背面别上曲别针,再放入空的矿泉水瓶里,矿泉水瓶身上段画满月亮、云彩,幼儿手拿磁铁,在瓶身外吸引星星,星星在磁铁的吸引下缓缓升起。幼儿因此了解了磁铁的传导性和穿透力。
5.投放材料要注意循序渐进
幼儿的生活经验随着探究不断提高,教师在投放操作材料时要注意循序渐进,以满足幼儿不断提高的操作需求。例如,为了让幼儿掌握“平衡”的概念和实现平衡的条件等内容,我们分阶段投放材料。在自由探索阶段投放了不倒翁、独脚椅、会站的纸条、空瓶、易拉罐、纸板等,让幼儿们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什么是“平衡”;在定向探索阶段投放了大蒜瓣、牙签、圆底药盒、空胶囊、锡箔纸、饮料瓶、硬纸板、橡皮泥、废旧筷子、各种瓶盖、夹子等材料,让幼儿探索怎样让物体实现平衡。
6.用相同的材料实现不同的目标
很多材料具有不同的科学教育价值,教师要善于发现,用相同的材料达到不同的目标。例如,通过水,我们可以让幼儿玩各种谁玩具,充分体验水的特性;通过把各种食用色素溶入水中,观察水的溶解性;通过各种吸管、导管、毛线、空饮料瓶、果酱瓶等,观察虹吸现象;用塑料笔的“笔盖”当作“潜水艇”,观察水的压力;通过用纸张玩“睡莲花开”的游戏,观察纸的吸水性;用纸杯、保鲜膜制作“放大镜”,用风油精和彩纸制作“自动发射的快艇”,用墨汁和宣纸进行“墨汁作画”,观察不同物质的水面张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