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四种类型的家长经常打孩子

时间:2013-12-18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客服中心   点击:

  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内敛的民族,教育一贯崇尚的是道德教化,不赞成用暴力管教。可是在民间,用暴力教育孩子却是比比皆是,比如“打是亲骂是爱”、“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等这样的俗语流传甚广,几乎尽人皆知。
  
  我做过多年的教师,也做过教育研究者。我们曾对家长做过调查,说起打孩子,绝大部分家长都反对,认为不应该打孩子。但道理归道理,可真做起来,动手打孩子的家长反而占大多数。仔细分析,打孩子的家长大约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是性格暴躁型。有的家长本身性格急躁,不太善于跟孩子讲道理,得知孩子出了问题,二话不说抬手就打。打,成了教育孩子的唯一手段。
  
  第二种是恨铁不成钢型。这样的家长对孩子寄予了过多地关注和期待,平时的投入也不遗余力,可一旦孩子没能实现家长的愿望,失望心痛之余,便会打孩子。把打作为一种惩戒,期待孩子能因此记住家长的话。
  
  第三种是情急失控型。这样的家长最多,他们都懂得教育方式,平时也能够心平气和教育孩子。可有时遇到孩子犯错、顶嘴、不听管教时,情急之下忍不住怒火,便会挥手打孩子。经常他们打过孩子之后就会后悔,但再遇到类似情况又是这般控制不住情绪。
  
  第四种是自以为是型。这样的家长都自觉懂教育,认为“好孩子就是打出来的”,只有打才能让孩子更优秀。前一阵流行的“虎妈”、“狼爸”基本就是这种类型的。
  
  打是惩戒教育的一种方式。成长中的孩子难免犯错,对他们批评教育乃至惩戒都是必要的,但是“打”已经到了最后的底线。对于屡屡犯错、甚至错误不断递进的孩子来说,如果“一打”之下能够让他们痛改前非,也不失为一种办法。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的问题和错误大多是成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如果只想凭打来解决,是教育者无能的一种体现。而且打这种方式用得太多,不仅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增强孩子的逆反心理,对教育者来说,那是得不偿失的。
  
  教育家林格说过,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想好的。是的,哪有孩子愿意自甘沉沦呢?对于有问题、犯错误的孩子,我们做家长、做教师的应该更多走进他们的心灵,寻求了解和沟通。当你举起手时,请等待三分钟,多思考一下。除了打,我们完全有更多的解决办法。
     ◎郭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