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1-21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服中心 点击:次
2014年01月16日 星期四 北京青年报
◎刘锴
晚间去朋友家串门,看见朋友的小女儿站在阳台里小声地哭泣。朋友气呼呼地说:孩子昨天贪玩,忘了写家庭作业,这是让她在“罚站”呢!我走进阳台,把朋友的小女儿好言劝慰回她自己的房间,补写家庭作业去了。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镜头时现于家庭之中:孩子做错了事,家长便罚其面壁思过;孩子不听话,被家长一顿雷烟火炮轰得瑟缩哭泣;孩子考试没考好,被家长勒令“绝食一顿”,以示惩戒;孩子弄脏了衣服,立马遭到家长的一顿训斥……
这样的镜头看得越多,就越让人心痛;我们的家长有没有想过,这样教育方式的结果会是什么?家长逞一时之快,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多大的伤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两者都很重要,尤其是前者。对于孩子来说,“家”,不仅是衣食的来源、成长的巢穴,更是其心灵得以栖居的港湾。从这个角度来说,家长就是孩子心灵港湾的守护神。
有很多现代家长认为:孩子还小,还不懂得“压力山大”。殊不知,现在的孩子从小就已经融入了社会,就已经承受着社会(包括家庭)带给他们的巨大压力:他们担心父母吵架,害怕父母离异,担心父母下岗,害怕社会暴力侵犯;担心父母对自己有“成见”,害怕遭受老师的“课堂冷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的孩子已经过早地承受着成年人的多重压力了!
认识到年幼的孩子承受着方方面面的压力,那么,家长就别再给孩子施压了,应该时时处处为孩子减压——而家庭,就是父母给孩子减压的最佳场所。
爱要说出口。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需求有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种。天底下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因此,父母在家庭中,要时时处处表达出对孩子的爱意来——爱孩子,就要说出口、做出来,要让他(她)看到、听到、感受到,而不是隐藏起来。得不到爱的孩子其心理发育是不健康或不健全的,只有时时处处感受到父母关爱的孩子,才会在家庭中幸福、快乐、宽松、健康地成长,长大后才懂得如何施爱于人、倾心生活、珍重生命。
家是避风港。时下,孩子离家出走的事例时见报端。孩子之所以离家出走,原因之一便是对家庭失去了依赖和信任——家,对他们来说已不再具有吸引力和温暖感。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归属感的需求,孩子也不例外。聪明的父母总是把家庭营造成孩子温馨的港湾,孩子不仅在家中得以快乐幸福地学习和生活,而且遇到了难事、不顺心的事,首先想到的便是向“家”倾诉、寻求帮助。如果孩子在家中得不到应有的关爱,他们就会错误地产生“这个家庭没人喜欢我”、“我不属于这个家庭”的排斥心理。父母应经常对孩子说:“这是你温暖的家”,“遇到啥难心事了,这个家可以帮你!”久之,孩子就建立了一种对“家”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离家出走”的现象也就自然不会发生了。
允许孩子犯错。孩子就是孩子,孩子犯错是其成长过程中应有之事。对此,家长应予以“宽大政策”,允许孩子犯错。孩子犯了错,家长可以在家中和孩子一起分析犯错的原因,错误的危害,一起探讨改正错误的方法。而不是一见孩子犯错,就大发雷霆,采取暴力手段,批评、责骂甚至体罚孩子。聪明的父母应该把“家”营造成允许孩子犯错的成长巢穴,使其在家庭里能够在“心理零压力”的状态和环境下健康成长。
经常换位思考。在家中,父母应该经常换位思考——只有把自己“变成”孩子,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各种需求,才能“说孩子话”、“办孩子事”,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事、做事;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如果父母总以“大人”、“过来人”的口吻或视角、方式教育孩子,不但不会让孩子“服气”,也收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
在家庭中,父母不是高高在上的“大人”,而应该是与孩子“平起平坐”的“伙伴”。这样的家庭,才是孩子温暖的“家”;这样的父母,才是孩子心灵的合格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