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教会孩子驾驭“情绪怪兽”

时间:2014-04-02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生活中,孩子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这个时候作为家长的我们该如何处理呢?不妨可以参考如下步骤来处理:

 

  1.充分共情。

 

  共情是与孩子沟通的基础,简单询问孩子是不是难过或安慰孩子别难过,作用都不大。由于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成年人可尝试帮孩子尽可能表达出他内心微妙的复杂感受,对不太有把握、难以确定的部分,可以用“你看起来/感觉……,是吗?”的句式来询问,确定之后,可以用孩子能理解的词语尽量描摹出孩子细微复杂的情绪和感受,引发孩子的共鸣。

 

  2.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孩子能够及时表达情绪很重要,一方面可以让家长及早了解到孩子的感受,可以及时加以引导,情绪就不会一直淤积甚至恶化。另一方面,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并能合理表达出来,这一过程本身就会让负面情绪得以疏解。

 

  成年人要让孩子觉得任何感受都是可以表达的,切莫简单地压制、批评甚至斥责孩子。“怎么可以忌妒弟弟呢”,“不要嫉妒”,“哥哥应该为弟弟高兴”,类似这样的道德化说教并不能让孩子的嫉妒感受消失,而只会让孩子关闭心门,或是为了迎合成人而压抑真实的自我。

 

  在中文语境中,情绪词汇似乎有褒贬之分,但就情绪的进化来源,每种情绪都有它的功能,害怕可以让人避开危险的地方,嫉妒让人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或拥有资源的差异……家长们不妨告诉孩子每种情绪的功能,比如“害怕有时候会帮助我们远离危险的地方”、“嫉妒有时候会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有助于孩子更好地接纳和包容负面情绪。

 

  3.给情绪一个“名称”。

 

  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绪叫什么,有助于孩子将来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嫉妒和难过、伤心、喜悦等情绪一样,是非常正常的情绪,把这种观点很平和地传达给孩子,告诉孩子嫉妒是可以接受的人之常情,充分理解和接纳孩子,孩子的情绪就得以逐渐平复。从专业心理学角度来说,情绪本身有生物性成分,用词汇描述出来能促进大脑的整合和对情绪的认识和管理。

 

  4.鼓励成年人自我吐露(self disclosure)

 

  如果成年人曾有过类似感受,能够自我吐露是值得鼓励的。“我也曾经嫉妒/害怕……”,这会拉近与孩子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感受得到了接纳,会觉得自己的“情绪问题”是正常的,也只是暂时的,之后可以改善。当孩子出现嫉妒、恐惧等负面情绪时,这么做尤其重要。例如孩子怕黑时,成年人若告诉他“妈妈小时候也有点怕黑,不敢出门”,“长大后就敢和朋友一起出去,后来一个人出去也没问题”,这会让孩子觉得自身的恐惧是正常的、暂时的,对将来也会报以期望。

 

  5.告诉孩子有负面情绪时可以怎么做。

 

  例如孩子嫉妒同学的成绩比自己好时,成年人可以这么说:“妈妈小时候平时成绩都很好,有一次考试输给了同桌的同学,也挺嫉妒她的。后来妈妈在平时的学习准备中做得更认真,下一次成绩就又追上来了。”

 

  现在流行的“羡慕嫉妒恨”的说法,其实有两面性,既可以激励人提升自己的能力(正面),也可能让人通过贬损别人来满足自我价值感(负面),需要成年人作出正向引导。

 

  孩子的所有情绪和感受都可以被接纳,但接纳不等于赞同!接纳感受不意味着接受孩子带着情绪的不合理行为表现(比如乱摔东西),恰恰相反,成年人接纳了孩子的感受(嫉妒)后,可以引导孩子并示范给孩子看,怎样用正面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嫉妒可以说出来),怎样调整自己的行为来改善现状(“后来妈妈在平时的学习准备中做得更认真,下一次成绩就又追上来了”)

 

  成年人还可以引导孩子学会自我安抚,学会欣赏自己拥有的。比如告诉孩子害怕的时候可以抱着自己喜欢的玩偶,看自己喜欢看的故事书。嫉妒的时候可以想想自己拥有什么,这会让自己感觉好多了,从而走出情绪的“阴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