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孩子须防大人病

时间:2014-06-13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北京青年报 文/于果(北大医院儿科)

  关键词:儿童糖尿病

  关键词:儿童高血压

  关键词:儿童哮喘

  专家进社区,详解儿童慢性病

  5月28日,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余位专家以及耳鼻喉科和小儿外科等专家分别前往北京市西城区北太平庄社区、什刹海社区、德胜社区三个社区医疗服务站举行了以“走进社区,关爱儿童”为主题的大型义诊活动。

  此次医疗咨询活动设有小儿生长发育与营养、喂养、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新生儿疾病、儿童急救、小儿外科疾病、耳鼻喉疾病以及小儿护理等内容。在近4个小时的咨询活动中,20余位专家共接待儿童家长约300名,在咨询中,北大医院的专家就社区居民关注的儿童慢性病—儿童糖尿病、儿童哮喘、儿童高血压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儿童糖尿病,如今门诊不少见

  儿童糖尿病发病率在我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国儿童糖尿病的发病数占全部糖尿病人数的5%左右,且发病人数每年都在上升。10年前门诊中很少有糖尿病患儿,可是现在却屡见不鲜。目前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高达0.6/10万。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及诱因很多,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免疫因素等。目前儿童与青少年的饮食结构中,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其次是三餐热量摄入不均衡,晚餐进食过多。另外,多吃少动的现象很普遍,使脂肪在体内囤积,也造成孩子糖尿病高发。

  对策:家长应该在儿童生长的各个时期注意营养的均衡搭配。首先在婴幼儿期应该强调母乳喂养,按照婴幼儿实际需要量进行适度喂养。在出生后4个月时如果婴儿有肥胖趋势,应注意避免继续摄入过多的热量。学龄前期,不要让孩子偏食糖类等高热量食物,家长不要用食物奖励或惩罚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学习压力大,有的父母生怕他们吃不好,孩子们除了一日三餐饮食丰富之外,家长还会让他们吃些甜点等。其实,健康的孩子不必另加滋补品,三餐营养均衡外,要让他们养成劳逸结合、进行各种体力活动的习惯。

  对于确诊糖尿病的患儿,除了规范治疗、饮食控制、监测血糖、尿糖外,运动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使热量平衡并能控制体重,能改进血浆中脂蛋白的成分。运动时肌肉消耗能量增加,增强葡萄糖的利用,利于血糖控制。运动的种类和剧烈的程度应根据年龄和运动能力进行安排。但运动时需要注意做好胰岛素用量和饮食的调节,避免发生并发症。

  近三成小胖子会得高血压

  201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对北京市等中国六大城市的儿童高血压患病率做了调查发现:目前中国城市儿童高血压患病率为10.8%。常见的儿童高血压大概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原发性高血压,常常是找不到什么原因就患上了高血压,这部分儿童的家庭成员中,多有得高血压、脑血管病和冠心病的病史,他们的患病或与家族史有关。还有另一种是属于继发性高血压,对于儿童本身而言,继发性的高血压更多见一些。

  一般而言,肥胖是儿童高血压最常见的原因。有数据显示,肥胖的儿童中大约10%-30%患有高血压。

  对策:对孩子而言,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定期健康检查相当重要,尤其是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儿童,每年体检时检查血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少吃洋快餐和动物脂肪,饮食注意清淡,多参加体力活动或运动,肥胖儿童要适当控制饮食,限制食盐摄入量,少年儿童不吸烟,不喝酒,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并让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乐观情绪等。

  当孩子血压超过正常时,及时治疗发病原因并进行饮食和运动措施的配合,多数患儿的血压即可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预后良好。

  儿童哮喘须早诊、早治, 长期坚持规范治疗

  目前,哮喘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去年在针对北京市0-14岁共13000人次的一项调查显示,儿童哮喘的患病率已由1990年的0.91%上升到3.68%。我国哮喘的诱发因素包括:呼吸道感染、气温变化、灰尘(如雾霾天气),还有运动或香烟、花粉、动物、室内空调等。

  儿童哮喘一旦被确诊就需要长期用药、长期管理。哮喘的防治应坚持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的原则,在急性发作期缓解症状,在慢性维持期和临床缓解期防止症状加重和预防复发。目前,治疗小儿哮喘大部分时间是在家自行用药,家长应该了解哮喘加重的原因,从而有效预防哮喘的急性发作或者症状加重。

  对策:对于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咳嗽或感冒就要考虑哮喘的可能性,尽早诊治,特别是及时选择专门的小儿呼吸科或哮喘专科治疗非常重要;确诊为哮喘后,及时进行规范治疗,只要长期稳定用药,哮喘病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另外,儿童哮喘心理影响也不可忽视,因为有孩子用药时断时续很容易产生抑郁或自卑的心理,从而导致心理创伤进而加重疾病症状。总之,哮喘并不是不治之症。增强体质、规范用药、定期随访时关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