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8-07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从幼儿的心理谈如何引导幼儿的行为
幼儿教学研究 2014年06期 莫源秋
观察者,是现代幼儿教师应该扮演的一种角色,但是观察幼儿不是为了记录,更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观察幼儿的目的是更好地了解幼儿,以便能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或者给幼儿以适宜指导和帮助。那么,如何理解幼儿心理行为的具体含义,即如何透过幼儿的外显行为来了解幼儿的内心状态、内心需要就成为关键之关键。
下面我为大家提供一些对幼儿“心理行为表现”诠释的材料,希望能为大家正确地理解幼儿提供一点帮助。
1.如果某个孩子经常有如下两种以上的行为表现,那么,可以肯定这个孩子正处在的心理紧张状态,内心充满焦虑,他需要成人的抚爱和帮助:
异常活跃;
沉默不语;
经常尖叫;
喜欢恶作剧;
排便无规律;
喜欢模仿别人;
喜欢炫耀自己;
说话结结巴巴;
刻意寻求别人的注意;
仪式性强迫行为;
努力使自己变得滑稽可笑;
避免参加竞技性游戏;
行为举动带有强制性;
从来不和别人目光对视:
紧紧抓住成人的手;
常常嚷着头痛或肚子痛;
小偷小摸, 有盗窃行为;
不能融入同伴的游戏之中;
常常成为众人取笑的对象;
很少或者几乎没有什么朋友;
一个小动静也会吓得跳起来;
孤僻,总是喜欢一个人呆着;
沉溺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之中;
不能控制自己的笑容,常常傻笑;
抓住别人的一点小错误就不放手;
爱说假话、爱打人,故意损坏东西;
吮手指、吮被角、吮衣角、咬指甲;
睡眠不稳,夜惊(从睡梦中突然惊醒甚至坐起);
对别人对自己的肯定和称赞不能作出正确的反应;
持续(用力)眨眼睛、挖鼻孔,面部或四肢肌肉抽动等等;
行为举止和孩子的年龄不相称,而像更小的孩子做的事情;
残忍性行为(欺负比其弱小的同伴或虐待小动物等)来宣泄和缓解内心的不安情绪;
喜欢“粘人”(由于缺乏安全感,粘任能满足他心理安全需要的人,进而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恋物行为(离开了某样陪伴惯了的东西便忐忑不安的行为。如一个5岁的男孩从来没有离开过他襁褓时代用过的那条旧包被,一旦从他的怀里夺去了这个东西,他就会烦躁不安、哭闹不休,这小孩就可能得了恋物癖)。
由于近年来,孩子生活中教育的比重逐渐增加,加上家长将日趋激烈的社会生存竞争压力提前转嫁到孩子身上,因此,孩子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孩子出现上述问题行为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2.如果某个孩子经常有如下的行为表现,那么,可以肯定这个孩子正处在心理自卑状态之中,他需要我们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或者创造条件让他积累成功的经验,然后逐渐建立起自信心:
贬低、妒嫉他人;
超乎寻常的安静;
常常为自己辩护;
处心积虑地取悦别人;
将自己的错误推给别人;
不能发现自己的任何优点;
好胜心太强, 总是试图证明自己;
对于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极度敏感;
情绪低落,无缘无故地郁郁寡欢;
难与他人建立亲密无间的感情交流;
对于新的陌生环境常常有莫名的恐惧感;
不能正视他人的赞扬,也不能做出积极的反馈;
过度怕羞, 包括从来不敢面对小朋友唱歌,从来不愿抛头露面,从来不敢接触生人等等;
自虐行为,如故意在大街上乱窜,深夜独自外出、生病拒绝求医服药等,似乎刻意让自己处在险境或困境之中,然后让别人去关注他;
拒绝交朋结友。一般来说,正常儿童都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并十分看重友谊,但自卑的孩子绝大多数对交朋结友或兴趣索然,或视为“洪水猛兽”;
疑神疑鬼。自卑的孩子对父母、老师、小伙伴的评论往往十分敏感。特别是别人对他们的批评,更是感到难以接受,甚至耿耿于怀。长此下去,他们还可能发展到“疑神疑鬼”的地步,总无中生有地怀疑他人不喜欢自己;
过分追求表扬。自卑孩子尽管自感“低人一等”,往往又会反常地比正常孩子更追求父母和教师的表扬,而且可能采用不诚实、不适当的方式来获得,如,弄虚作假、作弊等;
回避竞争、竞赛。自卑孩子十分渴望在竞赛中出人头地,但又无一例外地对自己缺乏必要的自信心, 因而都是尽量回避参与任何竞赛,有的虽然在他人的鼓励下勉强报名参赛,但往往在正式参赛时又会临阵逃脱。
3.如果幼儿经常出现下列心理行为为问题时,可能说明正在努力引起成人,特别是老师对他的关注:
“假无能”——本来早已经会了的技能,现在突然变得“不会”了,有的孩子甚至返回到“无能的婴儿期”。有的孩子公开地说:“我太小,我什么也不会!”进而什么都需要成人的照顾。心理卫生学认为, 出现“假无能”是幼儿适应不良的一种表现。 当幼儿使用种种方法都得不到老师或父母的关注或爱后,他们的这种“假无能”反而轻而易举地得到老师和父母的关注和爱——事事都有成人帮他、陪他、哄他,满足了他的被人关注和获得成人的爱的需要;
“生病”——本来无病,却声称自己生病了,有时装得很像,成人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工作来关注他、呵护他——这也满足了他的被人关注和获得成人的爱的需要;
“人来疯”——这种“人来疯”有别于一些孩子每每见到人多时的瞎胡闹、乱起哄, 而是指某些孩子对自己不受关注的反抗。其“潜台词”可能是:如果大家还不把我当作一回事,那我还会闹得更凶! 有的孩子常表现出“人来疯”,吵闹不停。那可能是因为孩子宁可接受皮肉之苦,也不愿忍受失去母亲关注的寂寞。 因为客人来后,母亲过分专注于客人而使孩子受到了冷落。
故意捣乱——他一会站起,一会发出怪叫,一会又去打扰其他同伴的学习——这往往是幼儿在处心积虑地想引起他人的注意,特别是想引起老师关注的一种伎俩。
因此,当幼儿出现了上述类似的行为问题时,成人要对自己进行反思,是不是我们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过于冷落了孩子?如果是,我们就应该给孩子以适当的关注,让每个孩子在爱的沐浴下健康地成长。
4.如果某个孩子经常有如下的行为表现;那么,可以肯定这个孩子身心经常受到伤害,他们正在采取自我保护措施来减少外界对他的伤害:
孤僻、自闭——独来独往,不与其他任何小朋友交往,可以避免由于身体弱小,或某些劣势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欺负、蔑视;
沉默——特别是教育活动中拒绝回答问题,在与同伴交往中很少说话,是为了避免说错被批评、被取笑;
说谎——在许多时候是幼儿自我保护的一种措施。在幼儿说实话后遭到惩罚或幼儿失误后受到的处罚过于严厉的条件下,幼儿往往会在干“坏事”、做错事后冒险去说谎, 而不愿说出实情,以逃避惩罚;
“恶人”先告状——由于教师的教育失误,在幼儿心里往往有这样的经验:“先告状可以避免被批评和处罚”。因此,为了避免被批评或处罚,许多幼儿往往采取了“恶人先告状”——明明是因为自己的不对而引起同伴冲突, 但为了避免批评或处罚,他们往往先去老师处说同伴如何如何的不是。
当幼儿出现自我保护之类的心理行为问题时,我们幼儿老师或家长要认真反思,我们到底是在哪些方面有意无意地伤害了幼儿?我们要尽量为幼儿创造一个公平的、宽容的环境,特别是没有伤害的心理环境,以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5.有的幼儿做什么事前总是要求得到教师或家长的许可,过分听话,极少违反规定,超乎寻常的安静,很难和别的幼儿打成一片,害怕犯错误和失败,害怕暴露错误,无法接受批评;或犯错误后极为不安,或者幼儿突然改变平时的习惯,变得寡言少语,或变得喋喋不休,甚至出现一时性的口吃。这说明这个幼儿心理正在承受着过大的压力,教师应该反思:是什么原因造成幼儿处于如此重压之下,我们应该努力为其减轻内心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