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8-29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镜头一:菲菲由妈妈抱着从教室外哭到教室内,又从教室内哭到教室外,在兜了一圈后才肯停止哭声进来。这时老师拿来了许多玩具材料引起他的注意,他一边把玩着玩具一边很不情愿地跟妈妈说了声“拜拜”。
镜头二:在“老师的节日”的主题活动中大家倡议为自己喜欢的老师画一张肖像画,正当大家开始发挥想象创作时,忽然听到一声哭喊:我不会!呜呜!原来是新入园的旋旋,看到别的同伴能大胆自如地画画,自己却很难下笔,急得哭了。
镜头三:梅梅从第一天入园就表现得非常安静。在区角游戏中,她安静地选择仍然做一个旁观者,但是时不时对自己身旁的“娃娃家”投以感兴趣的目光。看着“小爸爸”和“小妈妈”们忙碌地照顾着自己的孩子,还会情不自禁地会心一笑。
这是幼儿园中大班新生入园的镜头片段。我们可以看到中大班新生入园的特点有着婴幼儿入园的共性特点——入园焦虑,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当人面临或预见某种现实威胁和危险时,会出现焦躁、紧张和恐惧。分离性焦虑是婴幼儿离开自己的亲人,就会感到失去感情的依托,感到不安全。面对着不熟悉的、不理解的事件,失去了使他舒适和满意的主要源泉,打乱了他的依恋,从而产生分离性焦虑。而中大班新生的入园焦虑具有上述婴幼儿焦虑的共性之外,也有其自己的特点。因此,教师有必要关注班级里的这一群孩子,足够重视中大班新生入园适应能力的问题,在研究实践中分析孩子焦虑的原因和制定相应的对策。
>>>>>分析中大班新生入园焦虑的因素
共性的因素:
1、情感断乳。中大班新生自从出生至今一直与自己的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在情感上形成了依恋关系,这种依恋使孩子获得了安全感。一旦孩子们进入了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和人,脱离了这种依恋关系,恐惧、忧虑等情绪油然而生,情感上如断乳期一般无法适应。
2、自理能力的要求。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是家庭里的小皇帝或小公主,在家里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是进入幼儿园大多事情要靠自己独立完成,失去了家中的包办代替者的帮助,显得无助而彷徨。
3、集体规则的要求。孩子在家犹如一只自由翱翔的小鸟生活得比较自由、随性,而在幼儿园孩子们要过集体生活,而集体生活客观上要求大家要在各项活动具有一定规则意识,这对于他们又是一个挑战,需要一定的适应期。
个性的因素:
1、对已有的规则和经验的无措感。在中大班中孩子们已形成了相对稳固的集体规则,也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和能力。而新生进入班级进行学习和生活,面对其他同伴在各个方面都驾轻就熟,自己相对来说都是陌生的,这时他们会产生一种无力无措感,进而对上幼儿园有抵触的情绪。
2、没有可以交流和玩耍的同伴。上过小中班的孩子在一两年的相处中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同伴群,自由结伴交流和做游戏,很难顾及到新同学的加入。而且这些新同学往往因为刚入园表现得比较内向不合群,还时常会哭闹不止。
3、教师的关注不够。因为班级里多数孩子不是新入园,工作的重点忙于一日活动的正常开展,而非孩子们的入园适应,所以面对班级中的新生没有进行合适的心理调试,对他们的情绪反应关注不够,没有处理好整体和个体的关系。
>>>>>各方合力减轻孩子入园焦虑
在以往的观念中我们往往把教师作为减轻新生入园焦虑的主要引导者,而恰恰忽略了很多教育人力资源,比如班级里的同伴、新生本身等。
1、教师是孩子情绪的疏导者。在以往的工作我们发现中大班的教师把工作的重点往往放在一日活动的正常开展,而面对几位哭闹、不合群的“不和谐音符”,往往措手不及,不能站在他们的角度完全地耐心地理解他们,没有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所以在制定班级计划时,一定要把减少这些新生入园焦虑早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列入本班级的保教重点。同时作为带班教师一定要做好心理调试,在一日活动做好一个细心的观察者,耐心的倾听者,站在孩子们的角度,适时适度地做好他们情绪的疏导。
2、班级同伴让孩子感受到同伴交往的乐趣。我们说幼儿园孩子们的乐园,很大方面因为幼儿园里许多可以一同玩耍和学习的同伴。所以在入园时我们可以调动班级里的其他孩子,让他们也参与到其中,帮助新伙伴早日适应班级生活。一开始在班级可以召开一个欢迎新同伴的联欢会,隆重介绍这些新同伴,使班级里的孩子彼此熟悉,同时对班级中以前的小朋友提出希望,与老师一起帮助新同伴,带着他们一起学习和玩耍,让他们体验与同伴在一起的乐趣,做班级里的小主人。
3、在家长帮助下新生积极地做好入园前的准备。在开学之前的家访中有必要与家长介绍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准备、孩子入园心理的准备等。使孩子了解知道为什么要上幼儿园,以及幼儿园中一些有趣的事情,让他们产生上幼儿园的向往感。同时,逐步增强他们的自我服务意识,能尝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自己独立上床睡觉、自己上厕所等等。减少他们刚上幼儿园自理能力不强而产生的挫败感,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针对幼儿6种不同行为表现类型采取个性化的教育行为
在环境适应阶段,孩子们有各种各样的行为表现,教师需要通过细心的观察,分析行为背后的原由,并采取个性化的教育行为和措施。
1、情绪稳定型:
(1)及时对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进行表扬和鼓励。
(2)观察孩子在一日活动中的兴趣点,适宜进行满足。
2、外向哭闹型:
(1)正常开展班级里的一日活动,并且尽量使各项活动丰富多彩,适当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2)与配班老师、生活老师做好协调,尽可能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让孩子的依恋感慢慢转移。
(3)在有教师视野中提供孩子适当哭泣发泄的时间和空间。
3、内向抑郁型:
(1)教师可时不时地利用眼神、肢体、语言等方式与幼儿进行交流,让孩子体会到老师的关注和喜爱。
(2)利用同伴影响的作用,使孩子体验到与同伴游戏玩耍的乐趣。
4、过激任性型:
(1)加大孩子的运动活动量。
(2)提供一定量的操作材料供孩子摆弄,尽可能让他们有事可做。
(3)公开记录孩子的点滴进步,在理解中进行行为矫正。
5、学习挫败型:
(1)采用个别化引导的方法,教师和同伴及时帮助,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2)利用各项活动(如区域活动等)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操作自主交流的机会。
6、自理能力不佳型:
(1)降低一些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要求,适时适度加以帮助。
(2)与家长进行交流,鼓励孩子在家在幼儿园都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