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在自由活动中促进中班幼儿与同伴交往的策略

时间:2014-10-23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陆逵清 新课程研究·学前教育 2012年02期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指幼儿与小伙伴一起游戏、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幼儿教育的目标由“智育中心”向注重幼儿全面发展转变,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同伴间的交往能力。

  自由活动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是孩子在自由时间里自发组织的、小范围的游戏。在自由活动中,幼儿与同伴交往频繁,有利于教师发现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问题,便于教师观察与指导,所以,本文选择在自由活动中研究促进中班幼儿与同伴交往的策略。

  通过对我班幼儿自由活动的自然观察,我们发现幼儿与同伴的交往行为有以下特点:

  1.幼儿大部分集中在教室中间,拿着玩具,在教室里频繁走动与跑动,同伴间说话很响,室内声音较吵,较少有安静的空间,不利于幼儿交往。

  2.男孩经常争抢喜欢的玩具。同时,自顾自摆弄玩具的时间较多,与同伴合作交流一起玩玩具的很少。

  3.部分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紧张,被动,不会组织同伴一起玩,在活动中不提意见,玩着玩着就被同伴忽略。

  4.当幼儿之间发生轻微碰撞或类似肢体接触时,往往不能用适当语言自己解决,而是将事情升级到争吵,斗气甚至打架;很多幼儿在与同伴发生矛盾时,不会用语言解释自己的行为,为自己辩解,从而无法合理解决问题。

  从上述现象可以看出,存在如下影响幼儿与同伴交往的因素:缺乏安静有序的交往环境;游戏材料不利于幼儿交往;缺乏交往自信心;缺乏交往技巧。

  那么,如何在自由活动中促进中班幼儿与同伴交往,让幼儿尝到交往的快乐呢?

  一、利用空间,扩大场地利交往

  在现实的幼儿园生活中,出于对幼儿安全及日常规范的考虑,我们往往会对幼儿的自由活动范围做一个规定,比如不能去餐厅、午睡室玩,客观上缩小了幼儿的活动空间,由此而引发了诸如争抢桌面,空地,互相干扰,碰撞等不良交往问题。

  1.扩大室内空间,减少干扰。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室内大部分空间是可以开放的,只要孩子有相应的规则意识,这些地方就可以玩的很好。

  我和孩子们一同讨论:“室内有哪些地方自由活动时可以去玩?”孩子们纷纷回答午睡室,餐厅,教室门口的走廊都可以去玩。

  于是,我和孩子们共同建立了游戏规则:在午睡室玩时,要保持午睡室的整洁;在餐厅玩时,爱惜餐厅桌椅;在门口走廊玩时,不影响隔壁班级。有了这些规则,在自由活动中既能避免孩子拥挤与互相干扰,又能拓展活动空间,有利于孩子与同伴交往。

  2.利用区域空间,促进交往。我班尝试着将所有的区域空间都向幼儿开放。我们和孩子共同商量好,在自由活动中,区域空间开放,但是材料不开放。孩子们可以将自由活动的玩具带入区域中玩,但是投放在区域中的材料是不能玩的。

  一段时间过后,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和互相提醒后,基本都能做到遵守相应的游戏规则。同时,孩子们三三两两结伴在区域中游戏,天然的隔断给了孩子们一个安静,舒适的氛围,有利于孩子和睦相处。

  3.利用室外空间,轻松交往。不同性别对交往空间需求有差异的,比如男孩更多时候是在公共场合游戏,较少受成人的控制,并且男孩的游戏行为较为粗犷,身体接触较多。相反,女孩之间的交往更强调一种合作和语言交流。

  因此,在自由活动中,我们适当增加了在室外的自由活动,孩子们带上喜欢的玩具,在新鲜空气,阳光草地中玩耍,即满足男孩比较粗犷的游戏方式,也使他们的心情更加放松,为促进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调整材料,利用特质促交往

  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大部分幼儿还不能就有限的材料互相谦让。数量充足、种类丰富的游戏材料能够避免幼儿争抢玩具,又能激发幼儿选择、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丰富的材料也会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与同伴分享、交流的机会,使得幼儿在游戏中能够实现与不同的同伴沟通、交流的目的。

  1.丰富材料的品种与数量。我班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游戏材料,如:教师提供的游戏材料;幼儿自带玩具;开放部分区角活动材料;师幼共同自制简单好玩的游戏材料,如挑棒棒绳、磁性飞镖、纸飞机等。多样化的收集途径带来了多样化的玩具品种。

  在游戏材料的数量上,根据班级的人数,我们将诸如手工纸、彩泥等需要操作的游戏材料保证人手一份或略有多余,让每个孩子每次自由活动都能找到喜欢的材料玩。材料的多样化与充足化使得幼儿交往的形式也更加生动丰富了起来,我们看见有的孩子拿着手工纸在讨论怎么折纸;有的孩子拿着做好的纸飞机玩比赛;有的孩子在一起的做泥工;还有的孩子两人一组在玩挑棒棒……教室里井然有序,往日嘈杂的声音也不再听见。

  2.拓展材料的玩法和用途。当孩子们对自带玩具还停留在摆弄阶段时,他们与同伴之间几乎没有有效的交往。这时,我与孩子一起拓展玩具的玩法,比如当孩子在摆弄小汽车时,我问:“这些小汽车,是不是在任何路面上都能开得很快?在纸上开得快吗?泡沫板上呢?”当孩子了解后,我又提供斜坡给孩子,引导孩子们讨论:“你们手中的小汽车,谁上坡快,谁下坡快呢?”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合作多了,讨论多了,比摆弄玩具阶段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增强自信,主动大方勇交往

  缺乏交往自信的幼儿往往有强烈的交往需要,但是因为性格内向被动,害怕受挫,在交往中时常表现的畏畏缩缩,容易被同伴忽略。国外有观察表明,在幼儿阶段,被忽略的儿童往往不受同伴欢迎,也很难获得成功的体验。缺乏同伴互动经验的儿童发展状况欠佳,具有近期和长期的适应问题。

  1.鼓励赞扬法。重视这类孩子,在自由活动中玩游戏时,我常常主动找他们,用亲切的声音与他们交流,让他们多一份胆量;请他们学一样拿手的手艺,比如折纸、挑棒棒,或拿一件好玩的玩具,让他们给大家讲一讲。

  当幼儿表现出的良好的交往行为,如主动与同伴合作分享时,我会给予他们表扬与肯定,比如用一面小红旗,一张小奖状,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关切的目光,同时向全体幼儿讲述这些行为,让更多的孩子知道他们很棒,悦纳这些孩子,并强化他们良好的交往行为。

  鼓励与赞扬可能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但却足以增强孩子的信心,激发孩子的交往兴趣,强化他们良好的交往行为,让孩子渐渐变得勇敢、自信,提高交往自信心。

  2.适时介入法。缺乏自信的孩子往往有交往的愿望,但在跨出第一步时也许担心被拒绝或更糟糕的情况发生,这时是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刻。在自由活动时,我比较留心他们,帮助他们走出这主动的一步,体验交往成功的快乐。

  自由活动时,节节和另外两个孩子共三人在生活区里玩娃娃家,三人在里面空间正好。这时静怡走来,轻轻地问:“我能进来一起玩吗?”节节响亮的回答:“不行,这里已经三个人了。”静怡一下子变得很沮丧,很受伤。

  于是,我拉着静怡的手说:“妹妹,再进去一个人里面会很挤。这样,你去问问他们需不需要有人到外面去买东西吧?”果然,三人很入角色,说娃娃饿了,要吃面包,请静怡当姐姐给娃娃买东西吃,还递给她一个塑料袋。静怡开心的接过塑料袋,转身去“买”东西了。

  3.榜样效仿法。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经常向这类孩子提供好的榜样。研究者发现,榜样与儿童越相似,效果就越好(例如充当榜样的孩子起先也是内向、退缩的孩子)。

  杰杰是个喜欢唱歌,但不太自信的小男孩,我们就请曾经个性内向腼腆,但现在开朗自信,喜欢展示自己的嘉嘉小朋友坐在他的身边。嘉嘉在自由活动时常常带着杰杰玩,一段时间后,杰杰也能主动唱歌给大家听了,对于同伴的善意邀请,杰杰接受度也比以前高了。

  四、丰富技巧,学会运用善交往

  我班大部分孩子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顺利是因为缺乏交往技巧。事实表明,交往技巧幼儿可以在实践中学习,也可以通过成人“教给”,如:怎样参与到别人的游戏活动中去,怎样对同伴的友善行为做出回报,怎样与同伴分享食物、玩具,怎样给予同伴关心、帮助和同情,在这些时候应该说什么话,做出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比单纯模仿效果更好。

  1.语言实践法。

  (1)为孩子创造更多自由交谈的机会,让孩子在大量的与同伴交流的活动中学会表达。比如:利用零散的自由活动时间,让几个孩子说说自然角里植物动物的变化;饭后拉家常,说说最近去哪玩了;当我们带孩子去参观或郊游回来,及时让幼儿说说和谁一起玩了;离园时说说今天高兴的事等。孩子“两两对话”或“三五成群”,无拘无束,为幼儿爱说乐说创造了条件。

  (2)有目的的投放少量、新颖的玩具材料,制造矛盾,使幼儿在相互讨论、争辩、沟通中提高交往能力,让幼儿在失败中产生合作的需要。例如,提供一套新颖的,但数量较少的积木,请三个孩子来玩。孩子会发现各搭各的不仅积木不够,而且搭不出完整的作品。这时,他们就需要讨论如何一起来完成作品,从而与同伴产生了合作的需要。

  2.交流讲评法。在自由活动中发现幼儿的交往问题后,我们通过交流讲评和孩子一起讨论,解决孩子之间出现的交往问题,帮助孩子积累交往技巧。

  自由活动时,欢欢正熟练地将一小堆泡沫板一块块叠整齐,小浩走上前去,拿起一快泡沫板和欢欢一起叠,可是他放的歪歪扭扭,不一会就到了下来,欢欢不得不重新收拾并表示不需要帮助。然而小浩满腔热情硬是去帮,但越帮越忙,欢欢再次请他离开,小浩很不高兴地跑来问我:“为什么我帮她,她还不高兴?”

  于是在交流讲评中我们就“欢欢是否需要帮助?”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孩子们说:“不需要,欢欢自己叠得很快很好,泡沫板又不多。”“欢欢已经告诉小浩她不要别人忙帮了!”“欢欢没有遇到困难,所以不需要别人帮助。”“可以先问一下欢欢,你要我帮忙吗?她同意了再帮助她。”“如果小浩不会叠泡沫板,就不用去帮忙了,不然会弄乱的。”

  在自由活动中,类似的交往问题有很多,通过交流讲评,孩子们在即时的参与讨论与解决问题中,有效的积累了交往经验与技巧。

  3.反复训练法。缺乏交往技巧的幼儿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缺乏社交锻炼的机会,比如家人不常带孩子出门接触人群,不常与同龄孩子来往等因素导致了孩子逐渐失去了这种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创造机会,鼓励孩子勇敢地走出去,让孩子在各种交往情境中亲身体验与发展交往技巧。

  例如:我们鼓励孩子在自由活动时能主动邀请隔壁中一,中二班的朋友来玩;有时候,用信任的眼神“麻烦”他把一件东西送到某某班级交给某某小朋友或老师,如果他不敢去,则请一名能力强的幼儿带他去几次,熟悉后再请他单独完成任务;故意请他去寻找一件东西,让他通过主动询问同伴来获得消息等行为锻炼孩子的交往能力。

  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伴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而同伴交往困难将影响幼儿以后的社会适应。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幼儿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幼儿建立幼儿良好的同伴关系,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