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0-30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原载于中国教育报10月29日环球教育周刊)
美国教育一直被国际视为标杆和“神话”,然而真正的美国教育是什么样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肖远骑继推出《告诉你,我知道的美国教育》之后,又于近日撰写了后续篇——《美国教育的秘密》,继续对美国基础教育进行客观解读。
画完画,中国孩子问“像不像”,美国孩子问“好不好”
数年前曾读过一则短文,说中国孩子画完画,经常问老师“像不像”,而美国孩子则问“好不好”。别小瞧了这点发问的差别。“像不像”是从模仿别人的角度出发,“好不好”是从自己创造的角度出发,从这个细微的差别中似乎就能“注定”他们的人生走向,甚至可以说“两国孩子将来人生的不同走向,或许已隐约体现在这不一样的‘问’中了”。
“教”美国孩子学画画,老师往往不设样本,而且不规定模式,让孩子自由“构图”,这样,也就根本不存在什么“范本”,孩子画的画也完全是一种“创作”。正因如此,美国孩子自然也就不问“像不像”了。而如此培养出的孩子,思维充满创造性和活力,日后才可能是开放性和创造性人才。
又例如,美国五年级学生从写作文开始,就与中国同龄孩子不同。中国是一个班级几十人做同一个话题或同一个题目,而美国则是每个孩子自己找题目,他们称之为找课题(project)。在中国,“找课题”往往只有对在读研究生及以上的人才有要求。自我写作、自我创作、我写我思,这才是真正的作文教学。因此,在美国小学教室里,你会看到学生带来的各种小“玩意儿”,有的提着一个有小白兔的笼子,而有的拿着小鱼缸。不用奇怪,因为也许他们正在做与之相关的课题。
由此说来,创新教育从娃娃抓起,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美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孩子的短处,并竭力弥补
中国教师常常会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而在美国,教师经常说的也有一句话:“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在美国人的教育观里,哪怕是被现行教育标准公认为是智力水平最低的孩子,实际上也有特殊才能。
美国教师认为,教育如果专门注视孩子的短处,那激发的是孩子的自卑。在这样的观念之下,孩子们不仅在教育中被放在了被动的位置,而且往往被挫伤学习兴趣,甚至会产生不可改变的对教育的抵触心理。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孩子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为此,美国教育的任务是发现孩子的短处,并想方设法弥补孩子的短处。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没有让孩子们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并努力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美国教师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富有创造力的生命,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他们的天赋。
“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教育不仅深刻地作用于人的一生,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命运。国家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教育。为此,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教育观。
人的根本素质不是分数能考量的
美国教育界普遍认同的另一个教育观就是尊重差异,不仅尊重一般性差异,而且尊重特殊性差异。在他们看来,人的千差万别恰恰构成了人丰富多彩的创造力基础,而教育的任务恰恰应该是把人的各种各样的能量发掘出来,而不能像可口可乐的生产线,把产品造成一个模样。让每个孩子知道自己的潜能,让每个孩子建立起自信,让每个孩子从事属于自己也属于这个社会的富有个性的创造,这是美国教育为自己设定的任务。他们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孜孜以求。教育孩子关注每个生命,开掘每个生命的能量。这是美国在中小学教育目标上的国家意志,起码是落在文字上的国家法律。美国教育管理者都认为,教育是与制造业完全不同的产业。制造业需要的是标准化,只有标准化,才能有大工业,而教育恰恰需要的是个性化,因为每个人是千差万别的,开发千差万别的个性潜能,才是产生创造力的基础。只有千差万别的创造力汇集起来,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能量。
美国纽约史蒂文斯中学张校长说:“我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人的根本素质不是分数能考量的。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点亮他们的梦想,让他们勇敢地走向未来之路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敬畏,每一个灵魂都有质感,教师与学生共时、和谐成长。立足差异,努力寻找成就感和幸福体验,守护人性的尊严。我们坚信每一个人都具有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价值,人生真正的幸福在于在各自的生命道路上寻找自我,进而超越自我。
历史科最难,鼓励孩子的挑战精神
美国教育鼓励孩子们的挑战精神。孩子进入中学上历史课的时候,老师甚至会问孩子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有哪些局限。那么,托马斯·杰斐逊是什么人呢?他是美国立国的伟人之一,而且是美国精神的代表。他起草的《独立宣言》不仅被视为美国的立国之基,而且是资本主义最经典的法律文本之一。然而,老师的这一声询问,起码让孩子们去做几件事情:好好阅读甚至要研究一下杰斐逊和他起草的立国宣言;认真研究一下各种学派对杰斐逊的评价;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老师传递给孩子们一种理念:你们可以对世间的一切进行质疑,进行思考,包括对“神圣”和“权威”进行自己的思考。我在想,鼓励孩子们在思考中质疑权威,可能不仅是在教授一种奇绝的学习方式,而且是在培养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品质。
我曾经问过到美国就读的中国孩子,你在美国最怕的学科是哪一门?他们回答,不是数理化,不是英语,而是美国历史。我很好奇,美国的历史只有二三百年,怎么会比中国历史还难学?学生说学美国历史,不仅是了解美国历史,而是理解美国历史。例如,老师的作业“公民权利”研究论文要求写到3至5页,打印出来,要双空行,至少用3种资料来源(如网上、书籍等),至少有5句引文。同时,对比以下四人关于黑色美国(BLACK-AMERICA)的观点:布克·华盛顿、杜伯依斯、马丁·路德·金和马尔科姆。在论文里,需要把每个人介绍一点,还必须纳入贴切的材料。然后,讨论他们关于黑色美国的观点,要把想法写进去,还要把引文或材料来源列出来,比如某某网页、某某书。面对这样的作业,孩子能说不难吗?
可见,美国学校在一种表面上轻松、开放、自由的教育过程中,对孩子的基本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进行训练,对他们的严谨、细致、专心习性进行培养,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务实精神。美国老师布置的作业,看上去和玩一样,但是对过程的要求非常细致,孩子几乎不可能偷懒。
谁要是认为美国开放自由的教育模式,是放纵学生,是让学生有机会偷懒耍滑和投机取巧,那就错了。美国人的“实用主义”在教育中体现得十分充分,他们同样要求孩子们吃苦耐劳和刻苦奋斗。美国学校对孩子们高强度思维的训练,对孩子们高强度吃苦精神的训练也是美国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当然,这种训练更多地体现在孩子进入中学以后。可能美国人认为,孩子进入中学后,身体已经发育得更加强健,已经有了吃苦耐劳的“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