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5-28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近年来,幼儿园意外伤害事故屡有发生,这其中不乏人为伤害所致,但更多是由于缺乏安全保障意识和适当的安全教育方法所致。有调查显示:我国学前儿童在园伤害事故常见类型依次为:磕伤;摔伤;把异物放入口、耳、鼻中;烫伤;吞食异物;被冒领;高处坠落伤;打错针、吃错药;走失以及食物中毒等。由此可见,在幼儿园开展和实施有效的安全教育极其重要且必要,基于此,下文着重介绍几种幼儿安全教育的方法,以让幼儿懂得安全和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幼儿安全和自我保护的意识,消除不安全因素,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安全是人类个体基本的生理需要,尤其是对身心发育尚未完善的幼儿来说,任何一次小小的意外伤害都会给幼儿留下难以磨灭的生理或心理阴影,进而影响其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有效地安全教育方法,保障每一个幼儿快乐健康的成长。
1单元主题教学法
单元主题教学法是指针对某项安全教育的内容,同时结合社会、科学、体育、语言等幼儿园教学的各个主要领域,设计主题,制定教学计划。这种以单元为主题进行的设计可以整合各个学科的领域,教师将知识点与各领域的教学目标、常使用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从而构建一个大的主题网络。例如,以消防为主题,可以将消防单元主题进行设计,使其与其他课程领域结合:在语言课上,可以表达消防有关的知识;在数学课上,可以数消防员有几个;在体育活动中,可以示范和教导消防员救火的动作等。又或者,大班可以围绕“火”这个活动主题,结合语言课,让幼儿描绘火的形状,表达火会带来的危害,讲述与火有关的生活经历,引导幼儿思考和表达“火灾来了怎么办”,既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其明白玩火的危害;还可与科学知识相结合,开展“我是消防员”的救火活动,在活动中普及救火和安全急救知识。
2游戏教学法
学前儿童的生活大多是在游戏中度过的,儿童以游戏为生活,我们可以将安全教育内容融入游戏过程中,利用游戏来潜移默化相关安全知识,以较好地达到教育目的。以消防安全教育这一主题为例:首先,教师调动幼儿的兴趣,引导他们一起讨论感兴趣的消防安全内容,如生活中有哪些消防用品,我们常常看到的消防演习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步骤,怎样逃离火灾现场等。接下来,教师设置各种相关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去亲自体验刚才所讨论过的内容。在艺术活动中、科学制作或者废品利用中,学前儿童根据录像或画册等自制一些消防用品,如灭火器、消防队员制服、灭火用的长长地水管等。制作完后,大家各自介绍自己制作东西的用途,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如何使用。幼儿自制的消防用品可以放在陈列柜中,还可以作为接下来的角色游戏中的道具,如由一个废弃的大油桶制成的灭火器,消防队员的口罩等。在角色游戏中,一些幼儿表演救火队员,练习怎样使用一些灭火器材,而另一些儿童则表演遇难者,演示如何逃离火灾现场。
3情感体验法
情感体验法主要是调动幼儿的积极情感,让幼儿在活动中对安全教育的各方面产生情感体验。很多时候,幼儿的不安全感都是来自于内心的担心、焦虑、害怕等消极情绪体验,因而,教师在生活中要常常鼓励和亲近幼儿,创造一个安全的心理氛围和环境,让其体验安全的心理感觉。例如,经常拥抱幼儿或者抚摸其额头、肢体,对幼儿微笑,给幼儿确定的安全感,使其感到自己是受关爱的;让幼儿了解一日作息的每一环节,减少他们因无法预知未来的情况而产生的恐惧;和幼儿讨论可能使其感到害怕的灾难,如:讨论成人在面对灾难时的害怕、恐惧感,并让其知道灾难是可以控制的,救助也会及时到达,如成人可以告诉幼儿:“我虽然看到火灾和洪水时非常害怕,但我知道马上就会有人来救我,所以我并不慌乱。”这些都会给幼儿以心理安慰,真正面临灾难时便不会那么慌乱和不知所措。
4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可分为自然情境教学和模拟情景教学。自然情境教学法是指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人或物进行教学,使幼儿获得一定的知识和认知,如为了让幼儿掌握消防知识,教师除了组织他们参观消防局以外,还可以邀请有经验的消防员到幼儿园来和幼儿一起活动,这就是自然情境教学。这时,消防员可以向幼儿介绍自己的工作,展示带来的专业消防器具,回答幼儿的问题,教幼儿手工制作消防工具,并组织幼儿进行模拟逃生练习,它可以使幼儿了解消防员的工作的同时,培养他们热爱劳动者的情感,明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关知识。而模拟情景教学则以开展角色游戏为主,如组织幼儿开展“灭火”游戏,一些幼儿在小房子假装睡觉,另外一些幼儿扮演消防员。教师摇铃铛,表示起火了;屋里的幼儿赶紧拨电话;消防员穿上“消防衣”(雨衣),骑上“消防车”(玩具车),跨过地上的消防梯,拿着“灭火器”(喷水瓶)朝起火的房子喷洒。学前儿童可以发挥想象自由玩耍,这就将了解消防员灭火的过程与学前儿童的大肌肉动作发展、敏锐的反应力相结合。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