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6-09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4年03期
活动区就是游戏的一个空间划分,而游戏空间如何布局,材料如何设计,是幼儿顺利进行游戏的保障。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如何采用有效的策略去帮助教师们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是推动游戏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经历几个月的研究实践,我们探索出了一套指导管理策略,以期落实“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的教育目标。
一、从问题入手,解剖现状
活动区不是新话题,历年来,除结构区、图书区等几个传统的区域在使用外,很多班级的活动区域形同虚设,或成为幼儿学习工具的陈列台或玩具的展示台,幼儿的游戏无法有效开展。因此,我们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为《指南》)为指引,引领教师一起查找实践中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深层原因。采用园本教研集体研讨的方式,集中大家在一起,通过解读收集到的班级活动区图片,分组讨论,找问题,查原因。
(一)活动区存在的问题
经过各小组认真讨论,发现活动区创设中的主要问题有:
1.空间利用不合理,无法提供孩子操作的台面;
2.材料摆放混乱,材料混搭,影响操作;
3.材料可操作性不强,幼儿玩不起来,不符合幼儿特点。
(二)问题原因
1.教育观念陈旧: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一直重视集体教育活动轻视游戏活动,没有花太多心思去准备。
2.专业能力不够:游戏组织与实施的能力欠缺,尤其对游戏材料的设计感到无助,缺乏理论支撑,没有新意和创意。
3.专业引领缺乏:园本教研没有组织专门的专题培训,对活动区质量的高低没有专业的评价标准。
二、开展循序渐进式的指导
从解决教师观念入手,由教研现场走进活动现场,由共性问题到个性问题,采用循序渐进、从浅入深的指导方式,帮助教师们去解决材料设计和投放、场地优化布局、环境中的艺术环衬等问题,完成从理念到行动的华丽蜕变。
(一)参与式培训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结合《指南》,大胆提出了《区域环境,不说话的老师》的观点,强调了游戏材料本身蕴含的操作价值。
培训中,结合图片和实例,让教师去解读目前投放材料上的操作性。比如:美工区,老师只投放了笔,这算游戏材料吗?娃娃家,仅仅一张床、几个娃娃,孩子能玩起来吗?数学区,几张光碟摆放在那里,暗示孩子什么?面对这样司空见惯的环境,老师们愕然。“如果你是孩子,看到这样的材料,你喜欢去玩吗?”“当看到这一捆小塑料棒,3岁的孩子会怎么玩?4岁的孩子又怎么玩,5岁的孩子呢?”在这样一个个紧逼式的追问中,老师们开始尝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材料。猛然意识到:材料,是孩子游戏的生命。
继而,又提出材料的三种结构,帮助教师专业理解不同结构材料的价值。开放式的非结构、低结构材料,封闭式的高结构材料,现场组织教师结合本班实际,进行材料分析,班级材料中哪些材料多哪些材料少?在自由的氛围中,教师们放开自己的思维,站在3~6岁孩子认知水平上,去解析材料,慢慢对“材料是否会诱发幼儿的游戏行为”“幼儿生活的一切空间都能成为游戏的空间”等问题有了清晰的理解。
培训深入浅出,环环相扣。参与式的专题培训,刷新了每个教师心底的陈旧观念,摒弃了固执己见,用新的眼光去学习和领会《指南》中对活动区游戏的建议和目标,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二)重新规划,优化空间和材料
针对培训后的要求,各班组长带领团队成员,重新商讨班级活动区规划,用新的理念去布局创设活动区。在空间布置上,老师们有动静分开的区域规划意识,将阅读区、扮演区和表演区安排到寝室,将相对喧闹的演奏区放到了走廊上;在材料设计上,针对5~6岁孩子对事物的探究兴趣和任务意识,大班教师设计了高结构的益智材料;针对3~4岁幼儿喜欢模仿学习的特点,小班老师设计了非结构和低结构材料。考虑幼儿活动时没有操作台,很多老师将桌子利用起来,贴上图片和照片、文字标签等,为每种游戏提供固定的游戏场所。经过这一系列的调整和改变,活动区不再是一个“死区”,它有了生命力。
(三)现场指导,支持协作
我走进了教室,走进每个班的活动现场,发现很多班重视益智区、表演区、阅读区、数学区、美工区材料设计和使用,建构区、生活区、种植区存在被漠视的现象。于是在和班级教师面对面交流中,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能否在建构区创设“让玩具站起来”“如何拼接成球形”等问题情景;在种植区,能否设计探究实验的问题比如“喝五彩颜料,它们的叶子和根会变色吗?”让孩子学会记录“观察叶子的形态,观察根须的不同”等;在生活区,能否提供练习勺子、筷子,叠毛巾叠衣服等生活能力的游戏训练。这些点拨给予了老师们很好的引导,他们开始尝试着去改变这几个区域材料。
(四)再次培训,解决材料“套餐式”配备和“环衬”艺术性问题
在指导过程中,又发现孩子们在操作使用材料时出现麻烦。“老师,我需要一根小棒。”“老师,我没有纸。”材料的不配套,降低孩子在玩耍中的兴致,导致有些区域无人进入。借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国园长的做法,进行一次“套餐式材料配备”的专题培训。观看视频、图片,然后以灵灵班制作的“钓鱼”为游戏案例,来设计材料的套餐配备。
按照年龄段分组进行设计并交流。最后各组汇总,提出了四个套方案。
套餐一:练习手眼协调——钓鱼,提供的套餐材料有:钓竿、鱼、一个放鱼的小桶或者小盘;
套餐二:练习小肌肉——喂鱼,提供的材料是:制作一个张大嘴巴的动物、许多小鱼、勺子和筷子;
套餐三:数的学习——数鱼,提供的材料有:圆点卡片和装卡片的盘子、一个装鱼的盘子、数字卡片;
套餐四:发展语言——小猫钓鱼,提供材料有:圆盘上摆放简单的背景图、投放故事的卡片(有序列标示的)、文字卡片——猫猫、妈妈、鱼、蝴蝶。一套材料,多种配方,不同玩法,实现功能最大化。
以案例为切入口,引导教师学会设计游戏材料。套餐式的材料配备解放了教师同时又使孩子们在游戏时也更加专注和投入。
三、现场观摩,综合评比
经过反复调整和改变,各班活动区环境进入成熟阶段。为了让老师们的付出得到应有的评价和认同,幼儿园专门成立了评委组,进行观摩评比。四个教研组长和我一起,分别观摩了10个班的区域游戏,按照材料、空间布局、适宜年龄特点、兴趣度四个标准去评价活动质量,边观摩边交流,评比的过程也变成帮助教师成长的过程。同时拍下很多活动实录,为下一阶段的培训做资料储备。
四、反思感悟
从活动区创设的指导和管理的策略研究中,我有几点感悟:
(一)共同实践的过程,就是共同成长的过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孩子,包括我自己,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历练和成长。
(二)管理者的认识深度决定班级教师实践的高度。我对活动区游戏的忽视直接影响教师的认识,把他们局限在管理者的意识里。改变教师首先要改变管理者。
(三)管理者亲临现场胜过一切说教指导。走进教室,亲临现场,帮助他们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这既是他们的专业诉求,也是管理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供稿/校对:张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