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用考评机制突破集体备课的瓶颈

时间:2015-06-23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4年07期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集体备课这一研讨形式被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教师所认识和尝试,成为各地幼儿园教研活动的“看点”。然而,听了众姐妹园的集体备课研讨,又积极开展本园的集体备课研讨后,我们发现了集体备课研讨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集体备课模式被误读,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凸显竞争、忽视合作;注重课前,忽视反思,碰撞、交流略显稚嫩……这些原因叠加在一起,促使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成了“走过场”,难以产生实质性的效果。

  一、不如意的集体备课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良现象?集体备课的有效性为什么不高?……一连串问题萦绕着我,对此,上网查了不少资料,大多是围绕“集体备课的有效性”,但似乎说的都是一个方法问题,也就是提高集体备课有效性方面,参研者(主持人、研讨者)应该怎么做,这固然很重要。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应该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如何才能让参研者这么做?集体备课的核心问题是要实现资源共享,这种“共享”带有“共产”的成分,只有具备高尚思想境界的人,才会尽心研究、无私奉献,才能享受给予,而能达到该境界的人毕竟为之少数。或许,参研者也知道怎么做才是有效的,包括主持人该如何聚焦、质疑、拓展,研讨者该如何提取、碰撞、反思,可她们就是不这样做,或很少这样做。毕竟,那要花更多的时间,需要更多的思考……

  二、巧设“考评机制”

  对此,笔者提出可以精心酝酿一项“考评机制”,让参研者努力按照集体备课有效性的条条框框去做,并在这基础上,能突破、超越这些条条框框,主动、积极地寻求提升集体备课有效性的方式方法,促使集体备课有效运行。

  1.物质与精神的整合

  针对教师苦于或不愿按照集体备课有效性的条条框框去做,我们总结:那样做一方面需要时间,另一方面需要动脑,而在付出更多时间、脑力劳动的背后,又得不到回报,或是看不到付出多与少的区别,导致许多教师即使知道了应该怎样做,才能使集体备课更有效,她也缺少主动投入的热情。为此,我们将“考评机制”的原则定为“付出有所得,多劳多得”。

  那么让教师“得”什么呢?首先是物质,可以与教师月考核挂钩,规定每月集体备课研讨考核金额,再将集体备课研讨中重要的“点”列出来,如:考核对象主要分为主持人和研讨者,主持人考核包括问题聚焦、质疑的能力,提升、拓展的水准,归纳、总结的底蕴;研讨者考核主要包括“二力三度”:捕捉信息的能力,反思凝练的实力;发表见地的“精”度,碰撞观点的“热”度,吸纳精华的“强”度。与此同时,基于主持人由研讨中的佼佼者方可申报、担任,为此,可以考虑其基数大于研讨者考核基数,使其努力提升自己,争做主持人。

  另外,在物质不能完全左右其付出的事实上,我们还应努力建构,以“精神”辅佐。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之一——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虽然该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但我觉得,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几乎都有这方面的需求。为此,我们应根据教师的特长、兴趣、追求等,让其更多、更好地投入到自己占优势的工作,如:有经验的、思考有深度的教师尽量让其在研讨中发挥捕捉信息的能力,发表见地的“精”度;动手能力强的、有绘画特长的让其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制作教、学具中;有创新能力的、思维敏捷的,让其构思环境布置、区角设置上,使其考核在“点”的层面上。个体虽是不一致的,但汇聚这些“点”的考核与其整体考核基本相同,让教师在追求物质需要的同时,又能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2.个体与集体的捆绑

  集体备课研讨出成效,不是幼儿园哪位教师的个体能力,而是全体教师的实力、合力的显现。这就要同年龄段教师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相互讨论、集体研究,以突破难点疑点,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诉说困惑、提出问题、展示案例、阐释设想,升华认识、拓展思路。因此,在评价考核时,应更多地采取整体性、捆绑式评价、考核,以提升组内成员的凝聚力。

  在奖金的考核上,应减少对教师个体的直接奖励,增加对教师群体奖励的份额,由年段组、备课组(或教研组)作“二次分配”,如:在集体备课中表现积极,对教材的理解准确,对教材有深度的挖掘,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方法考虑幼儿学情,能调动幼儿积极性,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合理的改进建议等,就应及时记录,在考核时给予一定奖励,以物质为实,及时地用精神跟进,促使参研者能全心投入、慧心思考,让集体备课有效运行。

  3.统一与创造的结合

  加强集体备课的统一和创造是提高集体备课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很多集体备课研讨比较注重强调统一性,要求统一进度、统一教学设计、统一教具制作、统一操作练习等等,这样做不利于发挥教师个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忽视了各班幼儿学情的差异。在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研究和分析教材,或者在确定教学整体目标,以及应遵循的普遍的教学规律等方向性、规律性、规范性方面可以要求相对统一,而在具体的教学方法、教玩具的制作,哪怕是幼儿操作材料的投放等,我们都应该力求创新。从各班幼儿的学情、经验出发,简单而精心地制作教玩具,然后运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供稿/校对:张洁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