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7-07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保育与教育 2014年10期
满足幼儿教师的情感需求对推进高效的幼儿园管理,实现幼儿园改革目标十分重要。在工作之余,我留心关注老师们的日常交流,以朋友谈心的方式与老师们交流工作之外的情况,尽量了解老师们的情绪情感状态,以便对症下药地制定管理策略。在这个过程中,我记录下了几个镜头:
镜头一:
在某次全园会议上,我宣读了关于教师工资调整的通知,刚一读完,坐在角落里的几个老师就开始凑在一起议论。我试图让老师们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甲老师又一次被推选为众老师的发言人。我曾注意观察,教师会议中,甲老师几乎每次都是发言代表,而坐在她旁边的老师也是相对固定的。
镜头二:
某天下班后,我在园门口遇到了几位老师,她们正相约出去逛街。这时,乙老师试图加入她们,几位老师以委婉的方式拒绝了她。我发现,这几位老师关系很好,经常一起上下班,一起聊天,但有其他老师加入她们时,她们就不再交流原本聊得很兴奋的话题了。
镜头三:
幼儿园来了三位新教师,在微信朋友圈里,新教师之间的互动频率很高,而其他老教师则基本不参与她们的讨论。当有老教师发出约会邀请时,新教师也基本上保持沉默。
这种“小团体”现象在幼儿园的教师中普遍存在着,其实,这些“小团体”就是幼儿园中的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的概念来源于梅奥的 “霍桑西部电气试验”,实验结论认为:组织内部不但存在正式组织,还存在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影响组织的生产效率,有时其作用甚至超过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指在一般的正式组织内部,由于部分成员的性格相投、兴趣相近,在交往的过程中形成比一般同事更密切的朋友关系,并形成特别的小团体。一般这样的小团体中有自然而然形成的权威或核心人物,也有约定俗成的共性行为方式。
“非正式组织在教育组织中的存在是客观的,对于教育管理中的行政效率、组织目标的实现都有着极其巨大的作用。”[2] 在幼儿园这一教育组织中,幼儿教师(主要指带班教师)中的非正式组织有着一般非正式组织的共性,同时又因为幼儿园这个特定的环境,而有其特殊的形成原因和特点。聚焦我园,教师的非正式组织是如何形成的?我该如何管理?它们在幼儿园管理中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我通过观察和随机访谈,尝试分析我园教师非正式组织的成因和管理策略。
一、幼儿教师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原因
1.相似的生活境遇
相似的生活境遇包括生活背景和婚姻状况,这是非正式组织形成的重要原因。以某一个教师非正式组织为例,组织成员都是外地人,在本市租房生活,且都未婚。相似的生活境遇使她们产生了相似的情感需求,房价、相亲、服装、娱乐等是她们关注的话题。其中,婚姻状况是决定个体是否长期归属某个群体的主要因素。2012年10月份,该团体中的一位老师结婚了,渐渐地,她脱离了该非正式组织。主要表现为:下班之后她参与群体活动的次数减少,与其他成员的共同话题减少——其他成员一般不谈及婆媳关系、夫妻关系等话题。
2.相近的年龄与教龄
目前,我园每个班级的教师配置为两教一保。主班教师一般是工作5年以上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配班教师一般为工作3年以下的新教师。在班级里,老教师与新教师是师徒关系,新教师扮演着学习者和执行者的角色。相似的工作情况让新教师们结合在一起,形成较为稳定的非正式组织。此外,每周一次的新教师专业培训促进了非正式组织的形成。由于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工作时间,不同班级的教师交流机会较少,这样的培训活动让新教师的互动机会增加了。
3.教室空间位置相近
我园一共12个班,不同的年级在不同的楼层,由于同年级教室空间位置相近,相邻班级的教师交流互动的机会较多。首先,他们能够及时传达上级的信息。比如,园部临时决定取消对大班自然角的观摩活动。收到这个信息时,大三班和大四班的幼儿正在走廊玩角色游戏,两个班的教师便走到一起,交流自己对园部这一决定的看法。其次,他们可以相互模仿和借鉴保教策略。比如,大四班的班组长甲是教龄15年的资深教师,她对美术区域的设置与指导有很深的研究,因此,相邻的两个班级的教师经常聚在一起展开相关研讨。
这样的非正式组织并不稳定,它会随着教室空间位置的变动或者核心人物的调离而发生变化。在上述例子中,大四班的班组长是权威人物,大班毕业之后,由于人事变动,她被调离我园,这个非正式组织也因此解散。
二、幼儿教师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价值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认为教师非正式组织有其存在的价值,作为管理者,不能仅关注其负面影响,如镜头中所呈现的“不合群”“排外”现象,而应该尝试利用教师非正式组织,提高幼儿园管理的效率。只要管理得当,相信教师非正式组织对于整个幼儿园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促进信息的有效沟通,提高管理效率
通常,我园下达行政命令时采用召开会议、下发文件等途径,但由于缺乏进一步的解释与说明,教师们很容易对上级命令产生误读和误解,导致在执行时故意延迟、消极应付,极大地影响了幼儿园的管理效率。非正式组织恰好能够弥补这一缺陷。首先,其成员有着比同事更加亲密的朋友关系,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用彼此熟悉的方式进行互动。当教师对园部的行政命令不理解或有异议时,教师们更倾向于向非正式组织寻求帮助。非正式组织不但能够进一步解释行政命令,还能够为群体成员提供应对策略。例如,在某次课题研讨活动结束后,课题组组长要求每个老师撰写活动反思,第二天上交。在当天下班之后,某个非正式组织的成员一起离园,丙老师提到了自己撰写反思时的困惑,其他老师也相继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之后的半个小时,教师们围绕活动反思如何撰写进行了讨论,最后,大部分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2.满足成员的情感需求,提升教师的凝聚力
当人们高兴或遇到困难、挫折以及不公平的待遇时,有向他人倾诉的需要,通过向他人倾诉来缓解心理压力。教师非正式组织可以说是成员们情感的归属地。我园大部分教师都是外地人,尤其是外来的新教师,初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很容易产生孤独感,消极的情绪难免影响工作状态。幼儿教师通过加入与自己有着相同生活状态的群体,向非正式组织的其他成员倾诉,能缓解心理焦虑,释放不良情绪。丁老师是刚入职一年的新教师,她和我交流了她从入职到现在的心理变化:“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谁也不认识。我天天给家里打电话,总和家人抱怨工作上的不如意,也考虑过辞职。过了一段时间,我知道中三班乙老师的情况也和我一样,我俩就经常一起回家,一起发发牢骚,周末我们还一起逛街。后来,我工作逐渐上手,情绪也好多了,就没再想辞职的事啦。”
三、幼儿教师非正式组织的管理策略
1.正视教师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必然性
“在实际中,对于非正式组织管理的一大误区就是漠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了。”[3]首先,幼儿园管理者需要意识到,幼儿园中的非正式组织是教师们正常人际交往的结果,能够一定程度地满足教师的安全感、归属感。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同时存在,它们共同形成了幼儿园文化,并影响着幼儿园发展的方方面面。其次,非正式组织对幼儿园管理既有积极作用也消极作用。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是指那些与幼儿园的规章制度、发展目标一致,能够促进幼儿园整体持续改进的作用。如缓解新教师入职焦虑等。但是,非正式组织也有其对于幼儿园发展的消极作用。比如,全园会议时,非正式组织的成员会偷偷讨论发型、服装、买房等无关话题,影响会议秩序和效果。又如,当幼儿园制定改革措施时,若非正式组织中的部分成员显现出不满情绪,这种消极情绪很容易感染到其他成员,加大改革的难度。
2.发挥教师非正式组织中核心人物的积极作用
非正式组织中有自然而然形成的核心人物,他们被称为“精神领袖”。发挥幼儿教师非正式组织中核心人物的积极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对非正式组织的有效管理。首先,幼儿园管理者要洞察和识别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如我园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的特点是:教育教学能力强,但是不受领导重视;人际交往能力较好,乐于助人;在旅行、艺术表现或者形象设计等方面有自己独到的研究等。其次,运用适宜的方式对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进行提拔。在教师非正式组织中,核心人物一般有较强的号召力,不管是在心理上还是在行动上,其他教师都习惯跟随他。因此,对核心人物进行适当提拔,有利于幼儿园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但在提拔的过程中,管理者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因为核心人物在非正式组织中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正是因为他们的非正式性,因此,在将他们正式化时,需要让非正式组织的其他成员信服,否则,很可能适得其反。
3.创建民主、开放、包容的幼儿园文化
埃德加·沙因在《组织文化与领导力》中说道:文化对于一个团体而言,其意义就如同人格或性格之于个体。我们可以看到行为的结果,但是我们通常不能看到导致某特定行为的背后驱动力。然而,正如我们的人格和性格指导并约束着我们的行为一样,文化同样也通过团体的共有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一个团体成员的行为。[4]文化是个抽象的概念,然而,基于文化的行为和态度却很具体。它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决定着幼儿园的事务和整体特征。管理者要创建民主、开放、包容的幼儿园文化,这样的文化体现在办园方针、环境氛围、教学理念中。“教师非正式组织中,以教师共同的价值观为基础而形成的群体行为准则对成员在社会态度和行为习惯上有极强的制约作用,迫使成员按照群体规范中蕴含的价值观念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非正式组织的这种约束力集中表现在人们的社会积极性、社会责任感及个人的志向抱负水平上。”[5]管理者需意识到园所文化对教师非正式组织的影响,为全体教师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纠正部分教师错误的价值观念,这样才能形成推动幼儿园整体发展的合力。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