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7-07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保育与教育 2014年09期
幼儿时期是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养成期,从小接受礼仪教育将对幼儿的习惯养成和终身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在选择和确定礼仪教育内容时,不仅要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社会领域目标和各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更要关注班级幼儿礼仪行为的缺失。中班幼儿需重点培养的礼仪意识和行为有:能主动、有礼貌地向别人打招呼;在公共场所时能不大声喧哗;排队时能做到迅速、整齐、安静等等。我班幼儿在礼仪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经常大声吵闹,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班级内实施了一系列培养幼儿“轻声”意识的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幼儿行为表现描述
镜头一:图书角里,两名幼儿争着要同一本书:“我先拿的,我要看!”“我也要看,给我看!”两名幼儿僵持不下,声音越来越大。
镜头二:户外运动结束了,教师组织幼儿进入盥洗室小便、洗手,几个男孩还沉浸在刚刚的运动中,正激动地交流着,声音越来越大……这时,教师走到盥洗室门口,大声喝道:“谁在大声讲话?不要讲话了!”
镜头三:许多幼儿一起进入了娃娃家,只能容纳4~5名幼儿的娃娃家一下子挤进来8名幼儿。大家你挤我、我挤你,有的幼儿为争抢玩具而大声争执,有的幼儿因为身体的互相碰撞而大叫,娃娃家里一片混乱。
镜头四:幼儿在看池塘里的小鱼,并小声交流着,这时从幼儿园门外传来“轰轰”的施工声,几个男孩捂着耳朵,大叫起来:“什么声音啊!”很快,班上的幼儿都混乱地大喊起来。
镜头五:教师组织幼儿午睡,幼儿边换鞋边聊天,聊到兴起时还停下手中的动作,开心地和同伴大声交流,气氛越来越热烈。
二、幼儿行为问题分析
(一)幼儿自控能力较弱
通过幼儿行为表现描述,我们能看出各活动环节中教师的“高控制”较少,幼儿的“自由空间”较多,这样虽然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性,但活动秩序明显降低。刚升入中班的幼儿,虽然能意识到“好”与“不好”、“可以”与“不可以”,但自控能力仍然不强,有时明明知道“声音太高会影响别人”,但是当遇到感兴趣的话题时,时常会忘记自己应该怎么做。
(二)幼儿缺乏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由阅读中,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时,有时会用“大声说话”来代表自己的“反抗”与“不同意”,这说明幼儿缺少处理矛盾和争执的正确方法。
(三)教师引导的方法不合理
盥洗环节中,教师听到幼儿吵闹的声音,立刻大声制止。这样的现象在平时的活动中也能看见,教师在面对一些“屡教不改”的“调皮”幼儿时,经常会用提高音量的方式来制止其行为。这样的引导方式或许能收到一时的效果,但不能让幼儿明白教师制止的原因,治标不治本。
(四)外在环境不舒适
区域活动中,娃娃家的人数明显超标,过于狭窄的空间让幼儿难以自由活动,给幼儿带来不舒服的感觉。内在的“不舒服”就外显于幼儿的言行举止,比如互相推挤、争抢玩具、大声争吵等。
三、引导幼儿“轻声”的策略
(一)感受“轻声”
1.琴声伴奏
过渡环节和自由活动环节,幼儿容易秩序混乱、大声吵闹。这时,教师可以用琴声来帮助幼儿更好地执行常规。不同的琴声能表达不同的含义:休息、坐正、起立、坐下、安静、回位等。教师可以与幼儿商定具体什么琴声代表什么含义,确保所有幼儿都能够理解、听辨、掌握、执行。
2.轻声引导
幼儿不会天生就懂得什么时候需要轻声说话。教师在引导幼儿时,首先要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尽量轻声与幼儿交流。同时,我们也发动家长资源,通过校信通宣传轻声引导的策略,并请家长给予支持——在家时也轻声引导幼儿,给幼儿做行为榜样。
(二)学习“轻声”
1.回放现场
中班幼儿的直观形象思维比较突出,亲眼所见或亲耳所闻的事情会更加记忆深刻。为了让幼儿感受到“轻声”的重要性,教师在日常活动中一旦发现幼儿吵闹,就可以用摄像机拍摄下来,事后组织幼儿观看并交流,如“听到这么吵的声音,你有什么感受”“感觉舒服吗”“这样吵,会不会影响别人”等。
2.习得经验
(1)通过歌曲渗透“轻声”
《三轻歌》是我们班过渡环节的主打歌,一旦歌声响起,幼儿就会自发地哼唱:“走路轻,说话轻,放下东西也要轻;不用老师告诉我,自己会留心。”这首《三轻歌》让教师从不断提醒幼儿“声音轻一点”中解放出来,歌曲中的歌词无形中影响和引导了幼儿“轻声”的意识和行为。
(2)寻找“轻声”的方法
我们一直在引导幼儿注意“轻声”,幼儿也确实能够从一些歌曲和故事中习得“轻声”的方法。但是有时幼儿会困惑地问老师:“我确实很想轻声,但我又做不到,该怎么办?”这名幼儿在取放物品时能够做到轻拿轻放,但是在说话和走路时就会变得很大声,于是我们对他的引导重点便落在“说话轻”上:让该幼儿与同伴说悄悄话、尝试走近别人的身边再说话、发现他人声音大就走近提醒等。我们在引导幼儿学会自控的同时,也试图引导幼儿同伴间的互动。
(3)在小游戏中锻炼“轻声”
教师可以多开展需要幼儿静下心倾听他人说话、捕捉关键信息的游戏,如蒙氏手指小歌谣、传话游戏以及听辨节奏跟随拍打等。在这些游戏中,教师不需要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幼儿“要安静”“不要吵”,因为游戏的规则决定了幼儿必须安静倾听,一旦吵闹就不能顺利进行游戏了。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自然地习得“轻声”的经验和方法。
(三)运用“轻声”
幼儿在环境的熏陶和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有了“轻声”的意识,初步掌握了“轻声”的方法。教师需在一日生活环节中关注幼儿的“执行情况”,即幼儿是否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幼儿是否能坚持“轻声”的行为,幼儿是否真正掌握了“轻声”的。我们会在区域游戏、餐后自由阅读、盥洗等环节中进行适当引导,采取集体引导、关注行为、提醒个别、表扬进步、提出希望的方式,即活动前引导幼儿“轻声”;活动中关注幼儿行为表现,如果声音很吵便提醒幼儿;个别幼儿有进步及时表扬肯定;活动之后集中交流有关“轻声”的话题,并对个别幼儿提出后期改进和优化建议。这样的方式便于教师阶段性地关注幼儿的变化和进步,教师还可以将幼儿的点滴进步记录下来,展示在主题墙上。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我们从幼儿的行为表现中看到了点滴的“变化”和“进步:幼儿学着理解他人的感受,学会轻声,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习得正确方法并尝试运用。“轻声”教育只是我们礼仪教育中很小的一个分支,我们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不同时期的突出问题继续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关注,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
(供稿/校对:张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