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7-09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4年11期
家长开放日是家园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家长来说,幼儿园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他们熟悉幼儿园的环境、接送时间,但是对幼儿的一日学习和生活却是陌生的。家长开放日为家长深度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打开了一扇大门。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开放日活动更好地了解家长,促进家园的合力共育。
笔者组织过很多次的半日活动,发现家长的参与,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观察角度片面
1.看热闹式。我们经常会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家长在参与半日活动中,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如:小班老师在奖励小红花,有个没奖到的孩子很伤心,大哭大闹,甚至躺在了地上。这时,有的家长看了哈哈大笑,有的会负面引导:“躺地上别起来,老师就会奖给你了。”
2.以偏概全式。很多家长在观看孩子学习活动时,非常注重孩子有没有被老师请到、问题有没有答对、有没有被老师表扬等。若请到回答问题或是受到表扬了,就非常开心,认为老师很关心自己的孩子,若没请到就会觉得不满意,有的还会妄加揣测,继而很容易产生对我们工作的误解和不满。
3.视点片面式。有的家长在观摩活动时,只懂得纵向比较,忽略横向比较。当看到其他孩子画画时,构图饱满,色彩丰富,就觉得自己孩子不如别人,很着急。看到别的孩子发言声音响亮,语言流畅,又会觉得自己孩子胆小,不敢表达等,这些都是对孩子不科学、不全面的评价。
(二)参与过程随意
1.随意的地旁观。在活动中,有些喜欢玩微信、微博的家长,将开放活动视为“晒孩子”的机会,自己仅仅充当了一上午的旁观者和摄影师。
2.盲目地的参与。在一次生活技能比赛的观摩活动中,一位家长见孙子用筷子夹豆子稍慢,眼看着得不到第一名,就帮助孙子将豆子直接倒过去,还不停地催促:快点,倒掉吧,别用筷子啦!殊不知,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通过活动锻炼小肌肉动作,而不是注重谁得第一。
3.规则意识淡薄。有些家长在过程中随便接打电话,随意中途离场,还有一些相互认识的家长们会在一起说笑,谈论或者指点某个孩子。有的家长,发现孩子回答问题或数学操作有误时,会随意地训斥等。
(三)反馈评价浅显
在每次活动后,我们会用口头交流和书面形式与家长有一个互动、反馈。在这个互动过程中,笔者发现,家长的评价大多数是:老师辛苦了、小孩子活动中很开心、欢迎以后多举办此类活动等等。从这些只字片语中,可以看出家长们参与活动时,把自己当成了“局外人”,认为:半日活动是老师做,幼儿学,家长看。
以上家长们的观察角度、参与过程、评价过程很形象地反应出:他们参与活动的效率不高。如何使家长有效地参与半日活动?笔者以半日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这几个时间步骤为脉络,和大家共同探讨:提升家长参与的有效性对策。
提升家长参与的有效性对策
(一)活动前,家长是协商者、策划者
1.让家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是提升有效性的前提
“我们为什么要开展这次家长半日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希望家长了解一些什么?通过这类活动,我们希望家长有什么样的收获……”作为活动组织者的老师们,必须在每次活动前明确这一系列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问卷调查等途径,对家长进行一些访问调查,围绕他们关心的问题确定活动主题。我们只有使家长充分了解开放日活动的目的,并真正认同活动的价值,才能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是提升有效性的前提。
2.让家长参与活动设计和制定,是提升有效性的动力
一直以来,半日活动的设计都是由老师来设计、实施,而家长只是活动的旁观者,即使有了互动,很多也是被动参与走形式而已。家长对活动的内容、环节、目的和意图一点也不清楚,由于我们的未告知,致使了家长的不知道。最终,家长们成为了活动的边缘者。所以,我们在活动前,我们不妨邀请部分家长来参与到我们的活动设计中来,和老师一起研讨活动的目的、内容、组织形式等。我们甚至还可以邀请有特长的家长来园做“半日老师”,发挥家长的特长,和孩子们共同游戏。如:在主题活动《云朵面包》中,为了让孩子能更直观地了解面包的烤制过程,我们邀请了班级里一位从事面点师的爸爸,现场进行了面包的制作,孩子和家长们一起经历了面包的制作全过程,活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又如:一次亲子运动会活动前,我们在“告家长书”中不仅告知家长,本次活动的目的、任务,还希望他们能和我们一起收集本次活动中需要的各种废旧材料。通知发出后,得到家长们的大力配合。这些举措都是家长参与的动力,让他们感觉到: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和他们配合分不开,他们的参与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活动中,家长是观察者、引导者
1.帮助家长明确观察的重点,是提升有效性的方法
第一步:怎样观察环境。是指帮助家长有目的地观察教室内外的环境。包括活动室内桌椅的摆放、午睡室内温馨氛围的营造,还包括主题墙环境的布置、区域材料的种类等,让家长们体会个中蘊涵着怎样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我们是如何将教育的理念物化到环境之中去的。我们是怎样在环境中体现了幼儿的积极参与的。
第二步:怎样观察孩子。我们首先要帮助家长明白:观察孩子时,多作“纵向比较”,少作“横向比较”。告诉他们,孩子的发展有差异,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横向比较”并不能科学、准确地对孩子做出评价,有时反而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如:在一次“亲子运动会”中,有个孩子,双脚跳跃总是失败,但是孩子不放弃,一遍遍地重复,而一旁观看的妈妈却在训斥孩子不如别人。这位妈妈对孩子的评价,显然是不可取的。若我们能告知家长观察的重点,告诉他们:在孩子跳跃过程中,注意观察孩子的膝盖是否在起跳前弯曲、手臂有没有摆动、双脚应该自然分开、落地时用脚尖等这些重点,我相信,这位“着急的妈妈”就不会盲目地焦虑、紧张了,说不定还会从孩子的一次次努力中,表扬孩子“会克服困难,不放弃呢”!其次,我们既要让家长关注智力因素的发展,又要关注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很多家长,很看重孩子学会了多少儿歌,认识了多少汉字,却忽略孩子在活动中情绪如何,对活动是否有兴趣,同伴交往的情况如何等。对此,我们也应该给予家长有效指导,由此让他们通过观察来明确今后家园共育的方向。
第三步:怎样观察教师。是指帮助家长从老师组织的教育活动中,了解我们的教育目标,从教师的教育行为中了解和感受幼儿教育的新理念和教育观。
2.编制家长观察记录表,是提升有效性的措施
仅仅向家长口头介绍活动目的、任务、观察的重点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长不熟悉幼儿园教学流程,对一日活动安排还不十分了解,这种情况下,“恰当地参与”很有难度。如:在一次“亲子运动会”中,一位孩子跑步的速度远远不如其他孩子,眼看着第一名是无望了,一旁观看的奶奶,连忙暗示孙子:别到终点就往回跑吧,这样可以第一名了。显然,这位家长将“第一名作为衡量的标准”。又如:在学习活动中,某位孩子举手,老师没有请到。家长便提醒老师:我们举手了,请我们回答。这位家长也将“孩子能否被邀请到作为孩子表现的唯一途径”。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在半日活动中,屡屡碰到,如果我们可以把教学活动目标、主要环节、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细节、家长在每个环节的主要任务等以表格的形式罗列出来,那么,家长就可以通过表格了解活动安排和目标,并以此调控自身行为,避免“不作为”与“乱作为”。
(三)活动后,家长是评价者、反思者
我们的半日活动,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观摩上,活动后的评价也很重要,我们不仅要让家长充当评价者的角色,还要指导他们进行反思,以便为下一次活动积累经验。我们班曾经开展过以下形式的家长评价活动:
1.心得交流。现场交流活动后留出一段时间,让家长相互谈谈今天的感受,相互分享自己的收获和经验。可以说说孩子今天最出彩的表现,也可以说说今天孩子的情绪等。主要形式有:
主题式交流。围绕一个主题,大家谈一谈今天的感想。如:“生活技能活动”后,我们的交流主题是:你的孩子,在园、在家的自理能力有区别吗?进一步让家长明确:“放手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理念。
个别式交流。针对特殊幼儿的家长,我们采取了个别交流,让家长自己谈谈孩子的表现。这样既可以让特殊家长避免谈论孩子不好表现时带来的尴尬,也能进行对家园共育的分类指导和分层指导,保障家园共育目标。
2.表格式评价。评价不仅仅对孩子,也可以对老师。我们班在让家长评价老师时,设计了表格。内容有:教师课前准备了哪些教学具、环境创设中,你的孩子参与了吗、教师和幼儿的互动怎么样等。我们让家长进行评价,旨在听取家长的宝贵意见,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方向。
家长半日活动是家园合作的重要形式。家长参与的有效性,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促使家长自我反思、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等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幼儿园、家长都应该为家长参与半日活动的有效性提供积极的平台,真正地让家长成为幼儿教育的合作伙伴。
(供稿:郭彤洋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