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7-13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保育与教育 2014年09期 任丽欣
我在福州大学读本科时的专业是心理学,2010年到美国求学,继续学习心理学专业,并且选择了发展心理学方向。几年的学习让我对个体儿童的发展以及家庭养育有了很多了解。有趣的是,我的导师Carolyn Pope Edwards同时在心理系和儿童、青少年及家庭研究系担任教授,她几十年来对瑞吉欧的研究广为人知,国内很多幼教人士或许并不熟悉她的名字,但应该都听说过她主编的《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这本书。正是由于导师的关系,除了心理系的课程,我还选修了大量学前教育学的相关课程,也有幸参观了意大利、美国以及国内的多所幼儿园,得以从教育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去看待儿童及其发展。
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关注儿童个体以及影响他的心理发展的环境(如家庭),而早期教育的研究则更多关注学校、教师、群体的孩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结合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我们知道,孩子的发展同时受家庭和学校的影响,也就是说,孩子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家长以及教师需要看到一个“完整”的孩子,而不是家长只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现,教师则只看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意大利的学前教育半个世纪之前就强调家园互动的重要性,美国近些年来也非常关注家园互动,据我所知,家园互动也是目前国内非常多幼儿园及教师所关心的问题。那到底什么是高质量的家园互动?家园互动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家园互动为什么如此重要呢?本文就是笔者在回顾自己的求学经历以及在各地幼儿园的所见所闻的基础上,对以上几个问题的思考。
记得上小学时,我的父母跟我的老师交流很少,我能记得的,就只有他们去学校参加为数不多的家长会,还有一次是我因为上课讲话被留校,母亲不得不去学校接我回家。我们可以称这为最低层次的家园互动——这是一种单方向的互动,教师拥有主动权,家长则是相对被动的一方。这并不代表家长不关心孩子的学校生活,恰恰相反,大多数家长都非常关注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但是在中国传统观念里,老师就是“权威”,家长不能去质疑老师的“权威”,所以家长就像是随时待命的士兵,老师没有发话的时候按兵不动,只要老师一声令下,他们便会及时出现,听从老师的安排。
上大学之后,我发现幼儿园的家园互动情况普遍有所转变,家长越来越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更加主动地去跟老师交流。很多家长会在接送孩子时在幼儿园门口逗留一会儿,跟老师交流孩子的情况,这种非正式的交流通常很短暂,但是简单、易操作,日积月累有助于家长和老师关系的建立。还有的家长会主动打电话给老师或者跟老师见面详谈,以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这似乎是稍微高层次的家园互动——家长主动地跟老师交流,这种交流是双向的,但家长和老师只是从彼此口中打探孩子的情况,并没有亲眼看到孩子在幼儿园的实际行为表现。
最近几年,我发现国内很多幼儿园都开设家长开放日,目的是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一日活动安排以及表现。很多幼儿园也会开展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到幼儿园和孩子一起做亲子游戏、手工制作等。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家长更加真实地观察到孩子在一个群体里面的表现。但我个人认为,在这种人数众多的集体活动中,孩子的表现可能会跟平时家长不在场时有所不同。有的孩子可能为了避免回家受到父母批评而表现得“很好”,有的孩子可能因为父母的出现而变得更加“不乖”。
以上是三种比较常见的家园互动方式,在我看来,它们都不算是高质量的家园互动——那需要家庭更深层次的参与。家园互动的英文表述是“interactions between families and schools”,而意大利的教育工作者们则使用“participation”(参与)一词而不是“interaction”(互动)。意大利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的创始人马拉古奇曾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如果学校是个巨大的热气球,那么每天早上家长送孩子时,热气球就在地上,白天老师和孩子们坐着热气球,一起飞上天去翱翔探索。但是我们需要确保家长能够理解老师和孩子们乘着热气球去翱翔的重要性,去了解这个热气球,了解它去了哪里、做了些什么,偶尔也不妨坐进热气球跟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去探索遨游,简言之,家长就算不飞上天,也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参与”到孩子们的奇妙旅程中。
事实上,在意大利的教育工作者眼中,“参与”所包含的意思非常广泛。从参与的主体来看,它意味着不只是家长和教师要参与到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去,社区里面的其他成员也需要参与其中,比如大学教授、警察、消防员等等,或许他们的孩子不在该幼儿园就读,但是幼儿园与社会上的机构和个人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关系,社区里的所有成员都在为幼儿教育尽自己的一份力。从参与的方式来看,这是一种更为深度的互动,强调家长等社区成员作为教育资源,进入孩子的学习中去。近现代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者们都强调让幼儿的学习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这意味着孩子们需要去了解外面的世界,途径之一便是通过家长。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工作和专长,都在某一领域有着很丰富的知识,如果教师能够将家长引入幼儿园去跟孩子分享他们的知识,家长也会更深地卷入到孩子的学习中去。2012年我去意大利的皮托亚(Pistoia)参观学习,听到、看到了非常多家长参与的例子。在一所幼儿园里,有只非常特殊的毛绒玩具狗Pegghy。Pegghy是孩子们的好朋友,孩子们每周轮流把Pegghy带回家共度周末,家长们会记录(通常是拍照片的方式)下自己的孩子跟Pegghy在周末做的事,周一时分享给老师,孩子则可以和老师、同伴分享Pegghy周末的奇妙经历,这也成了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皮托亚还有一所叫作Filastrocca的幼儿园,该园非常重视早期阅读,那里的图书馆独具特色,孩子们非常喜欢去图书馆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而且还自己制定了一些借阅规则,比如“星期五是借书的日子,但星期一要归还”“要保护好书,看完之后要把书放回书架,不可以把书扔到空中,不可以把书扔到地上,不可以撕书,不可以在书上写字”“要让着弟弟或者妹妹,不能跟他们争抢书”等等。图书馆允许孩子们周末借书回家,所以,周末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阅读,这不仅仅是学校阅读活动的延展,还可以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阅读情况,同时,亲子阅读还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更有趣的是,如果孩子们白天去了图书馆,图书馆的负责老师会在孩子手上盖个章,这样家长就能知道自己的孩子今天在图书馆读书或者做活动了,那么他可以和孩子就此展开交流。很多家长觉得跟孩子聊天很难,那是因为他们只会问孩子“今天在学校还好吗”等非常宽泛的问题,而孩子们并不擅长回答这种抽象而宽泛的问题,假如家长问“今天你在图书馆读了什么书”这样的问题,孩子就可以滔滔不绝地讲书里面的故事,因为这样的问题更具体,有助于孩子回忆起白天在学校的生活。一个小小的章,就可以润物细无声地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校生活中。
此外,家长以及社区成员还可以通过幼儿园的方案教学,更深层次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我在国内参观的一些幼儿园就很好地利用了家长以及社区资源来促进教学活动,尤其是方案教学活动。去年我参观南京的一所幼儿园时,园长正忙着联系街道警察局,希望请一位民警到学校跟孩子分享自己的工作。我在福州参观的一所幼儿园,当时正在做民间文化主题的系列活动,恰好班上有个孩子的家长在京剧团工作,在老师的要求下,这位家长带孩子们参观了京剧团,观看了叔叔阿姨画脸谱。因为孩子们对脸谱非常感兴趣,所以回到学校后老师在区角中提供了不同的材料,供孩子们创作自己的脸谱。我看到有的孩子在自己脸上画脸谱,有的孩子用橡皮泥来制作脸谱,有的则在大的纸张上合作完成脸谱。
今年7月我参观了哈佛大学附属幼儿园,据园长介绍,有一个班的孩子最近几个月对盖房子很感兴趣,他们希望能亲手盖一座房子。班上的老师没有直接给孩子材料让他们去盖房子,而是层层推进,进行了方案教学。老师认为,孩子们首先应该知道房子的基本构造,才能够去建房子,于是她带着孩子们参观了一间空的公寓,让他们观察空的公寓里都有些什么。孩子们制作了一个明细单,详细记录了他们所观察到的东西,比如门、窗、房顶等等。接着老师带着孩子参观了住在学校附近的孩子的家,让孩子们进一步观察。在做了非常多的铺垫工作之后,孩子们终于开始盖房子了。老师原以为孩子们会用硬纸板或者泡沫板来盖房子,可是孩子们却希望用木板来盖房子,这给老师带来了挑战,因为她也不知道该怎么用木板来盖房子。于是老师请了一位做建筑的家长来帮忙,孩子们先学习了如何钉钉子、安螺丝,最后在家长的帮助下终于盖好了一间木板房。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多次运用了家长资源,家长们也直接地参与到孩子们的学习中去。
有人在谈到家园互动的重要性时,曾经提出这样一个公式:100+0=50。意思是即使幼儿园的教育达到了100分,如果没有家庭以及社区的参与,也只能获得一半的教育实效。虽然孩子每天往返于幼儿园与家庭之间,但他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如果家庭与幼儿园没有任何形式的交流互动,那么家长只能够了解“半个”孩子,教师则只认识“另一半”孩子。只有家庭与幼儿园建立民主合作的关系,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教师积极去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才能够避免将孩子从中间“劈裂”。家园互动有多种不同的形式,教师需要灵活地运用多种家园互动方式,既要向家长传达孩子在学校的生活表现,也需要鼓励家长与老师分享孩子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需要提供机会让家长亲眼看到孩子在学校的生活,而最具挑战也是最深层次的家园互动,则需要教师充分地运用家长资源,把它们融入自己的日常教学中,让家长以及社区成员成为教学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