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巧对矛盾 有效应答

时间:2015-07-16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2年10期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课堂上发生的许多事情具有不可预见性,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对问题事先预设了一种答案,幼儿给出的答案却完全相反,幼儿的答案与教师预期之间产生矛盾冲突。面对幼儿抛出的矛盾冲突,教师应该如何去发现他们的需要,提取一些关键因素,以适当的方式有效应答,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抓住情感冲突,有效应答

  情感冲突又称感情冲突,是指由于人们之间存在情绪与情感上的差异,并成为行为的动因时所造成的冲突。

  案例:大班语言活动《两棵树》

  教师问:“这两棵树在比什么呢?”

  幼儿:“在比谁的树叶多。”

  教师:“很好,还有呢?”

  幼儿:“在比谁最矮。”

  教师:“嗯。”

  幼儿:“在比谁最弱。”

  大树和小树比赛比的是矮、弱,这种情感态度价值观明显与幼儿自身的体验是不符合的。出现了这种情况,是教师提问不准还是幼儿故意为之?无论怎样教师在幼儿第一次说出两棵树在比高矮时就应该提出质疑,反问幼儿“矮是树的长处吗?”“在生活中,你们喜欢比长处还是比短处?”引导幼儿做出正确的情感判断,教师顺势总结提炼:“原来它们在比自己最强,最好的一面”,启发幼儿进一步去观察画面或者猜测讲述内容,从而杜绝再出现比弱的情况。

  幼儿是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知识经验,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他们有时可能无法立即作出情感判断,是与非可能在他们的头脑里还不是很清楚。教师要从孩子的回答或反应中去发现情感价值方面的冲突,利用反问、生活经验迁移、总结提炼等多种方式帮他们理清什么是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当出现相反的价值观时,一定要正面引导,帮助幼儿提取已有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在获得新知时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理顺逻辑冲突,有效应答

  逻辑通常指人们思考问题,从某些已知条件出发推出合理的结论的规律。

  案例:中班语言活动《小蛇散步》

  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有一个水坑,蛇变成桥让小动物们从它的背上爬过去,许多动物过去后对蛇表示感谢,大狗也不例外。然而教学中,出现了这样的状况。

  教师:“大狗从蛇的背上走过去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幼儿:“大狗走过去后会把蛇吃掉。”

  “我问的是大狗从蛇的背上走过去会发生什么事情?”教师把这句话重复了两次。

  “一口把蛇吃掉。”幼儿还是没猜想到大狗走过去后应该说“谢谢”。教师只好自己抛出了接下来的故事情节。

  幼儿的回答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有人帮助了你,你还要咬它,似乎有些违背常理。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在儿童的世界里,大动物吃小动物是合乎逻辑的。那么应该怎样引导幼儿说出大狗会说谢谢呢?教师可不可以尝试追问:“你认为大狗会吃掉蛇,为什么这么想呢?”让幼儿无拘无束的想像,接着再追问:“小蛇可是帮助了大狗的,对于别人的帮助应该怎么办呢?”这一松一紧的问话,既保护了幼儿的大胆想像,也尊重了一般的逻辑关系,这样把握幼儿认知特点进行有效应答,在不强求中达成教学任务。

  三、提取生活经验有效应答

  生活经验即生活中所获得的一些感受、经验教训等。

  案例:大班语言活动《我爱你 小猴子》

  小猴子做了许多淘气的事情后,大猴子很生气……

  教师:“你认为大猴子还爱小猴子吗?”有的幼儿说“爱”,更多的幼儿说“不爱”,教师请幼儿说出自己的理由。

  幼儿:“因为小猴子是大猴子的宝贝,所以爱他。”“小猴子不听话,大猴子吵小猴子,要骂他,所以不爱他。”幼儿争论着爱与不爱的理由。

  教师:“那这本书的名字不是叫《我爱你小猴子》吗?这可真奇怪,我们一起来欣赏后面的内容,看大猴子到底爱不爱小猴子。”

  教师引导幼儿共同欣赏书后半部分内容……

  欣赏完大猴子与小猴子共同游戏、拥抱等时,全班幼儿都体会到了大猴子还是爱小猴子的。

  “爱”是美好的。活动中看似孩子们理解了大猴子对小猴子的“爱”。其实不然,他们对于大猴子生气、吵骂小猴子时的爱并没有真正地体会到。大班幼儿处于5~6周岁之间,心智各方面发展都不成熟,加上现今社会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一个孩子往往是几个大人围着转,从而使现代教育进入到了“重表扬、轻批评”的误区,孩子们听到的更多是表扬。他们认为“爱”就是亲昵的动作、赠送的礼物等等,批评就不是“爱”,不能正确对待做错事后大家的批评,认为批评就缺乏对他们的爱。案例中幼儿体会到大猴子和小猴子一起游戏、拥抱后的爱,对于大猴子批评小猴子也是爱并没有真正领悟。这时,作为教师可以利用与幼儿生活经验的冲突帮助幼儿理解批评也是一种爱。比如教师可问:孩子们,你们做了淘气的事情,你们的爸爸妈妈会生气吗?会吵骂你们吗?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生气,甚至会吵骂你们呢?使幼儿明白有时生气、吵骂孩子是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缺点,进而改正,做一个人见人爱的乖孩子,其实这也是一种“爱”。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当幼儿的回答令我们“出乎意料”时,作为教师,我们可以调动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引发问题的矛盾,进而抓住这个矛盾点,帮助幼儿梳理正确经验,推动幼儿健康发展。

  四、发现智慧火花有效应答

  智慧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这里的智慧火花指幼儿语言中的闪光点。

  案例:一个美术活动,幼儿第一次作画后,一张作品递到教师手中,教师说:“这张画画得好吗?”幼儿:“画得不好。”教师反问:“画得这么好,怎么不好呢?”马上把画贴在黑板上就不管孩子的回答了。

  第三次作画前,要让幼儿扩散思维说出要使所画的人哪个地方变形就折纸的相应地方。教师问:“你想让小人哪儿变形。”幼儿:“我想哪里都变。”教师:“哪里都变形不可能哦,只有一张纸,只能变一个地方。”

  幼儿的两个回答,都有可能透露着一个信息,幼儿有新的发现,他可能观察到了某个地方真的不好,也可能真的想什么地方都变。可教师面对这种发现,采用封杀的办法直接给予否定的评价,不满足幼儿的愿望,幼儿会表现得顺从,没有积极性,甚至可能表现出恐惧,受到打击再也无法专注于课堂活动。

  脑科学研究表明,我们的教学应该是“适于脑”(brain-compatible)的教学而不是“对抗脑”(brain-antagonistic)的教学。那么,教师在面对此类问题时,应该去“适于脑”,对于儿童的意见或想法应该尽量去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如果幼儿讲出哪里都想变就应给幼儿空间,可以这样说:“你想哪里都变一会你可以折纸试一试。”然后继续让其他孩子讲“你想让小人哪儿变形”。让幼儿智慧的火花在操作中进一步去“点燃”,发现可以怎么办,实现大胆创造。化被动为主动,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教师的教育机智是随机生发的,它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积累的结果。教育机智也是可以预设的。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应答的关键点,关注幼儿话语里透露的多种因素,包括情感、逻辑、经验认识等方面的冲突,关注这些因素所表达的潜在观念,可以大大地提高我们的应答机智,有效地应答。

(供稿/校对:张洁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