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园本教研“流行病”面面观

时间:2015-08-03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2年12期

  为了更好地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作为幼儿园教研活动的一种新理念与新范式,园本教研正日益受到关注与重视。无论是理论上的研究还是实践中的探索,都呈现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繁荣景象。然而这种因时髦而“流行”的新理念和新范式真的取得理想的效果了吗?华丽的话语和火热的氛围,掩盖不住人们对于当下园本教研现状的质疑和担忧。质疑和担忧能引发反思,而反思则是学前教育教研改革的主要动力。因此,非常有必要认真寻找当前园本教研的各种虚浮的、无效的乃至病态的“流行”因子,对其所呈现的“流行病症”进行解剖,以期推动园本教研的进一步变革。

  一、教研目的的“功利化”

  园本教研的目的在于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因此,园本教研应从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活动的实际问题出发,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以改善保育和教育的效果。然而现实中并非如此,很多幼儿园为了打造特色、提高声誉、拉拢生源,将园本教研作为“装点门面”的“形象工程”,严重脱离园所实际,热衷于申报和承担所谓的重大研究课题或项目。

  正是出于这种“功利化”的考虑,有的幼儿园把“教育部xxx项目研究基地”“xxx省xxx课题实验基地”等牌子挂在最显眼的位置。“不搞研究肯定不行。没有课题就说明幼儿园的科研水平低,示范幼儿园的标准就达不到。”一位园长如是说。另外,幼儿教师出于评职、评优、晋级的需要,把有限的精力花在了学术论文的撰写、发表上,盲目的追逐学术界研究潮流,反而对自身的教育教学现实问题置之不理。在如此功利性目的的导向下,幼儿园园本教研丧失了其本真的意蕴,变得“华而不实”。

  园本教研的目的起着导向功能,而当前过于“功利化”的目的无疑给幼儿园本教研指向了一个错误的方向。因此,幼儿园在开展任何园本教研活动的时候,必须时刻考虑到其目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应充分挖掘园本教研的内在价值,从而保障园本教研在正确的轨道上行驶。

  二、教研主体的“中心化”

  幼儿园保教质量的保证依赖于全体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园本教研作为提升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理当需要全体幼儿教师的积极参与。换言之,一线的幼儿教师应是园所教研活动的主体。但在现实中,教研活动往往由行政领导组织,其选题、设计、调控和评价,均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教师只能处于被动参与、消极应对的境况。另外,少量骨干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处于优势地位,从教研活动的“引领者”逐渐演变行政领导心目中的“宠儿”,垄断了园本教研的“话语权”。

  普通教师在行政领导和骨干教师的双重牵制下,沦为园本教研活动的配角或者旁观者,久而久之,他们丧失了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园本教研成为了一个他们不想参与却不得不参与的一项任务。调查显示,多数教师提到本园的教研活动都有一种共同的想法——浪费时间;她们认为“还不如用来备课,准备教具”;有部分教师还认为园本教研对她们来说就是一种负担。当前这种教研主体“中心化”的趋势愈演愈烈,不但造成园本教研价值取向的异化,同时也无法实现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初衷。

  落实幼儿园园本教研的主体,是园本教研成败的关键。我们必须克服由行政领导单独支配,骨干教师唱“独角戏”的这种“中心化”倾向,努力从全体幼儿教师的保育、教育活动经验出发,激发幼儿教师以主人翁身份参与园本教研的兴趣,并通过相关激励机制的设计调动幼儿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真正意义上落实全体幼儿教师的园本教研主体地位。

  三、教研内容的“片面化”

  教研内容的核心是教研主题的选择,园本教研的主题选择应依据幼儿园生存发展的需要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然而目前多数幼儿园的教研主题的选择被严重的窄化了,呈现出“片面化”的特征。一方面,园本教研的主题来自于行政领导的意愿,脱离广大幼儿教师的实际需要,即便由骨干教师提出,通常出于个人经验,也并非总是教育保教活动的共性问题所在。甚至在部分幼儿园,教研的主题就是本园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课题,园所领导以行政指令的方式要求普通教师参与研究,几乎不及考虑普通教师自身的专业提升需要。

  另一方面,当前园本教研局限于教学领域寻找研究的主题,完全背离了幼儿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本质差异。甚至部分幼儿园把英语、识字、数学、艺术等学科的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作为教研活动的重中之重,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保育提升、一日活动、游戏安排等等几乎很少涉及,完全忽略了幼儿园教育“保教并重”的基本原则。这种“片面化”的园本教研活动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园所的保教活动的实际问题,反而从客观上助长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加大了幼儿园的学习负担,使幼儿丧失了童年成长的那份独有的快乐与幸福。

  园本教研的内容应是全面的、具体的,我们可以依据幼儿园的现实情况和教师的个体差异来拟定教研内容。比如,幼儿园园长可以从幼儿园发展的视角来设计教研主题;骨干教师可以从课题申报中获得教研支持;普通教师则可以从保教经验中提炼教研主题等等。总之,不能千篇一律,整齐划一的框定园本教研内容,更不能仅以教学技巧的提升作为园本教研的唯一主题。

  四、教研实施的“形式化”

  教研实施是园本教研的关键环节,其理念与设计、程序与安排直接影响到园本教研的效果。然而在当前的一些幼儿园,教研的实施要么成了走过场,要么成了表演秀,不但没有落到实处,反而呈现出“形式化”的趋势。有调查显示,多数幼儿园组织的园本教研都是以“传达上级精神,阅读文件,阅读文章,组织教师讨论,结束”这样的固定程序进行,偶尔,能针对发生的个别事件进行分析讨论。尽管文件或文章的选择可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但这种学习方式是否就是园本教研的唯一途径,这值得深思,而且很多普通教师由于对文件或文章的内容并不熟悉,也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讨论。

  还有些幼儿园为了迎接上级检查或外来参观,大搞“表演课”,一个教育活动往往要经过多次“演练”,幼儿被迫接受不断重复早已熟悉的教育内容,为了使“表演”更好,那些不太“规矩”的儿童甚至不得不暂时“消失”,而他们的感受却没有任何人考虑,尊重儿童主体性成为一句空话。这种园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不仅远离了生动活泼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生活,反而给师生造成了不必要的负担和压力。形式化、表面化的园本教研不仅直接造成了时间和资源的浪费,而且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有害无益。

  目前多数幼儿园普遍存在幼儿任务重,压力大的现实,我们更不能把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做成“样板戏”,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办学资源,还占用了幼儿教师的工作和休息时间。因此,对幼儿园园本教研实施应做质量上的追求,而不是浮于一周2次或者一周1次的这种数量上的积累。

  五、教研成果的“重复化”

  教研活动的开展最终归结于教研成果的整理、表达和交流,然而我们发现多数幼儿园教研成果在低水平上原地打转,出现了大量的“重复化”现象。一方面,在园本教研活动中,大家畅谈各自的心得体会,主持人往往缺乏理论的素养而不能做出有效的引领,使教研活动成为浮于表面的信息交流或经验总结,不能结合现有教育教学理论和儿童发展理论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探讨。同时,部分幼儿园未能将研究过程轨迹化,对能表述研究历程的资料没有收集、整理、分析,一阶段后,想总结出些许经验、结论,才发现仅凭头脑中的剩余信息或一些零碎的记录,难以将教研的结果梳理、提升。因此,多数幼儿园的教研水平只在原地徘徊,达不到螺旋上升的效果。

  只有敢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园本教研才能将理想照进现实。因此,我们应尽快从教研目的的“功利化”、教研主体的“中心化”、教研内容的“片面化”、教研实施的“形式化”、教研成果的“重复化”等病症中走出来,让园本教研成为一种健康的“流行”存在,引领着我们学前教育教学活动的改革与发展。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