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9-21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常常听园长们说:幼儿园做课题研究太痛苦了。幼儿园独立做课题研究有困难,有条件的一般请专家来指导。但由于专家太忙不能全程参与。加之专家的关注点往往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上,所以专家大多立足于自己的领域和视野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至于这些观点是否契合幼儿园实际、是否契合当下问题背景,则需要幼儿园自己思考和判断。所以很多一线实践者感觉专家的指导不深入、不贴近实践,有时甚至感到无所适从。曾经有不少园长和教师问我:“对某个问题某某专家是这样说的,而另一专家又有另外的甚至相反的说法,你是怎么看的?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作为一线实践者,我们常常期盼专家来给我们的课题研究把脉,无论是对研究问题的把握,研究过程的探寻,还是研究成果的提炼,都希望有专家给以指导。可现实是不可能有这样的理想状态的,我们需要自己成为思考者、成为问题的解答者。在“十二五”课题研究期间,我园开展了“养育视野下0~6岁儿童一体化亲子课程的建构”的研究。我们通过对理论的思考、对实践的思考、对专家指导的思考来提升课题研究的品质。
一、对理论的思考
虽然我们习惯于实践性思维,对理论思考是我们的短板,但是我们一直努力改变这一习惯,努力提升对理论的思考力。首先,我们有目的地掌握思考对象的相关信息。思考力的强弱取决于思考者掌握的相关信息量的多少,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就不可能产生有质量的思考活动。尤其是理性层面的认识必须建立在对他人研究的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所以,在课题确立之前,我们就围绕“养育视野下0~6岁儿童一体化亲子课程的建构”课题中的核心概念“养育”“一体化”“亲子课程”等,有针对性、最大化地收集信息。教科室成员及教师们从文献的角度在中国期刊网和中国知网上,从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专著和教育百科全书中收集相关信息。我们围绕核心概念逐一分析搜索到的信息,寻找到我们课题研究中可以深化研究的点,一方面梳理核心概念,另一方面完善研究计划,将研究内容具体化。其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围绕相关的理论进行思考。比如,我们围绕养育观进行定期定向的思考,不断建构自己的养育观。我们每学期都组织所有课题研究人员反思自己的养育观是否正确、科学,它体现在哪些方面,它和一般的养育观有什么不同,等等。至今我们围绕养育观已经进行了六场讨论,在一次次的思考中,教师们不断理清、建构自己的养育观,由将养育简单理解为“对幼儿健康、生活的护理”.到认识到“养育是对幼儿生命力的关照、情感需求的关照”,再到建立“养教融合观念”。不断从理性层面来思考、建构养育观,使得我们的研究始终有目的有方向。
二、对实践的思考
我们不仅要提升对理论的思考力,还要加强对于我们擅长的实践的思考。我们常常在思考:我们的实践是不是在按照课题目标、课题的核心概念、课题的研究任务有目的、有质量地展开。我们改变以往课题研究只是在课题快结题时才对实践进行思考的习惯,将理性思考和实践研究一体化,不断思考课题核心概念的实践化,实践活动的理性化。为此,我们定期回顾、梳理、分析实践,不仅开展内部的实践思考,还借助外力对我们的实践进行思考。如,我们围绕课题研究,每学期都开展各年龄段的小型家长座谈会,以及时了解家长对课题研究的想法,同时获取进一步研究的启示。我们通过举办全国性0~6岁儿童一体化亲子课程研讨会的形式,邀请全国有兴趣、有经验的同行和专家聚集在我园。共同研讨我园的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我们的目的不仅是回顾、梳理、展示已有的阶段性成果,更期望大家对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建议。我们定期召开阶段性研究成果中期汇报会。一方面是梳理我们自己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还要做什么,明晰继续研究的方向;另一方面是借助专家的力量、他人的视角帮助我们理清自己做的哪些事儿是有质量的、科学的,哪些事儿是我们想做但没有落实的,哪些事儿做了但做得不到位,哪些事儿该做但没有做……借助外力来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为此,我们在开题后的两年半时间内开展了4次课题研究中期汇报,邀请不同研究方向、不同学段的教育专家和相关课题研究专家等,对我们的课题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引发我们不断地反思课题研究的方向是否正确,研究方法是否科学,反思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地明晰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通过不同研究阶段的思考、不同方式的思考、不同群体的思考,我们获取了多方对课题研究的肯定、建议,从而提升了我们对于实践的思考力,保证了研究方向的正确性、实践成果的有效性、实践结论的科学性。
三、对专家指导的思考
每一个课题研究都离不开专家的指导,但是对于为什么邀请专家、邀请什么样的专家、怎么看待专家的观点是园长要思考的问题,这样才能发挥专家的作用。比如,我园“养育视野下0~6岁儿童一体化亲子课程的建构”研究开展两年多来,我们在思考亲子课程的实施效果到底怎样,谁来评价,怎么进行评价。我们认为家长应该是评价者之一,
因为他们能从孩子的发展状况、自身的变化体验课程的效果。于是我们设计了家长问卷,了解每一位家长的真实想法。此时,我们认为应该有相关专家介入来作指导,以帮助判断我们设计的家长问卷是否科学、是否具有说服力。我们了解到南京师范大学的郭良菁教授是专门研究儿童课程评价的,对课程的评价和问卷的设计有较深入的研究,且有很多这方面的案例。为此,我们邀请郭教授为全园教师作了“课程评价”的专题讲座,帮助教师明确什么是课程评价,评价的维度有哪些,怎么设计问卷,以丰富教师课程评价和问卷设计的专业水平。之后,我们重新修改了原有的家长问卷,并请郭教授对问卷文本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我们组织全园教师针对郭教授的建议进行反复学习、讨论,前后8次修订问卷文本。接着,郭教授给我们提建议:如果仅仅是问卷量化的研究,可能不能全面地反映家长对亲子课程的实施效果的看法,最好加入一些质化的研究,比如对家长的访谈、座谈等。我们认为郭教授的建议很对,便采纳了这一建议,以访谈和座谈的形式辅助问卷调查,收集更多的研究信息。我们将0~6岁儿童按照年龄每半岁为标准分成12个阶段,分别组织家长召开12场小型座谈会,并拟定中心话题帮助家长聚焦我们的研究:①您参加过我园哪些亲子活动?您觉得参加亲子活动对您的育儿观念或行为是否产生影响?有哪些影响?请举例说明。②您对今后我园的亲子活动还有哪些建议或提议?正因为我们明确请专家的目的,所以专家的指导契合我们的需求。正是由于专家的加入,我们的研究的科学性和深入性也得到了提升。
作为一线的实践者,我们对于专家的观点也要进行思考。由于专家并不完全了解我们的研究目的和内容,所以我们要对他们所提的观点的科学性、准确性、应用性等进行思考。不能因为他们的批判或赞扬,就将自己的研究全盘否定或认为自己的研究无可比拟。我们必须理性思考,成为自己的主人。一方面要保持开放的思维,了解和吸纳各位专家的观点,努力改变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要坚持独立思考。要针对自己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提升自己独立地、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要保持个人独立思考的空间,不唯专家论,不迷信理论,坚持自己去研究、思考、分析、判断,达到最适合当下问题情境的管理形态、研究形态。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全面地看待事物,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和智慧,使研究建立在有效的价值支撑点上。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