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03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面对孩子的一些特别之处,我们应该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向家长传递正确的儿童观。面对不同类型的家长,我们要巧用不同的策略,融“特别”于寻常的家园沟通中,而不是刻意强调幼儿的特别之处。
一、全面观察巧“解”
从发展的角度,我们要全面理解幼儿的发展,切忌一味横比,夸大差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个别差异,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都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不能随意地因为某一个孩子没有达到大部分孩子的发展水平,就贴上“特殊”的标签。因此,教师反馈给家长的信息一定也要建立在全面观察、了解孩子内心世界上的基础上。
在与家长交流时,可以引导家长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发现家长自己过去忽视的因素,帮助家长理解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比如,小小是否因为父亲经常不在身旁,内心比较孤单,想要借此来引起老师或者家人的关注。如果问题出在这里,我想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看医生”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老师、保育员、家人平时多加关注,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家长应多创造机会让小小多和父亲亲密接触,如网络视频对话、电话聊天、利用周末家人团聚等。老师应多提供机会让小小参与各项集体活动,增强自信,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欲扬先抑巧“夸”
从人际交流的角度出发,我们要关注交流双方的情绪对交流有效性的影响。教师要本着平等、尊重、真诚的原则来和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但真诚并不等于实话实说,而是有分寸地把握交流的程度和表达的方式。
案例中,小小的妈妈在听到小小的一些特殊表现时,比如好动、不专心等,显然表现出过分焦虑。这种焦虑不自觉地会放大小小的特殊之处,导致家长的关注点总在孩子的不足之处上。如果教师多次强调小小的特殊,那么会加重小小母亲对孩子的不认同感,加剧母子关系的冲突。
教师如果能发现小小的一些闪光点,并适时传达给家长,如小小好动的另一面就是机灵能干、动手能力强等,不仅能缓解小小妈妈紧张焦虑的情绪,也能让其能在愉悦的心情中对老师指出的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保持理智的认识,并引起必要的重视。
所以,与家长交流时,教师应该密切观察家长的情绪变化,在家长情绪稳定且心情比较愉悦的情况下,再向其指出家庭教育中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对小小妈妈,可以善意提醒多关注自控能力的培养,寻找小小感兴趣的活动来培养小小的耐心。
三、 实地家访巧“入”
家长和老师都必须意识到,孩子的一日生活不仅仅局限在幼儿园,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孩子个性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老师在全面观察、了解孩子的过程中,要适时家访,通过实地探访更充分地了解孩子的成长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一般,在家访过程中,家长因为身处自己熟悉的环境,容易与老师敞开心扉交流。
比如,老师就可以在放学后走入小小的家庭,和妈妈就小小的一些成长背景、生活趣事以拉家常的方式展开。在聊天的过程,老师主要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倾听者,多以眼神、肯定的语气来呼应妈妈,营造良好的交谈氛围,增加妈妈对老师的信任。然后,适时地向家长传递一些科学的育儿观念: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不能以统一的标准来模式化幼儿;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急躁;面对孩子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可以尝试通过趣味亲子游戏,增进亲子情感,增强孩子的自信,激励孩子增加积极行为。
家访可以拉近与家长的距离,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和谐关系也会帮助孩子逐渐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
四、真情对话巧“扬”
当家长对教师产生信任,并对孩子的一些特殊行为引起重视时,教师就可以建议家长多用积极的言行来表扬和影响孩子。表扬可用于事前,也可在事中或者事后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赞赏、支持,进一步增加幼儿积极行为出现的频率。比如,针对小小的一些积极行为,妈妈都应该马上给予热烈的回应,如,“小小真细心,会节约用水”。除了鼓励,还应该进一步具体提出继续努力的方向,如,“小小真棒,如果下次能大声些,会更棒!妈妈很期待”。
总之,只有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特殊之处,才能更宽容地对待某个孩子的特殊。只有多看到孩子积极的一面,以爱和耐心来关注、尊重他们的个性,才能促进孩子更积极的发展。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