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音乐教学中教师的“退位”策略

时间:2016-12-15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指南》提出:“在审美活动中,情感体验始终是主要的、决定性的,艺术具有典型的创造性,独创是艺术的根本。”只有充分了解幼儿园艺术活动的精髓,才能更好地定位教师的角色。比如教师什么时候应该观察、分析孩子,站在孩子的背后,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和表达;什么时候应该给予适合的支持与指导,使孩子从当前的音乐活动水平,进入更高层次的创造。这就是音乐集体教学中的“退”和“进”。而本文提到的“退位策略”就是教师在音乐集体教学中所处的位置,是一种师幼互动关系。

  在音乐集体教学中,除了各种教学推进,我们还要考虑“退”。那些地方可以退?什么时机退?怎么退?怎样以退为进,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教师的“退位策略”,更好的观察孩子,倾听孩子,激励孩子,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在活动中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充分感受美,大胆创造美。

  教师语言的“退位”策略——倾听孩子

  教师语言的“退位”策略,充分体现了教师以幼儿为主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教师在集体教学中的提问、语言暗示、总结提升等语言中都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智慧、在音乐集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倾听,营造倾听的氛围,关注孩子的表达,甚至要关注孩子表达时的表情、动作和眼神,让孩子的表达往前靠一靠,教师的语言往后退一退。

  如歌唱活动《小篱笆》,活动之前老师布置了周末小任务,请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春游,去听听春天的声音,看看春天的景色,尝尝春天的味道......周一活动时,请小朋友一起来说说春天,这时老师的角色就是倾听。听孩子们说他们眼里的春天:“春天太阳好温暖。”“春天的风儿吹着好舒服。”“春天的草儿绿绿的、花儿小小的,好像在害羞。”“春天小河在唱歌。”......原来孩子眼里的春天这般美好。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倾听发自孩子们内心的声音,激发孩子的情感体验,是活动的前提。老师说:“这么美好的春天,多么希望唱出来,我们一起来听这首《小篱笆》。”这时,轻柔的音乐加上孩子的亲身感受,使整个活动洋溢着美好的氛围。

  在这个活动中,老师说的并不多,教师语言合适的“退位”了,把话语权交给了孩子,更多的是去理解和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这笔以往出示春天的图片,在教师的逐一提问下理解歌词、学唱歌曲......更能体现音乐活动本身魅力。

  教师空间位置的“退位”策略——平视孩子

  教师在活动室所处的空间位置,有时候会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效果。在集体教学中,大部分时候教师喜欢站在活动室的正中间,但我们发现,有时候教师的位置“退一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音乐欣赏“动物狂欢节——狮王进行曲”。第一遍聆听音乐时,教师就坐在活动室正中间,随着音乐节奏,教师配上小鸟飞、大象走、小兔跳等各种动作。欣赏完乐曲,教师提问孩子:“你听到了什么?”孩子们回答:“我看到了大象慢慢走,小鸟在飞,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们......”很显然,孩子们回答有些不尽人意。之后教师对该活动进行了反思,认为教师所处的空间位置以及一些暗示性动作,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无形中局限了孩子的想象空间。当孩子沉浸在音乐中的时候,应尽量减少视线干扰,让孩子自己来体验音乐中的精彩世界。于是再次聆听这个乐曲,教师改变了位置,坐在了孩子们的后面,教师闭上眼睛和孩子一起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这时的教师只是和孩子一样的音乐爱好者。当听完乐曲教师提问时,孩子们回答就精彩纷呈了:“我看到了蓝天,大片的森林,小动物一起跳舞,还有一只小熊跟不上节奏(若起拍子)。”“我听到了小河在欢快的流动,河马在睡觉。”“我听到了小鸟们在吵嘴......”多么奇妙的想象,多么独特的体验。

  教师从活动室的正中间退到后面,退到一个聆听着的位置,听到了一个和孩子们共享的位置,这看似简单地空间位置改变,诠释了教师和孩子之间的平等关系。

  教师预设内容的“退位”策略——观察孩子

  在音乐集体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对于预设的教育内设教育内容表现的极为“忠诚”,而一个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观察孩子,并能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及时加以调整的人。有时,不妨把预设的内容往后“退一退”。

  如大班音乐印上活动《天鹅》。教师预设环节是:印上音乐——欣赏古典芭蕾舞《天鹅》片段——再次欣赏音乐——学习天鹅动作。第一遍聆听音乐后,教师观察到孩子们依然沉浸在音乐中,于是并没有按照原来的预设让孩子们马上欣赏古典芭蕾,而是让孩子再次倾听了一遍乐曲,之后让孩子们来讨论:“在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孩子们讨论非常热烈,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天鹅们在窃窃私语。”“我觉得它们是在湖面上照镜子。”“它们在清洗自己的翅膀。”“天鹅们在一起翩翩起舞。”孩子们讨论的很热烈,这是老师就顺着孩子们的兴趣点说:“那你们可以用动作老表现天鹅们的故事吗?”在教师的提议下,孩子们根据以往经验,比划起了各种优美的天鹅动作。在孩子们对音乐有了充分的感知、对天鹅的动作有了新的“创造”后,老师才让孩子来欣赏古典舞。

  活动中,教师能适时观察到孩子的表现,及时捕捉孩子的兴趣点,吧原来预设的内容根据孩子的表现后“退一退”,及时调整了预设内容,却收到了超出寻常的效果。

  教玩具的“退位”策略——激励孩子

  在音乐集体活动中,为了帮助幼儿利津音乐内容,教师常常根据需要出示不同的教玩具,如图谱、头饰、挂图、玩偶等等。教学玩具出示的时机和顺序很重要。

  如大班歌唱活动《农家乐》。教师清唱两遍歌曲后进行提问,并根据幼儿的回答一一展示图谱,接着幼儿根据图谱的提示学唱歌曲。看到孩子们基本能演唱之后,教师说:“现在我们来挑战一下,老师拿掉几张图谱,你们来唱好吗?”“好!”孩子们跃跃欲试,于是教师拿掉几张简单地图谱,幼儿在唱,一次来激发幼儿的有意记忆。看到幼儿能顺利演唱歌曲了,老师说:“我们在来挑战一下,再拿掉几张图谱,好不好?”这时孩子们说:“老师,既然要挑战,那就都拿掉吧,我们可以试试。”于是,教师把图谱根据难度的不同逐一隐去了,孩子们居然也能较好的演唱出来。

  图谱出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当孩子能较好掌握歌词时,就要逐渐把图谱隐去,减少对图谱的依赖。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最终是以选了和对音乐的听觉利津为目的。大班孩子在挑战自我方面是十分积极的,从图谱的逐步演示,再到图谱的逐步隐退,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幼儿的挑战意识。教玩具的“退”引发了孩子成长的“进”,让孩子在印了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挑战快乐。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