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3-13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现在的小年轻们,真是不服管,不好管!搞得我这个园长都不想干了!”
案例1
某新建幼儿园位置偏僻,幼儿园附近通往主城区的公交车晚七点就结束了,老师们晚上外出相对不方便,不安全。 园里老师们年纪轻,大部分都住集体宿舍,业余生活相对单一。晚上,大部分老师都聚在教室里聊天或上网,而且很多人没有节约意识,即使一个人也开着满屋的灯,既浪费还耽误了对教室进行紫外线消毒。
案例2
由于新来的老师都比较年轻,他们的人生和职业规划不清晰,没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幼儿园把他们统一组织起来进行业务培训学习。但是很多老师把这种培训认作是变相的加班,因此产生了厌恶情绪,甚至把这种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最终影响了工作。更有甚者,为逃避培训学习,竟然编造出“后天我可能要感冒,参加不了培训。”这样的荒唐理由来逃避学习。
最近,有不少园长都跟大爱幼教社反映,自己队伍里的年轻员工越来越多,按说应该是活力十足,大家卯足劲了,跟着习大大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可是为什么队伍的冲劲儿反而降低了许多呢?园长们都认为这是因为对“小年轻”们的管理出了问题。
有类似忧虑的园长们,不要担心,大爱幼教社给您支招!
现在,幼儿园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随着他们工作热情的衰减,很多人萌生辞职或混日子的想法。
但是,如果你注意观察的话,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校、同乡或同专业的人容易扎堆,他们会形成一个有别于团队和团伙的非正式群体。这些人在一起的时候总能谈笑风生,跟他们在工作时一潭死水的表现简直判若两人。
非正式群体,是由人们出于对社交的特殊需要或共同爱好而自发形成的人际交往小圈子。这个非正式群体弥补了团队管理中对个体心理需求的忽视,融洽了团队成员的关系,调动了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就是说,这个非正式群体是有积极作用的。
那么,如何在团队管理中发挥非正式群体积极作用,正面引导团队成员,把激情转移到工作中来呢?
丰富业余生活
要关爱职工业余生活,可以从大家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始。比如,把大备课办公室改成职工娱乐休闲室,设上图书(非专业书)漂流角,安上乒乓球台,让教师在读书、荐书和运动中,逐渐找到乐趣,找到共同兴趣点,让他们可以经常自发地在一起开展活动。园务会的成员要有意或无意地走进这些小圈子,和圈子内的成员共同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融洽员工与员工、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在不经意间化解内部矛盾和冲突。慢慢地,员工就会找到团队的归属感,话也会逐渐多起来。当员工有烦心事的时候也会在圈子内彼此倾诉,管理者在倾听的过程中,要换一个角度去解读,这样倾诉者的困惑也许就豁然解开。长期坚持下去,大家的关系就会慢慢融洽,队伍也会稳定起来,凝聚力也会增强,工作效率自然也会提高,从而达到个人和团队的双赢。
挖掘个人潜力
幼儿教师多才多艺,心灵手巧,在小圈子里“混”熟了后,园务会成员要适时地激励和引导员工,充分挖掘每个人的长处,让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其擅长领域的中心人物。然后要积极引导,再聚拢一批人,再形成一个非正式群体的小圈子,园务会成员再次积极介入引导,提供相应的培训或活动支持。要培养或扶植小圈子的核心人物,通过核心人物的带动使团队更具凝聚力和战斗力。
管理核心人物
要通过管理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使小圈子具有集体主义倾向,达到管理的事半功倍。
关爱无痕,要充分为非正式群体的自发形成提供温暖的土壤,因势利导,充分挖掘团队成员个人潜力,管理好核心人物,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做到团队管理浑然天成,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