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走进学习故事改变从心开始

时间:2017-03-27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前研训部于2015年开始承担了省培、国培主题为“儿童学习故事”的培训项目。通过培训历练出一批结合本园所开展儿童“学习故事”情况整理出的值得推广的经验。东师附小中信幼儿园就是其中一所基地幼儿园。为扩大培训实效,本栏目分享的四篇在2016年实施“儿童学习故事”研修项目培训期间,是获得学员一致好评的培训班交流材料。

  近几年来,在新西兰幼儿园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叙事性评价方式——学习故事,在幼教界广泛推广,作为新西兰课程改革的核心成果,同时也深受中国幼教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伴着新西兰“草席文化”之风,在吉林省教育学院的引领下,我们走进“学习故事”,参加了吉林省教育学院基地幼儿园“学习故事”主题教研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故事的撰写,带给教师许多改变,促进了园所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天性绽放,促进幼儿快乐发展

  (一)知识技能发展。“学习故事”为儿童建构积极的自我认知提供支持,创造机会,是一种具有“回顾意义”的教育指导工具。学习“学习故事”之后,我会站到孩子的身后,让幼儿自主地选择游戏和学习。有一次在美工区,朵朵小心翼翼地取来一把剪刀,然后拿起一个皮球图片,努力地沿着圆形剪下去。由于第一次接触圆形,他剪得有些吃力。就当我准备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想到了“要学会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于是,我站到旁边继续观察,尽管朵朵剪的皮球像土豆一样边缘不齐,但是他自己好像非常满意自己的作品,反复欣赏。接着,朵朵取来了另一个圆形图片,这次他不再按照直线的方式剪了,竟然自己找到了沿着弧线剪的小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朵朵自己找到了弧线的剪法,提高了剪图形的技能。

  (二)学习品质提升。自开展“学习故事”以来,我们发现孩子们都变得更加勇敢、自信、坚强、友爱、快乐、有主见、有思想了,孩子们的情感和良好品质都得到了升华。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罗丹是怎样从粗陋的岩石中雕刻出世界著名的雕塑“巴尔扎克”的,罗丹说:“他一直在岩石中,我不是从岩石中雕刻,而是把他从岩石中唤醒了。”正如新西兰“学习故事”的理念:“相信每个孩子是有自信、有能力的学习者。”这份自信和能力不是目标,而是儿童应有的成长状态。孩子们原本就是岩石中那个自信的学习者,他们不需要灌输,需要的是点燃和唤醒。以下两则小班幼儿的学习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

  故事一:《雪宝宝去哪了》。在刚入冬的第一场雪后,彭彭小朋友在户外活动时对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团了一个小雪球,爱不释手地捧在手里玩,可是他发现雪球在一点点变小,于是又团了一个小雪球,把雪球藏到了自己羽绒服兜里,然后还用兜盖盖住,回到班级以后,他赶紧翻找小雪球,可是雪球哪里去了呢?彭彭善于发现雪宝宝的变化,对雪宝宝表现出很强的好奇心,探索着雪球由大变小,由有到无的的奥秘。在这个过程中很好的体现出幼儿善于发现、积极探究、主动思考的品质。

  故事二:《小磁铁大秘密》。区域时间,小鱼儿走到益智区,看到新投放的磁力棒,认真地拼摆起来,连老师靠近都没察觉。他一边拼摆一边说着:“这是飞机翅膀,这是小窗户……”拼摆后环顾四周,发现老师在身边,于是说:“老师,我去海南就坐这样的大飞机。”老师说:“你的飞机摆得真形象,这里是什么啊?”“这是飞机的翅膀,你看,这里还是座椅。”老师竖起大拇指说:“这么齐全啊!这里是做什么用的呢?”老师指着几个磁力棒搭成小格格的部位,小鱼儿很认真地说:“这是上飞机时的台阶啊,我们要走过台阶才能上去啊。”老师恍然大悟,点点头表示了解。小鱼儿反复尝试,发现磁力棒的一侧可以连接,另一侧可以推走,他又用一根小磁力棒试着推走更多的小磁力棒,于是,两根、三根、四根……当他发现这个小秘密后,脸上写满兴奋和惊奇。正如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让幼儿聚精会神学习的方法。”在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小鱼儿具有很好的专注力、语言表达能力与探究力,表现出幼儿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和学习期望。

  (三)社会性发展。由于“学习故事”记录的是幼儿自发的积极行为,是他们天性充分绽放的时刻。此时,幼儿所处的心理环境必然是安全温馨的,他们的情绪必然是轻松愉悦的。“学习故事”中成人“退居二线”的做法无疑会给幼儿提供广阔的自我发展空间,幼儿敢于探究、乐于创造等学习品质得到锻炼的同时,社会性也得到很好的发展。一次晨间活动,小白正在津津有味地玩着吊车,刚刚人园的成成走了过来,一把就抢走了小白手里的吊车,小白当然也不示弱地说:“这个吊车是我先玩的。”成成却理直气壮的说:“吊车是班级的,我也可以玩啊。”两人僵持着,可是,一会儿工夫,竟然出现了两个人一起玩的和谐场面。小白和成成在发生矛盾时不断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随之提升,慢慢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二、灵性收获,支持教师幸福成长

  “学习故事”为教师搭建了—个专业成长的平台,不仅使教师的成长不断加速,而且使教师的工作充满乐趣。

  (一)转变教师儿童观。“学习故事”的重要特征是从幼儿的“积极行为”切入,这样教师就必然要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幼儿的自然智慧与能力。此后,教师只为幼儿创造进一步学习的可能,接下来做什么仍由幼儿自主选择。这些做法不仅可以使教师的儿童观发生根本的转变,而且很容易将这种转变落实到他们的行动中。撰写学习故事的目的不是诊断,不是评判地给孩子贴标签,而是要深人倾听孩子的声音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这里并不是要忽视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而是要通过挖掘孩子这些优势的地方,来慢慢带动孩子的发展。儿童教育观念的转变让我们更多地听到了孩子天性绽放的声音。

  (二)提升解读儿童的能力。学习故事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尤其是观察、解读和评价幼儿的能力提出了挑战。观察力是教师的一项必备的专业能力,观察是教师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发展的前提。撰写学习故事,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从“教师立场”转向“儿童主体”,这是走进儿童内心世界的途径。在活动中尊重幼儿、相信幼儿、走近幼儿、认识幼儿,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更适宜有效的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学习一些观察、记录、分析和解读幼儿的科学方法,提高教师观察解读幼儿的专业能力,并有效生成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正如一部科幻小说《蓝色开始的地方》所讲,一群孩子决定派他们中的一个带有魔法的孩子作为间谍和密使,到成年人的世界里去,这样就可以告诉成人:孩子们的想法和需求是什么。教师应该用同样的精神,发送密使或信使到孩子们的世界里去。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了解幼儿科学施教是我们教育的第一步。“学习故事”倡导研习文化,是一种叙事研究,教师是研究者,教师之间为研究儿童的共同使命所建构的学习共同体,无疑可以有效地推进教师的解读儿童的能力。

  (三)体验职业乐趣特级教师卢德芹说过:“当你带着责任、乐趣与热爱、努力地工作时,你会发现,快乐、幸福悄悄地伴在你的身边。”如今在幼儿园里,不少老师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其实这种倦怠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与幼儿交往时没有遵从师幼之间人际互动的客观规律。“学习故事”活动的开展改变了师幼互动的尴尬。“顺应幼儿天性”的指导思想使师幼关系一下子融洽起来,教师在工作中也会感受到未曾有过的轻松和愉悦。学习了“学习故事”后,当幼儿自主活动,我们只是一个观察者的时候,我们会以欣赏、审美的眼光看幼儿身上的优点,把幼儿看成活生生的富有灵性的个体,完全地接纳他,这是教师所持的一种宽容的态度,是教师对儿童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而这种尊重和理解本身也会给教师带来幸福感。可见,“学习故事”在解放儿童的同时也解放了教师自己。当我们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的同时也体验到职业带给我们的乐趣。

  三、知性唤醒,提升家长共育热情

  (一)“学习故事”传递教育温暖。教师要做有心人,用专业的眼光对全班孩子“全面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审视孩子发展的心智水平,进而改进策略,提供给每个孩子必要的支撑。学期末,幼儿园将修改后的“学习故事”发到每一位家长手中,当家长读到时既欣慰又感动,感受到了“学习故事”传递的教育温暖。学习故事成为家园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家园联动,用智慧谱写孩子的成长足迹,为孩子送上人生道路上最有意义、最珍贵的礼物。

  (二)“学习故事”搭建家园桥梁。“学习故事”是一个能让教师、家长和儿童都能听得懂的故事,所以家长也开始客观地观察幼儿,在生活中发现孩子的美,开始撰写“学习故事”,从而与教师有效互动,形成教育合力。“学习故事”让家长们慢下来,静心的观察孩子,积极地欣赏孩子,用心地陪伴孩子。

  “学习故事”不仅呈现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折射了教师的成长历程,也提高了家长的育儿理念。它带给我们的变化不是一夜之间的而是一步一步地,走进童心。科学育儿,我们一直在路上。

(校对:张洁琼)

推荐内容Recommended cont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