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时间:2017-03-27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美国著名的幼教专家丽莲凯兹在《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中明确指出:“适宜的教学方法要提供幼儿足够的机会与各种成人、儿童、材料互动,并直接与真实的物品和环境互动。”区域活动承载着独特的教育价值,既把课内和课外的行为、情感、技能有机联系起来,将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渗透其中,是对原有课程组织形式的一种拓展,为每一个幼儿提供更为个别化、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可以保证幼儿在教师提供丰富材料和符合其学习兴趣、需要以更个性化指导的前提下,真正得到发展和提高,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之一。那么,区域活动如何有效的开展呢?

  一、前期准备是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

  区域活动的准备工作包括区域环境的创设和区域材料的准备,这是区域活动成功的关键,只有在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孩子才会获得经验和知识。

  (一)区域活动的常规准备。一是区域牌。很多教师误认为区域牌就是划分各区域名称的标志,既要体现卡通又要花俏,悬挂的越高越好,这样外来参观的一眼就能分辨出不同区域。其实,区域活动不是给成人看的,是提供给幼儿活动的,所以,区域牌的高度不要过高,要与幼儿平视;二是整体风格要一致。不要过于花俏,以免影响幼儿的注意力。三是字型的变化不易过大、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也可以用图形、颜色卡片等;四是区域牌与进区卡颜色、图形尽量保持一致,这样便于幼儿选区,减少隐形浪费。五是进区卡。很多幼儿园的老师会选择悬挂式的进区卡,这样制作起来比较方便,但就安全性和方便性考虑,不建议教师使用悬挂式的进区卡,可以采取子母扣、按扣、镶嵌式、拼插式等形式的进区卡,进区卡的主要作用就是调控进区的幼儿数量,保证幼儿活动质量。六是进区规则。进区规则主要是用来组织、约束、调整幼儿行为,减轻教师负担,让幼儿更具自主性和自律性。进区规则的内容大致为进区人数、材料如何拿取、活动的注意事项和材料的有序收回;进区规则的设计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图文并茂,每个区的进区规则都要有所不同,不能千篇一律。进区规则教师也可以考虑和幼儿一起制定,这样幼儿可以更加自觉地遵守自己拟定的规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考虑适时的更改规则,在幼儿不断的活动中和幼儿共同调整规则,使幼儿真正的发挥其主体作用。七是物品标识。投放的材料不能随意的放置在活动区内,要将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做好标识以便于归纳和管理。首先每个材料用筐或托盘装好;其次,每个筐或托盘上填上设计好的标识;再次,每个筐或托盘摆放的材料架上粘贴好相应的标识,并做到筐上、托盘上、材料架上的标识要一致,同时各个标识的颜色、形状或数字要与进区卡一致,并按顺序摆放。

  (二)区域活动的设置和划分。区域活动设置可以分为:常态区和动态区。常态区是指幼儿经常玩的区域,如美工区、建构区、阅读区、娃娃家、科学区等等。动态区是指可以根据班级主题活动内容和园内活动要求设置的区域,如角色表演区、益智区、操作区等等。区域的划分,一要注意动静分开。活动量大的、声音大的要划分到一起,如建构区、角色表演区,尽量离阅读区、美工区等安静活动区域远一点;二要注意光线和水源。比如阅读区需要光线好一切,美工区需要离水源近一些;三要注意各区域间的联系。如娃娃家的小朋友在游戏过程中可以与宝宝厨房、宝宝超市进行互动游戏,不把幼儿限制在自己的区域活动里,增强各个区域之间的相互交往,让区域活动真正的互动起来,发挥它的多功能性;四要注意场地和材料的安全性。如场地的地面、窗台、材料架的拐角处;投放的材料的材质要符合卫生标准,剪刀、刻刀等锐器的使用和放置等都要最大限度的保证幼儿活动的安全;五要注意活动空间大小,满足幼儿的活动需求。

  (三)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要做到:材料安全、卫生,数量充足,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材料的投放要有目标性和探索性,层次性,并做到随时调整;材料可以是购买的,也可以是老师制作的,还可以是老师和幼儿合作制作的或是幼儿制作的,数量应是幼儿的2—3倍。

  二、组织指导是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组织与指导是主要环节,也是主体部分,主要包括幼儿的主动参与和教师的协助参与。教师在这个环节应放手让幼儿创造性地、主动性地活动,推动和激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区域活动的组织。一是要将各个区域介绍给幼儿。教师可以采取逐区介绍、材料介绍、规则介绍等几个步骤进行,指导幼儿小组式选区或幼儿自由选区,也可以为个别幼儿单独投放材料;还可以采取个别指导的方式,不强迫幼儿选区、换区;还要注意区域的调换要与孩子分享与交流,确保调换区域后,幼儿能够很快适应新的区域。二是和幼儿共同探索使用工具的方法和如何收拾、整理材料。对于一些特殊的或是具有危险性的工具,教师要和幼儿一起探讨使用方法,以确保幼儿使用工具的安全性和正确性。要教会幼儿正确摆放和整理材料的方法,指导幼儿学会分工合作,以确保活动材料的摆放干净、有序、整洁、有美感、有层次性。

  (二)区域活动的指导。教师在指导幼儿区域活动时,应采取开放的指导方式,要给予幼儿较大的自由度,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自由活动,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探索学习。一是发挥范例、图示的作用。区域活动更多的是为幼儿提供自主探索的活动空间,因此,有些活动如果幼儿有独立操作、完成的能力,教师应减少显性的指导,以提供范例、图示等方式,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学习。如:开展美工区的折纸活动时,我们将某个作品的折纸步骤用图示和范例的方法展示,让幼儿尝试按步骤探索学习折纸的方法。如果在折纸的过程中,幼儿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将范例打开,使幼儿能一步一步地探索学习,这样经过幼儿自己探索完成的作品是最珍贵最有价值的。二是加强同伴之间的交往与学习。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往是频繁的,尤其在区域活动中,同伴之间的互动就更多了。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在有意无意地关注同伴的一言一行,通过伙伴之间的相互交流不断地产生新的思想火花,进而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当幼儿出现困难、请求帮助的时候,同伴的帮助比教师的指导更易让幼儿接受。三是寻机进入、巧妙点拨。新《纲要》要求,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给予巧妙的点拨,形成合作探究的师生互动。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留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探索情况等,针对出现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与幼儿一起探索、操作、发现、讨论和解决问题。如在科学区的探索活动中,当幼儿经过多次尝试,仍无法如愿地获得成功而渐渐失去信心时,我们就应及时地为他提供帮助,使他能将探索活动继续下去,从而沿既定方向继续探索前进。

  三、总结评价是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保障

  总结评价是任何一个活动的重要环节,不可缺少。在过去我们总是在活动后草草收场没有评价,它的目的在于引导幼儿自发、自愿的进行交流、讨论、积极表达情感,共享快乐,共解难题,提升经验,提供充分表现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激发再次活动的愿望。评价的结果也往往影响到幼儿以后的活动情况,评价对幼儿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所以,评价也要有一定的技巧,评价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通过录像、记录、成果展示等形式,可以是教师评、幼儿评,或通过幼儿作品结合目标和规则评,也可以从幼儿行为习惯评、掌握的知识技能、情感体验上评。评价中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的评价。

  区域活动的评价是为了总结活动中表现,为下次活动出谋献策,鼓励幼儿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幼儿协作创新。激发幼儿再学习的欲望,在评价时,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大胆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感受、体验表达出来,为幼儿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把自己在活动中所见所闻、感受、体验表达出来。这不仅能增强幼儿的兴趣,让幼儿间有更多的交流机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让幼儿学会观察别人总结自己,通过幼儿间互相评价、自由交流、幼儿也从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学习别人的优点,促进幼儿共同进步,提高合作交往意识。

(校对:张洁琼)

推荐内容Recommended cont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