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16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不知道家长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收拾家务时从孩子的玩具堆里发现了多余的积木;
在孩子的书包里发现了额外的卷笔刀;
或者是隔壁小朋友家的各种零食等等等;
而询问起孩子这些东西的来源,孩子总会支支吾吾回答说:“学校里捡的”、“小伙伴给的”、“顺手拿的”……
等到家长“打破砂锅问到底”后,才发现原来这些东西都是孩子“偷来的”,这时候“发现真相”的家长常常很敏感,还会非常生气,认为孩子的这种行为属于“偷窃行为”,因此会对孩子严加呵斥或者进行处罚。
其实,这正是一个了解孩子、教育孩子的机会。
孩子为什么爱拿别人东西?
有儿童心理学研究分析:孩子爱拿别人的东西由两种心理因素引起:
一是因为孩子有强烈的占有欲望,他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充满好奇心,而且想马上获得。
二是因为孩子有一种异于成人的冒险心理,他们以为拿了别人的东西,只有自己知道,别人却不知道,这具有刺激性和神秘性。
这样算“偷”吗?
其实,孩子在幼儿园阶段还不能完全明白拿走别人的东西这种行为,是我们大人所认为的偷窃行为,孩子并没有这个概念。
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98%的4岁孩子知道不应该偷盗,但是孩子的内心并没有把这个行为和道德联系在一起。
孩子擅自拿别人的东西,是因为还不熟悉道德规则,因此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偷窃行为”,孩子需要时间来学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家长需要正确的去引导孩子,千万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小偷”“撒谎”的标签。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为孩子贴上的标签,无论其好坏,都会影响孩子的个性意识和自我评价,结果往往会使孩子向“标签”所示的方向发展。
家长应该怎么纠正呢?
1、倾听孩子的心声
为了教会孩子合适的行为方式,家长必须先要了解孩子的愿望。当发现孩子有这种行为的时候,不要立即去审问孩子,而是要和孩子温和沟通,鼓励和引导孩子说实话,了解孩子这么做的原因,这样才可以根本的解决问题。
分析孩子这样做的原因:
1、太喜欢这个东西了;
2、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3、不开心,发泄心中的不满。
等理解了孩子的动机后,就可以把孩子的“愿望”和“行为”分开处理了。同时,这也给家长时间去整理情绪、组织语言或再调整一下方法,从而避免了第一反应做出的一些过火或草率的行为。
2、明确相关的“道德概念”、“社交规则”,
抓住时机,让孩子明确相关的“道德概念”、“社交规则”,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
比如可以跟孩子这样说:
a、这个东西是小明的,这个是小美的,这个玩具是你的。(让孩子明确物品所有权。)
b、别人的东西,没有经过允许,不可以随便拿。(这是告诉他什么行为不可以。)
c、你的东西,没经过你的允许,我们也不能随便处置。(这是教给他公平的概念。)
d、可以和别人商量,经过别人允许才能拿。(这是告诉他什么行为可以。)
用清晰正面的语言告诉孩子规则是什么。当下一次面对类似情境时,如果孩子试图遵从规则,也许他们表现的还不够好,也要予以奖励,从而在不断的引导中让孩子作出正确的选择。
3、引导孩子换位思考
家长要告诉孩子,不可以不经过别人的同意拿走别人的东西去玩,这样是不对的。尽量用孩子能懂的话,解释他的行为对别人和对自己的影响。
比如可以说:
a、如果别人不同意,你直接动手拿了,别人会生气的。
b、小明很喜欢这个东西,如果他发现没有了,你觉得他会怎么样?
c、是的,小明看到自己的东西不见了,会很不高兴。
特别注意:不要过于激动地去批评孩子。
家长除了和孩子强调不能随意侵占别人的东西的同时,也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因为有时候孩子只是想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从而获得来自于大人的爱。
4、教导孩子正确做法
家长帮助孩子分清楚了对错以后,应该要正确指导孩子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将东西还回去。如果孩子没有勇气,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将东西还回去,同时可以给孩子做一个正确的示范。
5、建立健康的家庭环境
对于孩子来说,真正有约束力的规范和禁忌不在于父母的训导,而在于他们对父母和周围人行为规范的观察和模仿。对于孩子的“悄拿”行为,家长可以侧重为孩子树立一个有明确界限意识和能够延迟满足的榜样。
孩子爱拿别人的东西固然不好,但是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家长要明白,孩子任何时候都有成长的空间和改变的潜力,关键是看家长是否拥有耐心与用心,去走进孩子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