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过度的比较,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时间:2019-12-18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作者:晓晓

  1

  当小伙伴豆豆和他的妈妈到安安家来做客的时候,安安用尽全身力气推着门,就是不让豆豆进家门,嘴里大声嚷嚷:“我不要他来,我就是不要他来我家。”

  两位妈妈互相尴尬着,只能一边搭话一边说,“还是小孩子呀,平日里不是玩得挺好的嘛,怎么现在变成这样了?”

  豆豆和安安原本是两个很要好的玩伴儿,经常在一起玩,有时候安安的爷爷为了让安安乖乖听话,经常对安安说:“你不乖!没有豆豆乖。”“你不听话,我不喜欢你了,明天买糖,只让豆豆吃。”

  或许在安安心中,在某个瞬间,豆豆的出现,就成为安安心中不愉快的象征,自己所得到的批评都和豆豆有关,直到这次安安对豆豆产生如此大的抵触情绪。

​​​​​​​

  很多父母会拿自家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会经常说:

  “你看谁谁,人家孩子多听话啊!”

  “人家孩子成绩多好啊!”

  “谁谁都能替妈妈做事了,你看你能做什么?”

  这些话语听起来熟悉吧,貌似我们自己小时候也是被这样教育的。现在我们长大了,却忘记了小时候被这样教育时候的心情,潜移默化地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会脱口而出。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许多父母都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他们总是以充满赞叹的口吻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看某某多厉害",一边赞扬着别人家的孩子,同时又在无形中贬低着自己的孩子。

  2

  在中国,“被比较”的孩子的处境就像是落入一个潮汐的怪圈,永远逃不出去。

  湖南卫视《少年说》其中一期节目是,一位初一的学生袁璟颐和学霸吴迪联手吐槽“别人家的孩子”。

  袁璟颐说自己妈妈一直都在拿她和那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全校第一的闺蜜比较,还说“你学习那么差她为什么要和你做朋友”。而面对袁璟颐的努力,他妈妈却视而不见,一直拿别人家的孩子和她比较。

  但是,袁妈妈口中这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吴迪,却因为体育不好而被妈妈称什么都不行。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火遍网络的新闻,说的是韩国警方将儿童虐待调查标准做了最新修改,将对一些 把自家孩子与别人家孩子对比的行为定为虐待,有诸如此类行为的父母将遭受调查。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热议,有的网友调侃如果按照韩国警方修订的这个标准来执行的话,我们中国的父母没有几个能免于调查的。

  中国的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就像命里注定一样,时不时的就会被父母拿来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比出生、比成绩、比工作、比薪水……

  最近,这则广泛流传于网络和微博的热帖引发众多网友的共鸣,在微博上,关于“别人家的孩子”的讨论就有一万六千多条。

  “从小我就有个夙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长得好看,又听话又温顺,回回考试年级第一,还有个有钱又正儿八经的男(女)友。研究生和公务员都考上了,一个月工资上万,会做饭,会家务,会八门外语。上学在外地一个月只要400元生活费还嫌多……”

  其实,家长很多时候并不是觉得自己孩子真的有很多缺点,而是单纯地在为了比较而比较。

  心理学上,称这种心态为 “逃避责任”。

  有一部分家长,当看到别人家小孩某些方面比较优秀的时候,他们不是反思自己为什么给不了孩子一个好的条件,也不去思考自己要怎样培养自家孩子,而是简单粗暴地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乖巧,不如别人家孩子聪明。

  早期的孩子们最需要的就是一个舒适的亲子环境,而不是所谓的优渥的经济条件,但是很多父母他们就会把所有的原因都归于别人家的经济条件好,其实这样的想法可以算是在逃避责任。

  3

  著名的教育家卡尔·威特说过:

  “父母经常絮絮叨叨地数落孩子的过失,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优秀孩子比较,在众人面前,教训孩子,这种做法最坏后果就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同时也是对孩子心灵的摧残行为,对孩子的杀伤力甚至大于体罚——而大多数这样的父母尚不自知。”

  父母过度的比较,对孩子们来说,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第一,会影响孩子们的性格和思维模式。

  也许这个孩子本身是一个性格大大咧咧的孩子,但是由于父母跟孩子讲别人家的孩子,天天让孩子和一个他根本就不熟悉的小孩作比较。

  慢慢地,孩子会产生自卑的心理,因为只要他表现出一些不符合“乖”这个词的行为,不管是询问还是好奇,父母们都会对他进行责怪。

  长此以往,孩子就不会愿意和父母交谈,有什么事情都喜欢藏在心里。

  第二,孩子容易因为父母的比较,长时间的累积坏情绪,从而产生恶性反弹。

  什么叫做恶性反弹?

  就是父母平常对孩子要求太多,累积到一个值的时候,孩子们从心理慢慢会接受不了,他们自己还没有能力去消化那些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孩子一般都会寻找父母帮助,可是这个时候父母和他却是处于一种对立的关系。

  在心理上,孩子为了保护自己,就会对父母的要求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这时候,孩子会有卸下压力的喜悦,慢慢地他会适应这种可以暂时给他心理解压的方式。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还认为自己的这种比较行为没有错,继续执行下去,孩子就可能出现恶性反弹,父母这个时候又开始责怪孩子,两者之间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4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会积极主动地去做别人家孩子嘴里的“别人家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他们愿意不断地改变自我、提升自我,来更好地引导孩子的未来。

  ☞ 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孩子作比较

  印度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

  “当父母爱他们的孩子时,他们不会拿他和其他的孩子做比较。”

  正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孩子们的个性也不尽相同。

  一片小小的树叶可以展示四季的变化,一个天真的孩子可以绘出色彩斑斓的世界,正所谓千人千变化,万人万模样,每个孩子的个性也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曾经,我自己也是那个被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激励长大的孩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很差劲,是不是真的没有其他孩子聪明,直到上大学以后,远离了父母的控制范围,在朋友和自己的努力下才慢慢好起来,接受并认识我真实的自己,恢复了对自己信心。

  ☞ 孩子需要真实的表扬

  真实的表扬,意味着表扬孩子时要具有指向性,智慧的家长会实事求是地根据孩子完成任务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和运用的智慧来夸奖,如“你真努力!”、“你很会想办法!”、“你这次比上次做得更好”等,这样可以让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和错误,遇到困难愿意自己尝试各种方法,把心思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而不用担心会受到批评。

  家长与孩子以诚相待,经常和孩子进行感情交流,这会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是值得信赖的;爸爸妈妈会体谅我;爸爸妈妈明白我的难为情;爸爸妈妈发现了我的进步;爸爸妈妈是爱我的”。

  ☞ 鼓励孩子勇敢地做自己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会鼓励孩子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并在某方面深钻苦究,他们会给孩子足够的信任、期待和支持,让孩子以最大限度发挥自我价值,并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

  如果真要比,就 自己跟自己比,今天跟昨天比,这次跟上次比,父母不断指导孩子“自己跟自己比”,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孩子都会积极向上,充满自信,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形成良性循环,逐渐成长。

  网络上流传着一个关于母亲激励孩子的故事。

  小学的时候,老师说她儿子患有多动症,在自己的位置上安静不到三分钟,建议她最好带孩子去医院做个检查确认一下。

  这位妈妈回家跟她儿子说:“老师今天又表扬你了,你原来只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安静一分钟,现在已经能够保持安静三分钟了,整个班级只有你一个人取得进步,其他同学的妈妈都开始羡慕我了,说我有一个好儿子。”

  进入初中以后,老师跟她说按照孩子现在的成绩,能不能考上高中都是个问题。妈妈就跟儿子说老师对他很有信心,只要他刻苦努力全力以赴,一定能考上最好的高中。

  高中毕业之后,她儿子成功地考入清华大学。

  这位母亲用不断的鼓励和欣赏,最终成就了儿子的美好前程。

  作为家长,有时候需要的只是静待花开的勇气,而不是让我们的宝贝在与伙伴的对比之下,内心时刻进行着挣扎。

推荐内容Recommended cont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