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幼师如何抓住家长性格特点,实现家园有效沟通?

时间:2023-09-21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每位教师工作者都少不了要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尤其是幼儿园的老师们,因为幼儿缺乏基本的表达,很多时候不能准确描述自己在幼儿园的生活,这个时候很多家长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积极反馈,获取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是否安好的信息。

  其实,在实际工作中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时候,老师们也要掌握合适的方法,赢得家长的支持与尊重。家长的性格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教师必须细致观察每一位家长的性格特点,采用不同方式有针对性地沟通,才能获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沉默寡言”型

  这个类型的家长一般在家长群里不会主动发言,只会随大流完成一些老师布置的全班性任务(比如:上传健康码、填写各种表格等)。

  在平时的家长工作中也不会主动找老师交流,在家园沟通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有时候放学的时候教师主动上前与之沟通,她们也会不声不响,敷衍几句,就赶紧拉着孩子走开了。

  这样的家长其实应该是老师们比较钟爱的类型,全班性的家长工作配合度高,也不会无缘无故为难老师。

  但是对于这个类型的家长,老师们也还是可以尝试拉近距离。找准时机先进行简短的交流,熟悉后再逐渐拉长交流的时间。有时候,还可以在线上利用微信进行交流。

  我在上海的一所幼儿园工作时,就遇到过这样一位家长。那时刚接手小班,本着希望所有家长都能得到入园反馈的心态,我在微信上和这位家长交流过多次,让我惊喜的是,这位平时很沉默的家长。其实很愿意与老师进行交流,而且对于一些育儿经验和管理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每次与这位家长交流过后,我都会产生一些新的思考。尝试与这类家长交流,逐渐拉近距离,我们收获的是家长、孩子、教师的共同成长。

  “试探教师”型

  这个类型的家长经常会在班级群里为班级点赞喝彩,大部分时候都比较配合老师的工作,有时候放学接孩子的时候会对教师露出一点微笑。

  如果教师有靠近这些家长的趋势,他们就会脚步略微靠近教师,从眼神中看得出有话想要说,但是教师如果没有下一步的交流举动,他们也就转身走开了,而一旦教师加以询问,她们就会与教师就孩子的某些行为表现进行交流。

  要与这一类型的家长沟通,教师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就要多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一些行为,定时先在微信或邮件中和家长反馈一些信息。虽然只是很简短的反馈,但是这个举动其实是在向家长表达教师乐于沟通的态度,也避免了家长对于教师的试探感。

  看到教师反馈,这些家长就会打开话匣子,开始跟教师交流,话题大多为“孩子在家有某些不良表现,要求教师予以配合教育”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家园双方共同关心的孩子成长方面的问题,对于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而来源于家长的问题,则是家长们关心的问题,教师予以恰当的指导,沟通的效果也会非常好。

  “直来直去”型

  这个类型的家长比较开朗,也比较健谈,非常喜欢跟教师交谈,会把孩子每天发生在家的一些事情都分享给老师,有时候周末或者节假日还会表达对教师的关心。

  他们对教师既报喜又报忧,有时也会直截了当的在班级群里提出一些疑问,或者对于幼儿回家后反馈的一些事情,也会马上找教师询问。

  对这一类型的家长,教师们一定不能表现出厌烦情绪,要展现出非常多的耐心,热忱地与她们交流,安静地聆听她们的想法,并就他们提出的问询情况进行客观地分析。对孩子好的表现予以肯定,不足的地方提出中肯的建议,对家长一些不科学的教养方式和家教理念进行指导,实现家园共同促进孩子的优质发展。

  “言辞激烈”型

  这个类型的家长通常在班级中比较少,但并不是没有,在每个班中或多或少会有那么几个。

  他们的个性比较强烈,在与人相处、待人接物方面都比较挑剔,他们也会将这种态度带到与教师的交流之中。

  一旦自己的孩子在班级中有一点风吹草动,他们就会马上对教师进行强烈的言语攻击,甚至还会找上层的领导,状告教师。

  面对这样的家长,教师们在饱受委屈的同时也会非常地头疼。到底如何该与这样的家长相处?也就变成了老师们最为难的问题。

  有些老师还会因为害怕而选择敬而远之,自觉远离,使得家长对老师们产生嫌隙与误会。其实,面对这类家长,教师们一定要学会“先发制人”,主动与这类家长进行沟通。

  在沟通的时候,语气稳重、平和,思绪不要被家长带跑,尽量了解家长的真实想法。并且一定要和家长单独(或者面对面)进行交流,和家长一起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这一类的家长之所以会有挑剔又特殊的表现,大多有着特殊的家庭背景,只要教师表现出交流的诚意,从理解家长的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她们不仅不会成为难以沟通的群体,反而会产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成为主动配合的家长群体中的一员。

  教师要与形形色色的家长进行沟通,采取的方法自然不能一模一样。只要教师能够抓住不同家长的特点,从爱孩子的角度出发,学着站在家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真诚的态度、科学的方法与之沟通,就一定会产生理想的家园沟通效果。

点击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