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家长咨询,孩子明明没有受伤,可总是晚上睡觉前,无缘无故的说腿疼,有时甚至会从睡梦中痛醒影响睡眠,第二天清晨,症状消失,多次去医院检查各项指标都正常,还是经常会有说腿疼的情况,家长很担心。
对于2-13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确实没有发现任何检查异常和病理体征,很有可能是“生长痛”。
一、什么是“生长痛”?
“生长痛”现象1823年由一位法国内科医生Marcel Duchamp首先提出,是指儿童的膝关节周围或小腿前侧疼痛,这些部位没有任何外伤史,活动也正常,局部组织也没有红肿、压痛,经过检查也没有其他疾病, 由于常常发生在生长期,所以被称之为“生长痛”,2岁-13岁,为高发期。
二、生长痛”的特点?
发作部位:“生长痛”通常会发生于不同的部位,有时小孩会喊手臂疼,有时会在大腿的肌肉、小腿的肌肉或是膝盖处出现疼痛,最常发生于下肢却忽左、忽右,偶尔在腹股沟区,一般在关节以外的地方,典型的是双侧疼痛,也有一侧疼痛的。疼痛的部位没有任何的异常肿胀、发热的情况。这与关节损伤、关节炎、骨折、骨肿瘤等通常仅在某一特定部位出现疼痛,有很大的区别。
发作时间:通常在晚上或是正在睡觉休息时发生。虽然夜间疼痛剧烈引起儿童哭叫起来,但在白天却表现的没有任何问题,可以正常行走、活动,蹦蹦跳跳。
持续时间:有的儿童可能只是偶然发生一次、两次“生长痛”,然而有少数儿童会出现反复、持续的发作,长达几月甚至数年才自然缓解。
三、“生长痛”的病因?
部分家长反映去门诊询问生长痛的原因,医生通常会说“不好讲”“挺复杂”。这不是医生敷衍,而是确实不太容易三言两语说清楚。确实,"生长痛”还没有具体的病因,目前解释生长痛主要存在4个理论:
1.解剖学/生物力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生长痛与姿势或骨骼发育缺陷,如扁平足、脊柱侧凸、膝外翻或不良站姿等有关;力学不稳定如:柔软性扁平足伴后足外翻可能是生长的原因。还有关节过度松弛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2.疲劳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有生长痛的儿童骨的强度明显低于骨龄正常儿童。生长痛通常出现在活动过量时或一天活动结束时。此发现可能显示生长痛是一种局部过度应用综合症导致的骨骼疲劳。
3.心理因素理论:有人发现情绪波动和家庭压力与生长痛有关。也有人发现有生长痛的儿童要比正常健康的儿童发生心因性的腹痛和神经性头痛频率增加。
4.低疼痛阈值理论:有人发现在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情况下,有生长痛的儿童痛阈明显低于正常儿童。也有人发现患有生长痛的儿童在寒冷、振动或深压的情况下,疼痛的阈值低于正常儿童。其他因素还包括家族性因素等。
还有专家认为,因为胎儿在宫内时,四肢活动受限制,固定在某一位置,影响骨骼发育,较多见是小腿部胫骨内弯,一旦婴儿出生后,四肢活动不受限制,随着活动量和正常负重,弯曲胫骨可以变直。如胫骨内弯得不到纠正,结果下肢力线不正,将会出现膝关节外翻,但有极少数小孩,如同时伴膝关节内外侧韧带松弛者,可以出现腿痛。近年来,亦有观点认为生长痛的发生与骨龄发育迟缓有关。
四、如何缓解“生长痛”?
生长痛不是病,不要补钙也不需要用其它药物治疗,不要限制孩子日常活动,如果疼痛较重可以转移注意力,用热毛巾进行局部热敷、按摩,注意休息,让肌肉放松,不要进行剧烈活动,合理、均衡饮食,补充身体必须营养素。
五、家属的困惑和误区有哪些?
1.每个孩子都会有“生长痛”吗?
据粗略估计,约有25%—40%的孩子出现过“生长痛”。这种偶尔的隐痛在3—5岁的孩子中非常普遍,8—13岁时会再次出现。最常见的疼痛部位是腿,特别是大腿前部、膝盖后面和小腿肚,一般发生在傍晚、晚上和刚睡着的前几个小时。“生长痛”本身会产生疼痛反应,但并不意味着生病了,健康孩子也会经历“生长痛”。
2.孩子没有“生长痛”,是不是就长不高?
当然不是。“生长痛”只是自然的生长现象,与身高没有太大关系,而遗传、营养、睡眠、激素、心理等多种因素综合起来才能影响身高。所以,没经历过“生长痛”的孩子未必个子就矮,而出现“生长痛”的孩子也未必都长得高。
3.出现“生长痛”是不是缺钙?
有一些家长听说孩子腿疼后,就觉得是孩子长得快,缺钙,就买了钙片给孩子吃。当然,儿童在生长时期的确需要大量的钙质,但从饮食中摄取有限,这时就需要另外补充钙剂。不过就“生长痛”来说,它与缺钙无关,也就是说,钙充足的孩子也可能出现“生长痛”,而且即使是补钙,对“生长痛”的缓解也没有多大帮助。
4.“生长痛”需不需要吃止痛片?
“生长痛”是正常现象,而且疼痛程度大多都可以忍受,基本不需要吃止痛片或采取其他措施。家长可以给孩子吃点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能起到营养神经、缓解神经牵拉疼痛的作用,但效果有限。如果孩子出现剧烈疼痛、发烧、活动困难等异常现象,就需要立即就诊,以防其他疾病,但切忌自己滥用药品。
虽然生长痛不是疾病,但如果孩子出现此类不适状况次数频繁、持续时间长,父母还是应该尽快带孩子去医院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