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动是什么
双方或多方的交流就是互动。幼儿园里常见的互动就是言语的互动。具体模式大多为提问——回答——回应。
二、良好的谈话,听是基础
良好听的习惯是从有听的愿望开始的。
1.孩子语言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语言有着不同的特点,吸引他们的语言也各不相同。大班孩子更加偏爱的语言是富有逻辑性的,即事物的内在联系。吸引小班孩子的语言是有情景性的。而中班孩子的心理特征介于这两者之间,有时候像小班那样需要情景,有时候又像大班那样需要逻辑。
2.教师的语言魅力。教师使用动听的语言,能够促进幼儿良好倾听习惯的养成。决定教师语言魅力的素质有:音质、语言节奏、语言气质。主张用多变的语气,来配合不同的教育情景——多变的教学内容是需要用多变的语言气质来表达。
3.教师的语言修养。拥有丰富语言的表达者,总是容易吸引听众。总能选择合适的角度、合适的时间把话说到别人心窝里。
4.师幼互动中不说的话无法改变事实的话不说。会造成分化效果的话不说。会伤人自尊的话不说。
三、良好的谈话,说是目的
让孩子说话,首先要有话题。
1. 提问适合时宜的提问,能使孩子产生学习的动机。在教学活动中,融合地运用各种提问类型,比较生动,应该注意:
(1)提问应有思考的空间。
(2)提问应关注想象。
(3)提问应引导推理。
(4)提问应有双向互动。
2.回应
(1)展现——让孩子展现已有的经验和感受。
这时的互动,一定是在老师的心意里的。比如;老师问“哪里有树?”孩子回答“公园里有树……马路边有树……”这样的互动,几乎是每个执教者所期待的。这时的回应只需应允和赞许,最忌啰唆。而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活动中会不知不觉地啰唆,过多平行语言的重复,会显得拖沓不干脆。
(2)梳理——帮助孩子削枝强干,突出主题。
这时的互动,基本上不是老师心里预设的答案,而使教学现场大为纠结。这时的回应,需要老师用足热情,来理顺这些纠结。
当老师问“哪里有树”,一个孩子回答“就是有很多花,很多草,很多树,还有很多动物的地方有树。”老师帮忙梳理,哦,你说的是森林里有很多树。
老师的梳理,帮助孩子有效地表达。
老师的梳理,帮助孩子确立继续的信心。
老师的梳理,帮助孩子集中思维。
梳理,使老师在解除一个个纠结、抚平一个个冲突中,表现出良好的师幼互动。
(3)提升——归纳孩子的经验,做有目的的提升。
这时的互动,大多是为了体现教育主旨的。所以,我们可以偏执地认为;回应的是否有效,就看提升的是否有效。
高效的提升,需要教师将孩子的回答与活动目标相联系,这种联系越紧密,提升得就越有效。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了解孩子语言的年龄特点,用动听的语言,促进幼儿良好倾听习惯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语言修养。适合时宜的提问也可以让孩子产生学习动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融合运用各种提问,对于孩子回答所做的回应也要有所展现、梳理和提升。让师生互动地对话关系,早日呈现出相互作用,相互依托,平等交往,相映成趣的美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