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分享环节是指在区域活动进行一个段落或即将结束时,教师组织幼儿围坐在一起或者分散在幼儿选择的活动区域内交流活动的“成果”,分享幼儿不同的经验的过程,旨在为幼儿提供反思自身行动的机会,让幼儿能够吸取与环境互动时的经验教训。
分享环节能促进幼儿语言及思维能力发展,帮助幼儿梳理、反思、提升经验,提升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对幼儿发展和提高区域活动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该环节存在着内容不恰当、形式不丰富、氛围不适宜等一系列问题,使之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意义。
今天将从问题入手,为教师提供一些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帮助教师充分发挥分享环节的教育作用,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分享环节的常见问题
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分享环节的组织与开展情况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分享内容不恰当。
分享内容的好坏直接决定分享环节质量的高低,关系着幼儿的发展和区域活动的质量。研究者发现,在实践中,分享内容的质量往往并不理想,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
一是“泛泛而谈型”有的教师在区域活动结束之后,例行公事为分享而分享。例如,一些教师会提出“你今天玩了什么呀?”“好不好玩?”“你还去了哪些区域呢?”等空泛而粗浅的问题,实际上并不触及幼儿区域活动中的关键经验和存在的具体问题,根本上缺乏深层次的交流与互动。
二是“面面俱到型”有的教师依次邀请各区域的幼儿简单介绍自己在区域活动中所做的事情,试图在有限的时间里解决每个区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但这往往不能进行深入的讨论,只能浅尝辄止。
三是“喋喋不休型”有的教师把区域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直接讲述给幼儿,幼儿只能被动接受,几乎没有话语权。具体来说,有些教师直接点评哪个幼儿表现得非常好,遵守了哪些活动规则,做出了哪些显性的成果等,但这在根本上只是教师的“一言堂”,是一种单向的交流,违背了分享的本意。
2.分享形式不丰富。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分享形式可以从分享方式、分享手段和分享时间三个角度进行划分:首先,按分享方式划分,主要包括集体分享、小组分享和个别分享三种方式;其次,按分享手段划分,大致分为语言描述、操作演示、情境再现、作品展示和实地参观五种类型;最后,按分享时间划分,具体安排在区域活动过程之中、区域活动结束之后和一日生活活动中的其他时段(如过渡环节)。
据观察,当下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分享环节存在分享方式集体化、分享手段单一化、分享时间的机械化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分享方式集体化,即以集体分享的方式为主,忽视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分享手段单一化,即以语言描述和作品展示为主要手段,难以持续保持幼儿的参与兴趣;分享时间的机械化,即基本上安排在区域活动结束之后,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区域活动的性质。
3.分享氛围不适宜。
宽松自由的分享氛围不仅能增进幼儿充分的表达与交流,而且能够维持幼儿较高的参与兴趣,可是现实状况却常常不尽如人意。
一是教师处于权威控制的地位。相关研究表明,在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分享环节中,45%是处于教师的权威控制之下的,表面看似幼儿在表达、在交流,实际是“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的模式,问题更多指向区域活动的规则和结果,幼儿很少有机会“发问”。
二是冷硬固定的环境。设计专家认为不同的环境能激发人们不同的情绪,正如区域有大小、功能和布局的区别,情绪也应有所不同,分享环节是师幼之间和同伴之间的一种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的过程,需要的是温馨、舒适、柔软的心理环境,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幼儿表达与交流的兴趣。然而,在实践中,分享环节通常在集体教学活动的区域开展,教师要求幼儿将椅子围成“马蹄形”并坐在固定的座位上,固定的分享位置是难以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的交流与对话的。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分享环节的改进建议
高质量的区域活动分享环节既是对幼儿经验和能力的认可,又是提升区域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要提高分享环节的有效性,应该深入思考何时分享、为何分享、分享什么和怎样分享等关键性问题。
1.选择有意义的分享内容。
分享内容源于观察。有效的观察是高质量的区域活动分享环节的基础,而有准备的教师是有效观察的关键因素。如果教师缺乏对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就不了解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活动内容、方式与水平,不知道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更不清楚幼儿的哪些经验有待丰富与深化,这将直接导致区域活动的分享环节没有目标,只能草草了事。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不是“旁观者”和“巡视者”,应是“观察者”和“记录者”。例如,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做了什么、如何做的、做的水平如何;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或者问题;观察幼儿的哪些经验有待修改与完善;观察幼儿与同伴、材料的互动情况,如是否发生同伴冲突或分工合作,是否能够富有挑战且独立自主地运用材料;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遵守规则的情况,如是否有违反与破坏规则的问题等等。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幼儿在区域活动的情况,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分享交流,真正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享内容重点突出。在实践中,幼儿在各个区域内都有着不同的尝试、发现和体验,期待在分享环节中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得到同伴的认可及教师的表扬。
然而,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事件,教师常常感到难以抉择,索性避繁就简地邀请每个区域的幼儿简单介绍自己的情况,看似每个幼儿都照顾到了,但对提升幼儿的核心经验没有帮助。可以说,很多教师时常有这样的困惑——区域活动的内容如此丰富,究竟应该分享什么呢,其实不外乎是捕捉闪光点、聚焦矛盾点、诠释未知点。
具体而言,第一,分享新出现的创意与方法,将有价值的设想和行为加以“固定”并“放大”,如小超市出现“买一送一”的促销手段;
第二,与幼儿共同解决区域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讨论矛盾的焦点及共性的问题,如缺乏绘画动态人物的技能;
第三,抓住幼儿的未知点,进一步拓展幼儿的知识经验,如通过把折好的纸船放到水里,共同探索哪些纸是防水的,哪些纸不是。
分享内容关注体验。儿童首先是“存在的人”,其次才是“发展的人”。教师应该尊重幼儿自身的真实体验,给予幼儿充分的话语权,表达其独特的想法和经历,而不是一味追求外在的教育目标,直接将区域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讲述给幼儿,过分强调知识、技能、规则和结果,却不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和过程体验。事实上,受“目标意识”的影响,教师常常会忽视幼儿的真实体验,对此,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探索发现和操作过程,如“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你是怎么玩的”等,还可以引导幼儿讲述高兴或难过的事情,如“什么事情让你很开心或伤心”“为什么玩得开心”“为什么不开心”等。
2.运用多样化的分享形式。
正如前文所述,分享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分享方式、分享手段和分享时间进行划分。但是在实践中,教师却常常以“高效”和“便捷”为名,简单粗暴地选择集体分享的方式、语言描述的手段和固定的分享时间。对此,我们必须厘清的是,分享的内容决定分享的形式,绝对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同样的分享形式。
一是分享方式应多样。具有普遍意义和价值的问题适合集体分享的方式,比如新出现的创意和玩法、有价值的设想与行为、共性问题和未知问题等;个别分享的方式更多指向的是个别幼儿存在的问题,教师只需在区域活动的过程请幼儿分享,帮助幼儿梳理问题,并支持我们解决方案;适宜采用小组分享方式的情况是,当幼儿有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时,相同区域的幼儿可以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流与讨论。
二是分享手段要丰富。美国学者朱莉·布拉德将班级区角分为读写区、操作区、感觉区、科学区、数学区、建构区、戏剧游戏区、艺术区、音乐区和特殊兴趣区(包括烹饪区、木工区等)。以此为例,艺术区、读写区和操作区可以运用作品展示的手段,戏剧游戏区和音乐区可以选择情境再现的手段,建构区和特殊兴趣区可以采用实地参观的手段,感觉区、科学区和数学区则可以选用操作演示的手段。当然,值得一提的是,每种分享手段并非相互独立的割裂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不同的分享手段,提升分享环节的有效性。
三是分享时间须灵活。分享环节不一定要安排在区域活动结束之后,完全可以根据分享的内容灵活安排,或是区域活动过程中的即时分享,又或是充分利用一日生活活动中的过渡环节。既然区域活动的分享时间没有固定模式,那么教师如何选择区域活动的分享时间呢?教师需要考虑不同区域活动的性质和幼儿的兴趣需要,对幼儿兴趣浓厚且活动成果不易保存或难以记忆的区域活动(如建构区、戏剧游戏区和音乐区)宜安排在区域活动结束之后进行分享;对幼儿有兴趣且成果易于保存或再现的区域活动(如艺术区、读写区和操作区)可以安排在餐前活动、离园活动等过渡环节进行分享;而对少数幼儿感兴趣的或者存在问题的区域活动则是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即时分享更佳。
3.营造支持性的分享氛围。
一是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分享环节的实质是“对话”“沟通”和“交流”,通过对话、沟通和交流,教师的学生及学生的教师等字眼不复存在,教师和学生由此形成“我”和“你”的关系。换言之,教师和幼儿互动的核心是分享控制,这意味着幼儿和教师可以轮流担任领导者和被领导者、讲话者和倾听者、教师和学生。为此,教师应该遵循“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原则,尽量减少教师提问的数量,增加幼儿自主交流的机会,比如鼓励幼儿讨论做了什么,是怎样做的,或者邀请幼儿说一说遇到了什么问题或者困难,有什么样的探索发现等等。在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可以无所事事、任意妄为的,而应该起到穿针引线、画龙点睛的作用,及时捕捉教育的契机,帮助幼儿梳理、反思和提升经验。
二是创设柔软舒适的环境。有关研究发现,在回顾环节中舒适的环境能够增进幼儿的交流,主要包括柔软的家具、曲形座位安排、温暖的颜色以及合适的灯光等。分享环节是师幼或同伴之间的一种平等对话、互相交流的过程,需要引发幼儿充分地表达和交流的兴趣,而创设柔软、舒适、像家一样温暖的环境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舒适区域用于区域活动的分享环节,选用淡黄、浅绿或天蓝等暖色调,并提供大量的柔软物体(如地毯、沙发和抱枕)和玩具(如布偶、娃娃和毛绒玩具),给予幼儿充足的舒适感,当然也可与阅读区或角色区功能合一,营造温馨、舒适、柔软的分享氛围支持幼儿的表达,还可以加入轻松舒缓的背景音乐,以期改变实践当中冷硬固定的环境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