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园时
教室外偷偷看,不忍心离开,错!
【案例回放】
乐乐第一天上幼儿园,一边哭、一边拽着奶奶的衣服不松开,老师对奶奶说“您放心回家吧,孩子会慢慢适应的。”乐乐虽然哭着闹着,但是也跟着老师进了班级。
看着乐乐的背影,乐乐奶奶对乐乐爷爷说:“一想到孙子在一个不认识的地方,和一些不认识的人在一起,我怎么能放心?”于是,乐乐奶奶决定躲在幼儿园的大门口,等着接乐乐回家。
连着好多天,在园期间,乐乐在教室里哭,奶奶在大门口偷偷哭;放学后,祖孙俩泪眼汪汪的回家。
【弊端】
孩子刚离开家融入新环境会对新环境有一个新的评估,家长的焦虑太明显恰恰会影响孩子对于新环境的判断,从而使孩子对于新环境产生了恐惧害怕的心理。会让孩子觉得:奶奶也不喜欢这里,这里一定很可怕。使孩子很难去融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建议】
入园的前一天,让孩子睡一个好觉,等早上自然醒来后,要用高兴的心情带动孩子的情绪,在路上时,可以多和孩子交流一些假期做过的关于入园的游戏,等见到幼儿园老师后,要高兴地和孩子说“再见”,然后不要在孩子身边逗留,马上分开。一定要在孩子面前表示出对老师的信任和友好。
离园时
错误的问题,引发孩子的焦虑,错!
【案例回放】
晚上乐乐和奶奶走在回家的路上,奶奶一直用紧张的情绪问乐乐:“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老师对你好不好?”“幼儿园的饭好不好吃?今天吃了什么?”面对奶奶连环的提问,乐乐始终提不起兴趣,闭口不答。
乐乐奶奶显得十分着急,更大声地追问“是不是有人欺负你了?别不敢告诉奶奶,有奶奶在,谁都不能欺负我们乐乐..... ”
【弊端】
在离园回家的路上,如果家长问孩子“今天有小朋友和你打架了吗?”“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孩子就会努力回顾这一天谁“欺负”过他,自己什么时候是不愉快的,就等于帮助孩子主动注意不愉快的事情。
我们成年人都知道“抑郁”的负面力量,所以,家长这些带有负面情绪的问题,直接带给孩子的后果,是激起孩子对社交或新环境的恐惧和害怕的心理,进而对新环境和新的伙伴产生怀疑的心态,认为任何靠近他的人都可能会“冒犯”他。
一旦造成了这样的恶性循环,孩子真的就会成为一名“受害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不仅不愿意再去幼儿园,甚至可能出现社交恐惧、行为退缩等后果,很可能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负面后果。
【建议】家长可以这样问
“你今天最快乐的事是什么?”“今天你和小朋友一起做了什么游戏?”“你听见、看见了哪些有趣的事?”“今天你又学习了什么新本领?”“你有没有认识新的好朋友?”
在孩子离园思维最活跃、最兴奋的阶段,家长可以好好利用这段时间,给孩子的表达、情感抒发创造良好的机会。
回家后
顺应孩子的负面情绪,错!
【案例】
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有好几天晚上睡觉的时候,乐乐一直对着奶奶碎碎念:“奶奶,奶奶,我不要上幼儿园,我不要上幼儿园……”一直念叨着入睡。
乐乐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一直坚持送乐乐上幼儿园的爷爷奶奶内心充满了矛盾和自责,他们在想送孩子上幼儿园到底对不对?明天到底还要不要送他去幼儿园?
乐乐的表现让爷爷奶奶开始打退堂鼓,奶奶说:“不然等孩子再大一点再去幼儿园吧?孩子在幼儿园哭,我在家里哭,我实在不想再送她去上幼儿园了。”
乐乐的爸爸妈妈要坚持送乐乐去幼儿园,乐乐的爷爷奶奶和园长、老师进行了一系列的沟通,幼儿园根据乐乐的实际情况和家庭的人员关系、生活背景进行了分析,并安排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亲子活动,最终帮助乐乐终于顺利地度过了入园焦虑期。
【弊端】
孩子到了入园的年龄,家长要让孩子适应周围的环境,打退堂鼓只能会让孩子觉得原来害怕躲起来就可以了,家长更应该多多关注孩子的情绪。慢慢去引导孩子去适应新的环境。
【建议】
当孩子出现退缩情绪后,家长千万不要忽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情感接纳。如果只是冷着脸训斥孩子一顿“不行,必须去幼儿园!”这只会磨损你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所谓情感接纳,就是和孩子共情。第一步蹲下来,第二步看着孩子的眼睛,第三步说“妈妈知道你不想去幼儿园,是因为你不想离开妈妈,因为你觉得家里更舒服,对吗?”
孩子这会儿一般都会点头,然后哭的更厉害,那就让孩子哭一会儿,把积蓄的压力释放一下。等孩子的情绪稍微缓和以后,再对孩子说:“你的感受妈妈都知道,但是去幼儿园是必须做的事情。幼儿园会发生很多开心的事情,比如有你喜欢的玩具、喜欢的活动等,你昨天适应的很好,你今天也能做到。”
孩子入园的不适应困扰着家长,甚至动摇送孩子入园的信心;然而家长的担忧、摇摆和焦虑反过来又会强化孩子的焦虑。
所以,要有效缓解孩子入园的焦虑,家长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放心地把孩子交到老师手上,相信老师有办法解决孩子的问题。家长放心,孩子才可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