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几个方面来帮助孩子做好幼小衔接的过渡期呢?
一、 自理能力
上幼儿园的时候,一个班三四个老师,照顾二十多个孩子。而进入小学以后,喝水,吃饭,上厕所,收拾课桌和书包,都需要孩子自己去做。一个能照顾好自己的孩子,上小学以后会让家长更省心,孩子自己也会过得舒服一些。
二、遵守规则的意识
和幼儿园相比,小学需要遵守的规则更多,一个没有规则意识的孩子,进入小学以后,会很难适应小学生活。所以我们经常会在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发现有上课坐不住的孩子,抛开病理的原因(比如感统失调),很多出现这种情况的孩子是因为学前阶段没有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没有给孩子明确规则,过于迁就纵容孩子,导致孩子行为随性,为所欲为。
三、同伴关系
家长要开始关注孩子的同伴交往,事实上,孩子将来在学校里跟老师和同学相处上需要付出的精力,绝对不亚于他们在学业上的付出,6岁后的孩子越来越在乎自己跟同学之间的相处,因此,家长要鼓励孩子交朋友,掌握必要的交往技能,建立友谊关系,能够处理小摩擦和冲突,在孩子遇到挫折时,拥抱仍然是孩子最喜欢的关怀方式。
四、勤奋态度
大量数据表明,小学阶段的孩子懂得勤奋努力,长大后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成就,因此,勤奋是小学阶段成长的关键,家长平时要注重引导孩子做事情勤奋努力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最后的成绩和结果。
五、应急措施
上小学后,可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小困难,比如书本忘带了,突然身体不舒服了,放学时没有看到家长等,事先要嘱咐孩子,记好家长的联系电话,第一时间联系家长,不要擅自离开,反复在家里演练,形成自动化处理,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孩子才会应对自如。】
六、教育是有规律的
教育大纲规定幼儿早期教育达到的目标为"幼儿在各种游戏中欢度幸福童年"。如果过早、强行让孩子学习,一旦到孩子上了小学真正开始接触这些知识的时候,将可能让孩子厌倦,挫伤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黄进表示,“超纲的培训,一是知识抽象水平超出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二是教学方式采用‘集体上课’,不注重孩子自身的兴趣需要和年龄特征,往往对孩子是一种负担。”
那么知识是否要幼小衔接一下呢?
多带孩子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因为看得多,自然会认识一些字,学习十以内的加减法也是可以的。但是避免跟小学课堂的内容过于相似,比如提前学习小学课本上的知识,提前学习拼音,看来,并不是太明智的做法,因为小学老师到时候都会带着孩子们学习这些知识,咱们家长提前带着孩子学了,那么孩子上课干什么呢?
总之,对于幼儿的教育,家长和老师,应当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从观察、表达、想象、动手等能力着手,趣味化,活动化引导孩子吸收知识内容,其教育的任务是启蒙,不是灌注散碎的简单知识。对于孩子来说,这个过程必须是自由的、快乐的;如果是压抑的、束缚的,反而是学习道路上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