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纪律的关键期建立幼儿规则与安全意识
时间:2020-04-29
来源:Yojo幼儿园联盟
作者:王方
点击:次
2岁半到3岁半是一个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又叫纪律关键期。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段时间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这时候,孩子会走路,会说话,开始想要做点事情。家长们会觉得这些行为是孩子自主性、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表现,不能把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扼杀在这段时间,于是就会放任。但是放任不是没有底线,必须要告诉他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至少让他明白两点:第一,规则意识,第二,安全问题。
规则意识: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这是规则;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事情想也不要去想,这也是规则。人是与他人结成社会的群居生活动物,必须按照一定的共同规则来生活:说话有礼貌、见熟人问好、说话做事分场合都是规则。在生命的早期必须把这些规则内化为孩子的生活方式——自律,自律是指依靠个人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来约束个体行为的手段;他律是指借助于约束强制手段来规范个体行为的手段。儿童的自律不是天生的,生命早期的儿童,内心里不可能存有一个自我评价系统。所有那些温暖的自信、自我价值感、良性的自我评价、对行为结果的评估和抉择……这些内在的东西,都必须靠一个外在的评价系统植入到孩子的意识中去。所以,他律是自律的基石,外部评价是自我评价的背景,没有他律和外部评价来提供训练、确定基调,自律和自我评价是不可能产生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对社会的人来说,自由是相对的,规则是绝对的,不可以任性。这段时候必须要让孩子懂得规则,一旦有什么越矩的地方,给予适当的惩罚,一定要让他知道轻重。
安全问题:这个时候的孩子对一切事物都很感兴趣。看见电源插座亮着,就想用手指去捅,能捅吗?怕不怕电着?孩子对开车门也很感兴趣,在汽车行进当中他要是敢开车门,要毫不犹豫地坚决制止。走路靠右侧的边边、不独自到水边玩、不跟陌生人搭话、别人给的东西不随便要……这些都是安全。我们提倡自然成长、尊重儿童自由发展,倡导教育要保护儿童天性,使身心自由地发展,反对在儿童的心灵成熟之前就向他们灌输种种本是要求于成人的东西,以免摧残儿童的心灵,提出让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主动发展。但我们坚定地认为,必须让孩子从小明白:不遵守规则,会付出自由的代价;不相信安全,会付出生命的代价。